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請繼續你的表演

明朝自胡惟庸之後,便不再設丞。明太祖更是明令子孫不準設丞相。敢言設丞相者,殺無赦。然而,明太祖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他的子孫不可能都如他一般勤政。權力下放是必然。

所以,經過這百餘年的發展,閣臣基本等同於是沒有頭銜的宰輔。首輔等同於宰相。

是以,首輔老大人劉健開口之後,張昭和禮部尚書張升立即停止相互嗶嗶。當面拒絕首輔,這很需要勇氣的。

張昭不理會張升,當即立斷的道:“下官的意見,殺人者要處死,互市談判繼續。”

兵部尚書劉大夏時年六十六歲,鬚髮斑白,身穿正二品的緋袍,腰板挺的很直,不滿的開口道:“張昭,不要信口開河。你真以爲韃靼人是野人嗎?他們有蒙元的傳承。你殺其隨從,還想着繼續談判?”

目前只知道是韃靼使者圖魯的隨從縱馬撞殺了貨郎。具體是誰並不清楚。

但是,任何一個正常國家的使者,都不可能在隨自己出使的隨從被殺後還繼續談判的。

人有臉皮,國家有國家的尊嚴。韃靼人並非是一股沒有組織的強盜,他們有他們的典籍、制度。

劉大夏和李東陽互爲鄉黨,但這並不代表着他和張昭關係好。他之前還配合着扣押新軍營的物資。只是因輿論反轉的太快,這個小矛盾並沒有公開。

主張戰略防禦、閉關自守的劉大夏,對鼓吹戰略進攻,最終掃平漠北的張昭沒有一丁點的好感。

張昭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劉大夏並無尊敬之情。他不知道野史中的傳聞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燒燬鄭和海圖的劉大夏那絕對是他的敵人!

一個拒絕海洋的兵部尚書,並且將前人耗費無數心血、人命探索出來的海圖、寶船圖紙付之一炬,這種兵部尚書、名臣還是趕緊滾蛋爲好。

張昭拱手一禮,慨然的道:“劉尚書,弘治十四年在西北大勝斬敵兩萬餘的,是大明!勝利者總要有點特權。而如果韃靼人不想談互市,那就不談!

貿易順差,商稅這都可以補充國庫的收入。但是,有些東西是不能拿來交換的!

錢沒了可以再想辦法賺。但是規矩要立起來。大明當以此案向天下萬國警示:在大明的國土之上,要恪守大明律。否則,勿謂言之不預也!

皇明混一宇內,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俱是大明之臣妾。臣妾之屬,在大明殺人而不殺之,不知其可也。在下也是個讀書人,也是要臉的。”

尼瑪!劉大夏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老夫不要臉麼?壓着心裡的火氣,冷冷的瞥張昭一眼,將這小子在心中打入另冊。

張昭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基本上今天準備攻訐他的人都準備罷手。張昭要臉,他們不要臉麼?大明不要臉麼?

但是,事情並沒有完,還得接着處理,善後。

很多重臣心中都知道:任由韃靼人殺人而不處罰,難以向各方面交差。大家只是在猶豫不能繼續互市談判,這有點可惜。而張昭的意見:韃靼人不談拉倒。

謝遷走出來,說道:“張昭,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不需要你在這裡說大話。事情是在你手中出錯,便由你來處置。殺人者要償命,談判也要繼續。”

不要以爲講幾句大道理,出了紕漏的事就能擺平。甩鍋這種事,內閣裡的三位大佬都熟練的很。謝遷直接就是不講道理,把鍋讓張昭揹着再說。

李東陽笑呵呵的出列,“陛下,臣附議。”

馬文升看着張昭笑起來,對弘治皇帝躬身行禮,“老臣附議。”謝公尤侃侃。論胡攪蠻纏的功夫,國朝還是這位第一。你張昭不是挺能的嗎?好,請繼續你的表演。

劉健也表態道:“此議可行。”

弘治皇帝覺得謝先生有點強人所難,但這最基本的邏輯,事情是在你手上出錯的,你負責善後,這有問題?同時,他心裡也想讓張昭試試。萬一成了呢?畢竟當初張昭對互市的貿易順差和商稅描繪的前景很動人。

“可。”

東暖閣這裡“散會”後,弘治皇帝也沒有留張昭單獨說話。其餘各人心情不一。

像成國公朱輔心情就不甚美麗。謝閣老的意思,張昭要是事情沒辦好,再追究責任。但是,這個責任相比於“韃靼使臣殺人”、“兵圍驛館”的罪名就小的多。

司禮監掌印太監陳寬臉色沒什麼表情,心裡在罵娘。這個御前會議的結果,意味着他下次見到張昭,最好還是要給個笑臉。

文臣們如張升、劉大夏臭着臉離開。張昭罵人,他們能給好臉色?不出意外,回頭小道消息會漫天飛。

李東陽喊住要走出宮殿的張昭,“子尚,隨我走兩步。”帶着張昭順着人流往文淵閣而去,“子尚,劉東山清修剛介,中實坦易。都是爲國事,勿要心中介懷。”

劉東山就是劉大夏。其人號東山。

張昭心道:真是因爲沒有私怨,只是在國事上看法不同,所以才難以化解啊。想歸想,他並沒有表現出來,拱手道:“閣老教誨,學生省得。”

李東陽看似剛纔並沒有幫他說話。但其實還是支持他的。李東陽讓巡城御史李道立帶兵把韃靼使臣的驛館圍起來,這就是支持。張昭心裡有數。

李東陽身量中等,其貌不揚。笑一笑,說道:“和韃靼的談判,儘量談下來。小王子不願意談,鄂爾多斯萬戶、永謝布萬戶未必就不願意談。”

張昭道:“學生盡力而爲。”

和李東陽敘話完,李東陽回內閣處理政務。張昭從東華門出皇城,帶着親衛們,先到棋盤街後的六部衙門匯合焦芳、王華,一起往南城而去。

南城,崇福寺旁禮部的驛館中。一行二十餘人的韃靼使團上下正陷入焦躁中。

怕是肯定有點怕的。新軍衛指揮使張昭在草原上兇名赫赫!這個名字,在韃靼六個萬戶部的貴族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更多的是焦躁。

驛館的正房大院中,小王子(達延汗)的長子圖魯咬着牙,聽到外面給明廷的軍士包圍起來,許進不許出,低聲吼道:“明人想幹什麼?”

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區劃第兩百五十九章 書箋、女孩第兩百四十二章 張昭的建議(上)第兩百四十章 月夜淺談第六百八十章 謠言和衝擊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轟動第三百零二章 宮中第四百八十章 交鋒(三)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爲什麼?第兩百二十八章 讚歌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談開始第四百九十三章 寧遠衛請戰第五百章 停止待勘第五百二十章 張昭論將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四百二十章 憤恨、初戰第九章 簡單的幸福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爭債券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鋒芒第四百七十章 過年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六十八章 生員(八)-第二齣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四百二十章 憤恨、初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再打一棍子第兩百六十九章 將歸(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鳴驚人(二)第兩百五十六章 月夜來訪第兩百四十九章 祭拜、計劃、閒聊第六百六十三章 道觀成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麼談第一百六十四章 賞賜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後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服?再打臉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閒半日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順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錢寧的安排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一千兩就得一千兩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賞、結束第九十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論報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資張昭個人第七十八章 小安鎮日常第六百七十八章 安民告示第六百四十章 分崩離析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轟動第三百三十七章 張昭的聖眷第三百八十九章 達成基本目標第五百五十九章 瀋陽城中(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六百八十五章 徹底完成整合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軍將士書第七百零六章 宮中(上)第七百一十七章 變故起第五百四十二章 書信,捲入其中第七百一十三章 樞密會議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第兩百七十二章 面聖(上)第十一章 新的任務。第六十五章 生員(五)-雨夜中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風邪氣第六百零三章 輿論場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宮外第六百三十八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決定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爲公馬文升第四十六章 未來的路第六百八十九章 竹嫣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一百七十四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第五百八十五章 陛見(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穫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兩百一十五章 沒有豬一樣的敵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後者第三百一十九章 結盟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轉變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奪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第三百一十九章 結盟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國公府第四百四十六章 大明不可辱第十章 蔣家莊第兩百七十一章 封爵,實至名歸!第四百五十一章 回開平中屯衛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見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義之師?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