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二)

如今的大明王朝,雖然國力蒸蒸日上,漸漸向好,但是土地問題尤爲嚴重,還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沒有土地,處在顛沛流離的邊緣,隨時都有可能演變成民亂。

然而,現在乃是多事之秋,朝廷正在整肅吏治,不可能再大肆搞土地改革,否則的話,將會嚴重激化與那些權貴、士紳的矛盾。

畢竟,兔子急了還咬人!

最爲關鍵的是,小冰河時期越來越近,影響越來越明顯,旱災已經不只是侷限於西北,陝西等地,開始向中原等地蔓延。

即便有着興修水利,即便有着新農作物玉米、番薯等的推廣,即便極大的降低了老百姓的賦稅,然而,隨着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完全爆發,一連數年的旱災持續,即便朝廷再如何的賑災,但效果也非常有限。

畢竟,一連數載的天災,面對旱災,任何的抗災措施,都是那麼的渺小,依舊改變不了一個結局,那就是大面積旱災的地方,將會出現大量的災民,飢寒交迫之下,面對死亡的威脅,他們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

作爲一名歷史學者,崇禎深深地知道,要想將小冰河時期影響降到最低,要想最大化的穩住災民,唯有移民,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在這個時代,別人或許不知,他卻很清楚,小冰河時期,持續的時間,不是一兩年,也不是三五年,而是足足五百年年,而這十餘年,是災情最爲嚴重的時期,幾乎是無解,面對這樣的情形,一味地賑災,再如何富強的朝廷,也會被拖垮,無力而爲。

如此一來,進行適當地移民,就是最好的解決之策。

畢竟,發生小冰河時期的範圍有限,只要渡過了最爲嚴重、最爲艱難的十餘年,後面就好辦多了。

最爲關鍵的是,隨着人口的轉移,隨着人口數量的減少,中原地區的壓力就會驟然減少,以那些江川河流等資源,還可以讓不少的百姓渡過難關,即便沒有朝廷的賑災。

而且,東北地大物博,土地廣袤,土地肥沃,足以養活數百萬人,即便是中原的旱災再如何的嚴重,也不會影響到那裡。

恍惚間,崇禎的眸光閃爍,暗自呢喃道:“或許,我也可以建立一個北大倉......”

相比於崇禎的思緒百轉千回,在這個時候,袁可立臉上的焦慮之色愈發的明顯,那種欲言又止的感覺愈發的強烈,最終還耐不住心中的那種衝動,打斷了崇禎的思緒。

“皇上,微臣有一事相求,還望皇上能夠答允....”

“哦...袁愛卿,究竟是什麼事情,居然讓你流露出如此之態?”

崇禎的心中很是好奇,看到袁可立這副模樣,說話之時,那種近乎於哀求的神態,心中很是不解,尤其是對方神色中夾雜着的欲言又止之意,崇禎就知道,事情不小。

否則的話,袁可立也不會有如此之態。

撲通~!

忽然間,袁可立直挺挺地跪了下去,使得衆人心裡都是一驚,很是意外,面露錯愕之色,接下來的話語,更是蘊含着滄桑古樸之意,那副動情的模樣,幾乎讓人很難拒絕。

“還請皇上回京!”

雖只是寥寥六個字,袁可立卻是一字一頓的從嘴中蹦出,不等崇禎作出迴應,對於他的舉動還沒有反應過來,進而補充道:“皇上,此次收復遼東失地,臣等雖然有着十足的把握,但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充滿着各種不測,如果皇上您的龍體稍有損傷,微臣等人,就算是百死,也是莫贖!”

這一刻,船艙裡的文官武將深受觸動,袁可立的這番進諫,再次喚醒了他們一直也在擔心着相同的事情,皇上身處第一線,雖能鼓舞軍心,提振士氣。

但是,相應地,也會增加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也會使得他們這些人束手束腳,無法放開手腳的去指揮,去征戰,不管如何,總會心繫皇上的安全。

“請皇上回京!”

“請皇上回京!”

“請皇上回京!”

....

隨着一個又一個的文臣跪下,武將相繼也做出了同樣的舉動,紛紛喊出這五個字,雖不是聲若雷動,但疊加在一起,恭敬之中,又蘊含着某種磅礴的氣勢,滾滾而來,迴盪在崇禎的耳邊。

一個個直直地跪在那裡,不斷地重複着相同的一句話,就好像是在逼宮,就好像是在向崇禎強硬表態,就好像是在說,皇上,如果你不返京,我們就長跪不起。

看到這一幕,崇禎只覺得頭皮發麻,沒想到袁可立的請求,就好像一個導火索,引起了連鎖反應,一時之間,自己好像別無選擇。

“各位愛卿,快快請起,有話好好說,不必行如此大禮......”

看着崇禎有一些手忙腳亂的模樣,不斷地扶起一個又一個人,袁可立此時格外的平靜,眸子裡閃過幾縷精光的同時,心中暗道:“什麼御駕親征?在我看來,不管是古代,還是今時今日,凡是提出御駕親征之人,全都該死,都應該被斬殺。”

“御駕親征,或許真得能夠提振士氣,增加打勝仗的機率,但是,也等於將皇上暴露於危險之中,給敵人以可乘之機,一個絕殺的機會。”

“一場大仗的勝負,士氣是很重要,但不是取決於某個人,而是取決於整個軍隊的戰鬥力,主帥的指揮能力,讓皇上御駕親征,絕對是因小失大,鼠目寸光,大大限制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

袁可立這樣想着,崇禎已經將所有人都扶了起來,似乎想通了什麼,崇禎的神色不再凝重無比,而是樂呵呵的模樣,笑着說道:“各位愛卿,朕知道你們擔心的什麼,無非是顧忌於朕的安危,放不開拳腳,不能全力的去對敵。”

一語中的,崇禎說出了衆人的心思,他們雖然沒有任何的表態,但如此模樣,等同於默認了自己之言。

“朕能夠理解你們的良苦用心,尤其是經過土木堡之變,朝廷就再也沒有皇帝御駕親征的事情,知道你們擔心的是什麼,而且,朕也不是英宗,更不會重蹈他的覆轍,將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f

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七)第四百零九章 明君聖主的相似點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三)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六百四十五章 厚重的信任感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到對立面第六百五十八章 最爲合適的處理方式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要素第一百零零章 潛在的共識第一百零八章 遐想滿天飛(下)(五更)第一百六十一章 畢自嚴第五百四十九章 駐軍庫頁島的意義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五百六十八章 聚變第二百九十四章 憂心忡忡的徐光啓第三百九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五)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三)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四十七章 自下而上的控制軍權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二十二章 另一個重要任務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一百七十一章 實實在在的好處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九)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該改變嗎?第六十四章 被束縛的兩大特務機構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選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五十七章 孫承宗的大局觀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顆釘子第四十二章 推遲第一百三十八章 據理反駁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個念頭第五百零九章 培養翻譯人才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五百一十一章 “億”和“兆”第四百七十八章 苛刻的條件第二百二十七章 誘人的條件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第四百六十九章 燙手山芋第一百八十九章 毛文龍不再那麼重要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五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二十二章 另一個重要任務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六十二章 被消磨的文官骨氣第五百三十三章 軍隊操練第四百八十二章 製造無人區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貿易順差第二百六十二章 終於來了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軍事演練第五百九十章 天花猛如虎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一百三十七章 試探第一百七十四章 武舉所帶來的的反響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權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點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四百六十七章 洋人統治的短板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錢莊第三百一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六甲海峽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