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

“對了,孫承宗,轉告一下袁可立,根據山東的錦衣衛上報的消息,萊陽縣城一帶有白蓮教的教衆出沒,這個邪教有擡頭的趨勢,一旦他就任登、萊巡撫,不僅要配合遼東的官軍抵禦後金,還要清除邪教教徒。”

“什麼?白蓮教這等邪教再次出現了,還是在山東萊陽?”

聞聽此言,孫承宗心裡就是一驚,驚呼過後,進而難以相信的說道:“天啓二年的時候,白蓮教不是被山東總兵楊肇基剿滅了嗎?邪教頭目悉數伏法。”

“孫大人,難道你沒聽說過,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話嗎?”

反問了這麼一句之時,賈亦韜明顯楞了一下,更多的是驚訝,孫承宗會有如此天真的一面,會問出如此沒有營養的問題?

賈亦韜當然知道天啓二年的白蓮教的造反,表面上來看,是邪教蠱惑人心,帶頭鬧事,實則卻是山東的土地兼併已經非常嚴重,失去土地的百姓越來越多,造反乃是必然結果,白蓮教只是一個引子,頭目徐鴻儒不過是帶個頭而已。

在這個時候,土地兼併的問題愈發的嚴重,再次出現白蓮教,賈亦韜一點都不奇怪。

相比於白蓮教的擡頭,再次出現在萊陽縣,隱隱有禍亂之勢,賈亦韜關心的卻是其中所蘊含的問題,也是大明王朝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併加重,越來越多的百姓流離失所,加入起義的大軍之中。

畢竟,相比於白蓮教的小打小鬧,猶如疥癬之疾,隨後的陝西民亂,起義軍四起,層出不窮,波及數省,更加的讓人頭疼,而土地兼併就是其中很大的誘因。

當然,還有一點不可否認,還有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和加劇,天災不斷,使得流離失所的百姓大幅度增加,雙重作用之下,陝西民亂的嚴重也就不足爲奇了。

孫承宗當然也知道民亂的深層次原因,當然也明白流民是滋生邪教的土壤,張了張嘴,結果一句話也沒有說出。

這時,賈亦韜笑了笑,沒有繼續再在白蓮教這件事上糾葛,忽然拋出了一句話,讓孫承宗驚喜莫名,而又意外不已。

“對了,孫愛卿,此去遼東之後,除了總兵之職,需要向朝廷報備、批准,自總兵以下,你可以任意任免武將。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不可超出軍中的編制。”

“而且,赴任之前,朕賜你尚方寶劍,以及蟒袍加身,帶朕巡視遼東。”

孫承宗激動了,興奮了,佈滿褶子的面容顫動了起來,整個人就像吃了藥一般,全身充滿了幹勁兒,當即就再次磕頭謝恩,同時也完全相信了賈亦韜之言,這位年輕的皇帝真的是給予十二分的支持。

“老臣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對於明朝的武將而言,最大的憋屈之處,莫過於身邊有一個監軍之職,還都是以宦官充當,這些人閹人根本不懂兵事,還好瞎指揮,嚴重影響了武將的作戰。

此刻,得到皇上這樣的允諾,不再派出監軍,孫承宗說不完的高興,同時心裡愈發的自信,對於經略遼東更有把握。

新皇的年紀尚青,智謀或許尚顯不足,無法與老狐狸般的黃豬皮正面交鋒,但孫承宗相信,只要這樣下去,予以足夠的信任,他孫承宗就當得住後金騎兵的鐵騎,並在數年之後,收復整個遼東,兵鋒直指建奴的老巢,建州。

適當的放權,一定的信任,不管是奸佞之臣,還是名將幹吏,都是他們最想從皇上那裡獲得的東西。

這時,似乎想到了什麼,賈亦韜露出古怪之色,淡淡一笑,意味深長的看着已經站起的孫承宗,詢問道:“孫大人,朕聽聞你有一幕僚,文武雙全,精通兵事,既有研究,年紀輕輕,就著有兵書《武備志》,自天啓元年開始,名聲大振,對於遼東的局勢更是極有了解。”

聽着賈亦韜的徐徐講述,孫承宗已經知道說的是誰,但還是不確定地問道:“皇上,您說得莫非是茅元儀?”

“不錯,正是此人!”賈亦韜輕輕點頭,爽朗地脫口而出,迴應了一句,進而又說道:“孫愛卿,雖然茅元儀對遼東的戰事很是熟悉,對你督師遼東大有裨益,但朕還是想將其留在身邊,以作大用。”

“皇上,這是爲何?”

孫承宗着急了,忍不住地問了這麼一句,除了袁崇煥、袁可立,茅元儀和孫元化是他最想用之人,督師遼東的左膀右臂,剛想爲他們某一個總兵之職。

很顯然,賈亦韜並認爲孫承宗的置問是一種冒犯,反而很能理解對方的感受,對於一個主帥而言,文武兼備的部將將會大有助益,太難找了,尤其是對遼東戰事。

因此,賈亦韜表現的極有耐心,緩緩講述了其中的原因。

“孫大人,天啓年間,你曾經擔任過兵部尚書之職,那麼就應該知道,兵備鬆弛,不僅是邊軍,中原的駐軍也是一樣,其中以京師的三大營和禁衛軍尤爲嚴重。”

剎那間,孫承宗心領神會,有一絲明悟,皇上之所以要茅元儀,是想幹什麼了,賈亦韜接下來之言,正好驗證了心中的猜測。

“據朕所知,由於常年缺少真正戰爭的洗禮,沒有打過仗,更是幾乎沒有演練過,京師的三大營和禁衛軍都快變成一羣草包,莫說戰鬥力底下,就連一些火器的使用方法都不知道,談何禦敵?談何拱衛京師?”

“所以,再過段時間,朕準備整頓一下京師的防務,整頓三大營與禁衛軍的軍紀,將那些不合格的兵卒剔除出去,而這就需要一個懂得兵事之人,而不是兵部的那些年紀一大把之人,精於世故,礙於人情,只會阻礙改革,不利於整肅軍紀。”

孫承宗已經沒有了一開始的着急,聽得是頻頻點頭,深以爲然的樣子,對於禁衛軍和三大營的戰鬥力,堪比草包,尤其是武將,這已經不算什麼秘密了。

否則,不管是誰督師遼東,卻鮮有人要三大營陪同,前去遼東助戰,與建奴廝殺。

當然,相比於孫承宗對三大營和禁衛軍的直觀認識,深有體會,賈亦韜之所以知道這些,要簡單得多。

己巳之變,是每個明史專家必知的事件,對於禁衛軍與三大營的表現,抵禦建奴兵圍京師之時,居然不會使用火器,倉促現學之下,反而傷了自己人。

越是到了後期,三大營與禁衛軍越是不堪,只能用作剿匪,鎮壓起義軍。

尤其是李自成攻打京城之後,更是將三大營與禁衛軍的無能暴露無遺,讓後世之人嗤笑。

第五百三十五章 爲恢復最強時期的萬能都司而準備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四百一十八章 又是錢的問題第五百七十八章 密碼和密碼本第三百七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三)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個精明的商人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三百四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六)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二百八十章 郵票的概念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六百五十三章 放棄待遇第五百三十七章 同化之策第五百二十二章 最合適的人選第五百六十三章 突然到來第四百九十一章 反應不正常第二百一十八章 鮮爲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輻射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七)第四百零一章 最危險之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五百四十一章 配合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五十七章 孫承宗的大局觀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二百八十五章 難言之隱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四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該改變嗎?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五百一十章 失態的畢自嚴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二百四十四章 貨幣戰爭(九)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九十四章 張揚而強勢的鄭芝龍第五十九章 楊景辰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第五百三十八章 潛移默化第十七章 兩成佣金第二百三十二章 熱門話題第一百六十六章 開出條件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五百八十章 也有一個條件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五百六十三章 突然到來第七章 莫名的慶幸之感(求收藏求推薦)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讓!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一百四十二章 委以重任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九十九章 冷靜....理性....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七十章 茅元儀的意圖第四十三章 立軍威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場豪賭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一百六十章 變質的沐府第五百一十一章 “億”和“兆”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