第167章 變亂之局

抗議的人羣依還在市議會外抗議着,人們聲討着警察的暴行,羣情激憤的人們無不是用盡各種言語詛咒着一切。

而在抗議的人羣前方,那一長溜的蒙着白布帶着血跡的屍體,卻清楚的提醒着所有人,那些警察做了什麼,提醒着人們,他們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暴行。

憤怒,無邊的怒火在人們心中激盪着。

理智似乎正在一點點的失去,而在那一長溜屍體之中,那位神情呆滯的抱着滿身血跡早已失去生命跡象的屍體的男人,卻是甚爲顯眼,一些記者紛紛將相機的鏡頭對準他。

“媳婦,等着我啊……”

抱着早已死去的媳婦,於得富的臉上早就沒有了淚,或許,這會他的心中只剩下了恨,當他用手帕擦去媳婦臉上的血跡後,默默的爲媳婦蓋上那白布之後,又擡頭看着那邊的警察,那些警察的手中拿着盾牌和警棍,在盾牌的前方是碎磚頭塊之類的物品,那些都是老百姓們砸過去的。

是他們殺了她!

望着穿着警服的警察,於得富卻是心如死灰似的擠出了人羣,在他朝人羣擠去時,人們主動的爲這個滿身血跡的男人讓出一條路來。

“想開點……”

“想開點……”

身邊的人們用各種言語安慰着這個失去妻子的男人,可於得富卻是神情呆滯的朝着廣場的另一端走去,先是在服裝店換了一件衣服,十幾分鍾後,他走進了另一條街道,然後進入了一家槍店,槍店內的展櫃內擺放着各種各樣的手槍,在後面還有各種步槍、獵槍。

“給我拿兩支手槍!”

殺了他們!

在離開槍店之後,於得富的腦海中卻只剩下這麼一個念頭,他和媳婦的感情是普通夫妻難以企及的,青梅竹馬的經歷使得他和妻子的感情極深,而現在,失去妻子之後的他腦海中所充斥的卻只剩下一個念頭——報仇。

“嚴懲兇手……”

在於得富費力在擁擠的人羣中朝着前方擠去的時候,數百名地方警備部隊士兵卻已經開始從其它入口進入市議會,他們負責接替警察,以維持引處的秩序,在警備部隊開始接替警察執行保衛任務時,於得富已經擠過人羣。

看到那些警察排着隊即將離開時,於得富卻依然朝前走去。

“停在原地!”

拿着步槍的警備隊士兵看着這個走過來的市民,大聲衝他喊道,而於得富卻是全未反應的繼續朝前走着,在距離那些警察還有數米時,他突然取出了早已上膛的手槍,隨之扣動了扳機。

“砰!砰、砰……”

槍聲,接連不斷的槍聲在市議會前的廣場上響了起來,在於得富開槍的同時,警備部隊的士兵先是一愣,急忙爲步槍上膛,而在他們上膛的時候,已經打空了一個彈匣的於得富又取出了另一支手槍,繼續射擊着。

槍聲引發了混亂,整個廣場隨之一亂,在警察不斷被打倒在地時,那些剛剛接替任務的警備部隊的士兵出於自保,幾乎是本能一般朝着市民開槍。

槍聲!

混亂的槍聲伴着民衆的喊聲在廣場上響成一片,一時間廣場上早已經亂成了一團蜂窩,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初時,一些警察還在那裡躲避槍擊,可在看到警備部隊向民衆開槍的時候,同樣出於本能,幾名警察取出槍向士兵開槍,在這場小規模的衝突因爲混亂而產生,更大規模的混亂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刺耳而尖利的槍聲響了起來,密集的槍聲,原本在路邊店鋪內看着熱鬧的宋明新,一面不安地回頭張望着,一面試圖想看清楚發生了什麼,他卻只看到混亂的和發出尖叫聲的人流,槍聲中,驚恐的市民們到處奔跑着。

下一秒,他驚恐的看到,那些士兵們正在朝着人羣開槍,槍聲在空氣中迴盪着。

“不!”

在這一瞬間,他完全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儘管他之前是一個看客,可是他怎麼也卻沒想到這些士兵,竟然會向那些遊行示威的平民開槍。

槍聲!

沒有比這更美妙的聲音了!

幾乎是在聽到無錫的警察和警備隊向市民開槍的消息之後,對於沉寂多時的那些反對派的領導者來說,這槍聲似乎是美妙的,似乎是他們等待多時的“好消息”,這會改變許多事情,會改變這個國家,會引起民衆的激憤。

壞消息從來都比好消息傳的更快,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幾乎是在無錫的槍聲響起的第一時間,消息即通過長途電話,先是經由記者後又由普通市民,一直傳到了南京,傳到了這個國家的心臟。

人們最初爲這個消息所驚詫不已,一開始,他們並不相信這是真實的,甚至於他們認爲這個消息是虛假的,畢竟,從帝國建元至今,無論是軍隊或是警察,都從沒有向平民開過槍,即便是在任何時候,軍隊也好、警察也罷,總能夠保持理智,他們會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解決問題,而不會選擇開槍。

可是現在——無錫的槍聲,卻讓他們爲之驚詫,爲之懷疑,可接連不斷的消息,卻讓他們不能再質疑,不能再懷疑,而在不再懷疑之後,代表最初的質疑卻又是前所未有的憤怒,一種憤怒的情緒在人們的胸膛中縈繞着,怒火在吞噬着他們的理解。

青年、大學。

帝國建立十二年來,取得最大進步的就是教育,在過去的十二年間,通過強迫教育法,中國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僅以大學爲例,在帝國十二年的中國,全國一百九十五所大學之中有超過六十萬名大學生在大學中學習。

而南京,作爲中國的首都,更是雲集着十三所中國第一流的大學,在這些大學校園中聚集着大量的年青的、好衝動的青年學生,他們其中的許多人原本就對帝制不懷好感,這或許同校園中寬鬆的教育氛圍不無關係。

多年來,大學一直都是“共和分子”的大本營,有許多教授原本政治傾向就傾向於共和,自然的其學生也深受其思想影響,三年前,當這個國家捲入戰爭的時候,當這個國家暴露出貪腐案的時候,儘管他們未能阻止戰爭,但是數萬名青年學生卻依然用遊行示威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在過去的三年間,放松管制、減少政府幹預的特殊經濟政策正在一步步的退出歷史的舞臺。

儘管青年學生們付出了上千人被強徵入伍的代價,可是通過那一次事件,人們卻意識到,在這些青年之中,貯藏着一種力量,一種可以改變這個國家的力量。

“同學們,無錫的槍聲響了起來,成百上千名市民慘死於警察、慘死於軍隊之手……”

在南京帝國大學的校園內,幾十名無錫籍的學生在校園內發表着演講,他們無不是添油加醋的講述着“道聽途說”的的“無錫慘案”,聲討着無錫地方政府、警察以及軍隊的暴行。

“……我們準備前往國會請願,要求嚴懲元兇……”

“請願、遊行……”

在學生們因暴行而悲憤填膺之時,在帝大的教授聯席會議室內,十幾名教授卻是皺着眉頭商討着正在大學內上學的這一幕,對於發生在無錫的暴行,他們固然極爲憤慨,可是同樣,源自於三年前的那次變故,卻不得不讓他們謹慎應對。

幾乎是在會議剛剛開始,發言就顯得有些零亂,這些教授們在一方面聲討暴行的同時,更多的卻是關心自己的學生,關心這所學校中學生的未來,併爲此議論紛紛。

“如果發動遊行示威的話,那可不是鬧着玩的,要是萬一再鬧出亂子來,如果到時候法院再把學生們強徵入伍,送上前線,你我如何向他們的父母交待?”

“就是,原本對於一些人來說,如果不是因爲有大學生無需徵召的特權,估計那些早就想把那些有共和思想的學生送上前線了,要知道他們可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這一鬧,且不就從他們之願了?”

“從他們之願?現在我們能阻止學生嗎?”

“發生這樣的慘案,如果學生們不有所動作,恐怕纔是最奇怪的!”

“學生讀書固然要緊,可國家卻更加重要,如果學生們不表達自己的聲音,任由此事發展下去,未來,這個國家還真不知道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可以不參加示威遊行,但是,阻止學生遊行,卻沒有道理!”

“無錫地方政府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咎由自取。學生聲討暴行,無可厚非!”

“我看這事兒想管也管不了,恐怕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算啦。”

這時又有人侃侃道來﹕

“諸位,依我說,這古代的太學生,就有關心國家大事的傳統。遠的不說,就拿1902年來說,清政府向沙俄出賣中國的權利,京師大學堂的學生就上《抗爭俄約疏》,到執政府後,政府爲爭取外交優勢,更是多次發動遊行,並出資印發大量傳單,由學生到處散發,抵制洋貨。帝國初期,那一次外交突破,不是由學生開始的,多年來,一代代同學們不爲名利,只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這一點即便是陛下,也是多次肯定的,怎麼,現在這政府暴行,學生聲討一下,大家就顧慮頗多了……”

說這話的,顯然是一位思想有共和傾向的教授,或許,思想開放用於中國的大學無疑是最爲合適的,對於中國的大學來說,這裡的思想從來是沒有禁區的,甚至就連同社會主義思潮亦有一定的空間存在,對於信奉“先有自由之思想,後有自由之學術。無思想自由,即無學術之自由”的中國大學來說,思想的開放不僅僅體現在學生的身上,同樣體現在這些教授身上,儘管這些國立大學接收着國家的教育經費,可是能對大學的用人制度指手劃腳,大學從來都是教授治學,即便是一些教授傾向於共和,只要他在學術所取得成就足以征服他人,通過教授的投票,亦可進入教授聯席會議參與於學校的管理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大學內思想的自由從來都沒有止境的。

而此時,對於學生們要發動遊行請願的舉動,這些教授們雖說有的擔心,有的同情,有的支持,但出人意料的是,卻沒有一人反對,這種沒有反對的擔心,往往意味着縱容。

而在聯席會議的教授們討論着如何應對學生們的遊行請願之舉時,在南京帝大五個分院的公告欄裡,同時貼出一張內容相同佈告,通知帝國大學全體同學,以及首都各校學生代表,於今晚七時在三院大禮堂召開緊急會議。

幾乎是在佈告貼出的第一時間,剎那間,佈告跟前擠滿了人,那些看着佈告的學生和教授們都紛紛交頭接耳着,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議論紛紛,每一個人都能夠預感到將有重大事變發生。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烏雲翻滾雷聲急。

與此同時,南京高校的許多激進組織,也在暗中召集會員,對於這些深藏於學校之中的激進組織來說,他們大都是傾向於共和思想,或許多年來,共和派倍受打擊,可是他們卻從沒有放棄過那個夢想——關於共和的夢想,也正是這一代代青年學生的傳承,使得那種思想得以傳播下去,或許,他們是少數派,但是,正因爲少數,所以他們纔會變得越發激進。

在無錫慘案發生的第一時間,這些激進組織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一個擺在他們的眼前的一個有可能改變這個國家的機會,他們立即開始着擬定行動計劃,佈置特殊任務。

在帝國師範大學,“民權會”,在這所大學中,一直都是一個隱密的存在,多年來,一直利用着所謂的“學生社團”來掩蓋其真實的面目,多年來,其幾代成員,一直秘密的傳播着共和思想,在他們看來,共和纔是真正的未來,纔是屬於中國的未來。

在午休時間,幾名“民權會”學校內的領導者聚在一起商量事情。四人相約來到學校的操場,沿着跑道一面散步一面交談。

“章新君,如果我所料不錯的話,到時候各校的學生代表,一定會向國會遞交請願書!”

望着遠處的同學們,易克年輕聲說道。

“沒錯,這是慣例。”

羅章新點頭答道,遞交請願書,這是學生遊行示威的習慣或者說一個傳統,而這個傳統卻是從執政府時期傳承下來的。

“馮山君、厚德君,你們覺得,這次他們會製造什麼樣的請願內容嗎?”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會要求嚴懲兇手、徹查真相。”

思索片刻李馮山回答道。

而樑厚德則又補充道。

“估計還會有一些工權的要求。”

易克年點點頭,工權,無錫慘案的導火索正是工權。

“咱們可以在這上面看看做一些文章,比如要求工人有組建工會的權力。”

“還應該再加上工人社會保險繳納的要求,在企業主承擔時,不應降低工人收入”

一邊補充,樑厚德一邊分析道。

“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可以爭取到一些工人的支持,過去,咱們的遊行,不過只是學生參於,可是市民參與的卻很少,這一次,咱們可以藉助爭取工權的方式,把工人爭取過來的!”

李馮山卻在一旁提醒道。

“工人,如果爭取工人的話,萬一工人要是失去控制,請願變成“工人運動”到時候局勢,可就不是咱們所能控制的了!”

或許是因爲長時間來對俄國暴亂的宣傳,所以他們或多或少的對於“工人運動”總有一些恐懼情緒,畢竟“工人運動”給俄國帶來的只是混亂和暴行。

“可如果沒有工人蔘與的話,咱們又能幹什麼呢?”

樑厚德反問一聲,隨後又似自嘲的說道。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老話,叫書生造反十年不成!”

這自嘲的話語卻讓易克年把眉頭微微一皺,但卻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無論是作爲學生的他們,還是那此已經進入社會的學長們,他們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或許,這正是共和派始終沉寂的真正原因吧。

“工人或許有力量,但是……”

停下腳步,樑厚德看着身邊的同學說道。

“但是他們卻需要領導者,如果我們抓住這個機會的話,完全可以領導這些工人,只要我們掌握了工人,就掌握了這場遊行的主動權,進而安全掌握局勢的主動權?”

“可,單憑我們,能做到嗎?”

李馮山反問道,他可不相信,單憑他們可以做到這件事。

“別忘了,還有民主立憲黨,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他們爭取權力的好機會,你以爲他們會錯過這個機會嗎?”

在樑厚德出聲提醒之後,易克山深思片刻後說道。

“那……就這麼辦吧,不過,咱們可不要亂來一氣!否則,國民就不會相信我們。”

第7章 談話第29章 不克第103章 革命者的遠征第38章 臣與君第141章 家與兄弟第168章 算術第210章 各種心思第228章 貴族院的好處第171章 性質之變第226章 欽定第14章 遼河兩岸第103章 革命者的遠征第94章 何爲真理第159章 教育第75章 疲憊第204章 在船上第147章 退位第189章 調停人第166章 亂起第166章 國民的沸騰第94章 原賢二的悲劇第257章 我的決定第8章 必須承受第192章 南北兩地第172章 反他孃的第145章 飛吧第156章 第二第73章 人與人第31章 怒火第79章 可以做第261章 美國第38章 臣與君第3章 提前第235章 覆沒第117章 國之妖孽第146章 對話第107章 拾了個芝麻,丟了個西瓜第50章 心懷鬼胎第82章 賞你個耳瓜子第128章 無可奈何第160章 無月之夜第74章 夢幻之地第43章 天女散花第12章 cross the Rubicon第88章 蛇窟的陰謀第267章 達賴第99章 複雜化第83章 CMR根基第43章 天女散花第3章 征程第104章 小泉與柯巴第275章 形象與國家第5章 也許……第163章 間行第190章 水師第180章 將要趕考第100章 革命者的抉擇第189章 調停人第138章 彼得格勒紀事第207章 四九城內外第1章 多事之春第129章 什麼樣的人第206章 登陸第17章 虎口奪食第138章 入役第235章 覆沒第160章 審第147章 輪迴第61章 擠兌第34章 意境第215章 決定第258章 選擇第225章 絕非君臣!第161章 分歧第88章 地方第22章 奪橋第42章 城破第155章 補救第37章 叛軍第20章 買辦的心思第25章 爭論第148章 選擇第35章 十年之別第110章 疑慮第157章 總理大臣議糖果 糖果之後論鞭子第78章 政治部的特殊使命第195章 爭執第114章 逼上梁山第32章 鼎沸第140章 戰爭的目的第19章 經理與買辦第177章 南北震第220章 敲打第167章 誰是贏家第195章 爭執第225章 絕非君臣!第56章 在哈佛第46章 歷史會證明第163章 觀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