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後面崇禎上臺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遼東也一直很太平。
建奴對大明只能做到襲擾,構成不了什麼威脅。
如果不是在皇太極手裡把經濟搞上去,人口搞上去。
否則,就算哪天大明改朝換代,天大的餡餅落下來,建奴也沒有那麼大的嘴巴去吃。
所以,努爾哈赤幸虧是死的早,否則,建奴永遠起不來。
韋寶認爲努爾哈赤在政治上不行,在軍事上就更加不咋滴了。
這也是韋寶這趟別出心裁,拿上萬將士的性命玩一場的原因。
韋寶在軍事上,只能給努爾哈赤打3分,甚至三分都有點嫌多。
韋寶縱觀努爾哈赤的軍事生涯,看起來很漂亮,統一女真各部,打下了遼陽、撫順,定都瀋陽。
但是經不起細看,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都是時勢造英雄罷了,換個人也你那個輕鬆做到。
做個縱向對比,完顏阿骨打,也並不是當時女真部落的最強者,但是統一到政權初步具規模,只用了六七年的時間。
對比歷代的大勢力開拓者,多則十幾年,少則五六年,在時勢造英雄的時候,大佬們都是說起來就起來了的。
劉邦項羽,可以說分分鐘起來,沒幾年就把大秦帝國都推倒了嘛。
1601年,萬曆29年,滅哈達部。
1607年,萬曆35年,滅輝發部。
1619年,萬曆47年,滅葉赫部。
1613年,萬曆41年,滅烏拉部。
努爾哈赤用了36年剿滅各部。
而且建奴總共才二三十萬人,這麼點大的一個勢力集團,用了近四十年的時間才同意,內部統一耗時之長,實在是很難恭維。
只能說是一夥規模大點的馬賊罷了,真的談不上啥軍事才能。
薩爾滸之戰,是努爾哈赤最能拿的出手的功績。
細細分析就看出,明朝是自己決策失誤,幾路大軍互不統屬,沒有最高指揮官,膽小的跑了,貪功的死了,朝鮮隨戰也完全不靠譜,純粹是來湊數用的。
後金戰鬥力,又遠遠強於明軍,在建奴的熟悉區域作戰,建奴佔盡了地利。
可以說天時地利都在建奴一方,大明還自己玩自己,等於一隻腳跑步,一跳一跳的與一條強壯的,行動迅速的牧羊犬打架,能打贏纔怪。
所以,薩爾滸之戰不能算努爾哈赤有多厲害,只能說明軍有多無能,多腐敗,走到頭了。
努爾哈赤問了幾句,始終沒有人發話。
再點名也沒有什麼意思,努爾哈赤估計,不是像皇太極說的,就是想鮑承先說的。
反正只有打或者不打兩條路。
這一回,努爾哈赤忽然萌生了想與韋寶和談的想法。
在此之前,努爾哈赤一直沒有這樣的想法。
努爾哈赤很矛盾,兩種觀點,他都偏向的差不多,很難說特別偏向哪一個。
平心而論,努爾哈赤知道皇太極的能力很強,卻並不是特別看重皇太極。
努爾哈赤更喜歡多爾袞。
如果把皇太極換到剛剛即位的崇禎那個位置,大概率皇太極可以給明朝續一波命。
努爾哈赤留下的什麼局面?
皇太極死的時候又是什麼局面?
一個叛亂奴隸制集團變成了一個雄居北方的封建大帝國。
沒有皇太極在政治、經濟、軍事、地緣政治上打的底子,滿清絕無可能入主中原。
明金在遼東的三十年戰爭包括後來統一中國的過程裡,鬆錦戰役的含金量是最高的,不管是軍隊素質、動員力度、指揮能力,雙方都是最強大的那一批,鬆錦明軍也不是薩爾滸那種鬆鬆垮垮、大半老弱的應付動員比得了的。
如果薩爾滸明朝直接上鬆錦這種力度,老奴可能真的會死。
當然,這些事情,努爾哈赤現在不可能知道。
多爾袞這個時候也還只是十三歲的孩子,也不可能挑大樑。
韋寶曾經想過努爾哈赤傳位的問題,覺得後世很多影視劇說努爾哈赤想傳位給多爾袞,可能性很小。
至少韋寶是這麼覺得的。
且不說皇太極很有才幹,兩個人年紀相差那麼多,也不可能。
後世影視劇,多爾袞的扮演者通常是一個成年人帥哥,這樣也誤導很多人。
努爾哈赤不可能把汗位傳給一個沒有軍功,年紀尚幼的孩子。
上有四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敏。
阿敏是侄子,不可能繼位。
代善已經被拿掉,也大不可能繼位。
三大貝勒軍功顯著,謀略過人,並且有着關係網支持。
在當時八和碩貝勒共治的情況下,多爾袞沒有任何的權利,也沒有支持,除了他的額吉烏拉大妃阿巴亥。
其次,韋寶通過情報獲悉,多爾袞其實還不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孩子,努爾哈赤最偏愛的是多鐸。
在皇太極即位後多爾袞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除了他的驍勇睿智,與皇太極的提拔是分不開的。
多爾袞的同母哥哥阿濟格和皇太極不對付,多鐸跟阿濟格關係甚好,皇太極有意打壓阿濟格和多鐸,擡高多爾袞。
多爾袞是從皇太極即位後纔得到發展,在老汗王努爾哈赤駕崩時,可以說什麼也不是,連上八角殿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繼承汗位了。
韋寶是真心的佩服皇太極的。
皇太極的生母是葉赫那拉氏。
在努爾哈赤沒有統一女真時,建州的關係和葉赫是很緊張的,所以自然也就連累了葉赫福晉和皇太極。
在努爾哈赤的衆多子女福晉中,大福晉袞代的子女,莽古爾泰,莽古蹟,德格類等,包括養子阿敏,可以說是相互扶持。
大阿哥褚英,二阿哥代善雖然貌合神離,但是軍功卓著。
皇太極並沒有兄弟姐妹,也依靠不上母家,但是憑着睿智的的政治手腕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獲得五大臣中的扈尓漢,額亦都等人支持,並且連代善之子嶽託和薩哈廉也都擁護皇太極。
可以說,努爾哈赤留給皇太極的並不是錦繡江山,而且一堆爛攤子。
努爾哈赤實行高壓政策,漢人在大金就是奴隸。
皇太極實行擡高漢人,以漢治漢,重用漢臣,滿漢一家,爲滿洲國打下江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皇太極這個時候認爲堅決要打,沒有錯。
皇太極之前認爲不要和韋寶打了,儘量和談,其實也沒有錯。
只是因爲被韋寶趕出了遼南,對皇太極的聲望影響很大,也影響了努爾哈赤本來就不多的對皇太極的信任。
在不少影視劇裡,爲了劇情好看,有努爾哈赤遺詔傳位給多爾袞的情節。
史書記載操縱於後來的掌權者皇太極手中,他想隱瞞篡改,一點都不難。
所以很難判斷。
韋寶主要是從勢力和年紀角度考慮。
在權力和財產繼承方面,蒙古族是有幼子繼承製的,但是滿族沒有這種傳統。
努爾哈赤晚年確實很寵愛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很偏愛阿巴亥的孩子,多爾袞也很聰明能幹,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
只是他當時實在太小了。
而且,那時候的滿族還沒有統一中國,皇權制度還沒有確立。
那時候的軍事首領是有能者居之,施行推舉制。
所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搞了個四大貝勒聯合執政制度。
皇太極之所以一定要殺死阿巴亥,是因爲阿巴亥是嫡母,有身份優勢,而且她很聰明,她的三個兒子有很強的軍事勢力,所以必須得殺,以免以後坐大,而不會是因爲她有所謂的遺詔要被滅口。
努爾哈赤一代梟雄,臨終前如果腦子清醒,就應該明白他就算傳位給多爾袞,多爾袞當時也坐不穩。
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傳位給多爾袞,以皇太極的個性,一定會殺死多爾袞以絕後患。
阿巴亥臨終讓皇太極發誓保全自己的兒子這都是電視情節。
皇帝這個羣組的人,是不會相信誓言的,爲了權勢,他們甚至敢對抗漫天神佛,區區誓言算什麼。
在真實的歷史中,皇太極消滅政敵完全掌握權柄之後,對多爾袞應該是比較信任的,他很照顧栽培這個弟弟。
從這一點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沒有動過傳位給多爾袞的念頭。
努爾哈赤一直在這邊拖拖拉拉決定不下來。
那邊譚瘋子已經派了人去向楊古利傳達韋總裁的議和請求。
寶軍派過來的是幾名天地會統計署總署的高級特工,一共三人。
他們騎馬而來。
在二百米外請求過去說話。
“大哥,有明軍的人過來了。”冷格里對楊古利道。
楊古利看見了,“只有幾個人,不知道想幹什麼,讓他們過來吧!”
“喂,你們過來吧!”冷格里大聲道。說罷,咬牙切齒的握着刀把,剛纔與對方一方鏖戰,手下人幾乎死光,這種血海深仇,他恨不得立刻報仇,最好殺光天下漢人。
楊古利看出來冷格里和其餘衆將的心思,叮囑道:“等下不得魯莽,看看他們說什麼。”
“還能說什麼,讓我們投降唄,真當自己是虎豹豺狼了!我們雖然敗了一場,卻並不懼怕他們漢人。”冷格里大聲哼哼。
“總之,沒有我的命令,誰都不得妄動,否則軍法無情。”楊古利的語氣比冷格里更冷。
“是楊古利將軍吧?我們是韋總裁派來的使者,與你們議和!只要你們放棄這座大營,立刻後撤,我們將不再打。”爲首的議和特工道。
這也是比較搞笑的地方,可能歷史上,也只有寶軍會派出特工議和。
這個人除了刺殺,刺探情報很有一手,同時也對於關外的軍情和民情,政治,都很熟悉,所以林文彪會派他來,另外兩個高級特工也是負責關外聯絡的重要統計署軍官。
“哼,好笑,你們有什麼資格說這種話?讓我們放棄大營?我們不肯,又如何?”楊古利怒道。
“將軍,我們是爲了你們好,爲了你們的老百姓好。我家總裁沒有想過和貴方長期作戰。”特工特使淡然答道。
“要議和,也要等我稟告大汗再說。”楊古利壓下火氣。
議和是大事,他一個人做不了主。
實際上,在楊古利的心裡,覺得這時候議和的話,只要對方不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其實也能接受。
“等不及了!我們總裁沒有提出條件,只是說,要你們立刻撤出這座大營以表誠意。至於具體的事情,只要今後貴方放棄敵視我天地會人馬,我們不會主動攻打貴方。”議和特工道。
這對於戰勝的一方,的確是很優厚的,很寬厚的條件了,韋寶並沒有要求啥割地賠款什麼的。
“你們爲什麼想得到我們的大營?大營中有糧食,有火葯,要撤離也需要時間,怎麼可能白白給你們?這一點,不用問過大汗,我就可以拒絕你們!”楊古利道。
“大哥,跟他們費什麼話,把這三個漢人宰了。”冷格里已經不耐煩了,刷的一下子,就拔出了刀。
楊古利急忙用眼神制止冷格里,並且壓制衆將,“都把兵器收起來!”
衆將還是信服楊古利的,憤憤然收了武器。
“你們回去吧,要我們讓出答應,不可能!”楊古利果斷道。
“將軍,你將爲這個決定後悔!我們可以給你一炷香時間,只要你們留下完整的大營,我們就不發起進攻,否則,這座答應頃刻之間便會飛灰湮滅。”議和特工笑道。
這些話,既不是韋寶說的,也不是林文彪說的,也不是譚瘋子說的,純粹是這個高級特工自由發揮。
談判總是要有籌碼的。
寶軍肯定給不了建奴什麼,所以,籌碼只能是威脅。
“孃的,你嚇唬誰,信不信老子現在宰了你!”冷格里的刀子又拔出來了,他的戰馬在身下不停的踢着馬蹄子。
戰馬是通人性的,長期爲冷格里效力,戰馬已經感受到主人的殺氣了。
這回楊古利沒有攔着冷格里,也覺得天地會的人太過分了。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確定了,與之作戰的不是明朝的邊軍,而是河對面的遼南人馬。
他們知道遼南都是天地會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