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改得面目全非

一個又一個的新詞語出現在他們的視線裡,浮現在腦海中,不斷地激盪着他們的內心,開拓着他們的視野,增加新的認知,對於官員的選取與任免,有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同時,又與已有的觀念發生碰撞。

以投票的方式,從而得知百姓對父母官的滿意度,若是滿意度不超過六成,就算沒有任何的過錯,也沒有繼續留任和升遷的機會。

簡而言之,用一句話來形容,崇禎所提出的這種吏制,更加註重官員的實幹精神,能否以百姓的切身利益爲主。

說白一點,對於基層官員的任免權力,朝廷進行了一定的下放,讓普通百姓具有一定的權力,可以決定現任的父母官能否留任和升遷?

毫無疑問,只要肯爲百姓幹實事兒,爲百姓着想,滿意度自然可以達到及格線。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官員必須效忠皇上,忠於大明,官員的任職,還是要由朝廷來提名,提出候選人員,然後,纔是百姓投票選舉。

這一刻,以周道登爲首的內閣成員,深深地爲崇禎的構思所震撼到了,看得那是一個目不暇接,思緒出現了短暫的混亂,亦或是震撼於圖紙上的內容而無法自拔,一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尤其是身爲左都御史的李邦國,相比於其他的反應,可要精彩的多,精神抖擻,神采連連,那猶如鷹隼般的眸子裡,光芒閃爍,流彩四溢,隱隱流露出澎湃的激動之意。

實在是,這圖紙上的構思,與他上書的那十條建議,向萬曆皇帝提出的用人辦法,有着不謀而合的味道,有着太多相同或類似的地方。

唯一不同的是,崇禎的這一個構思,對於用人辦法,改革地更加徹底,更加的全面,同時吸收了考成法和他那十條建議的優點,進行拓展和延伸。

不過,對於百姓代表制度、選舉機制,李邦國又有一些心有慼慼然,並不是很認同。

畢竟,固有的觀念使然,經過數十年儒家思想的薰陶,父母官,既然是父母官,乃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父母的性命與前途,又豈可受“子女”的牽制和制約?

這樣的制度,隱隱間,有着鼓勵人們悖逆人倫的味道,實在是爲讀書人所不喜,有着心上的某種膈應感覺。

這個時候,不只是李邦國,禮部尚書劉鴻訓也懷着同樣的想法,有着相似的感覺,在其他人還在揣摩和消化圖紙上的內容之時,他卻忍不住地問道:“皇上,這種對官員的考覈方式,是不是有一些過於粗糙,有違常理了?”

如此直白的問話,近乎於是在冒犯一個帝王的威嚴,聽得其他人都是心裡一驚,崇禎卻只是微微蹙眉,並未多說什麼,還擺出了一副傾聽之狀,一副示意對方繼續說下去的架勢,看得衆人暗暗直流虛汗,一陣後怕。

顯然,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句反問之語,只是劉鴻訓短暫的停頓,並未結束,還有後語。

“在太祖皇帝創建大明初期的時候,就曾經賦予過百姓相同的權力,可以糾劾貪官污吏,直接將貪官污吏扭送到京城,不必承擔任何罪責。”

“可是,百姓雖然淳樸,卻也有着不少的敗類,存在着許多的刁民,以此權力,反而誣陷一些官吏,從而好訛詐和勒索一些好處,不聽當地官府的約束和管理。”

“因此,由於刁民持續增多,搞得地方衙門混亂不敢,許多的舉報都是捕風捉影和惡意誣陷,也是因爲這些,這種政策並未持續多久,就被太祖皇帝給廢除了,實在是百姓的素質參差不齊,良莠不齊。”

崇禎聽得很認真,神情也已經恢復了正常,對於劉鴻訓的這番話,雖然有搬出老祖宗壓自己之嫌,但崇禎並不生氣,而是極有耐心地解釋了起來。

“劉尚書,看來,你並未吃透朕所寫的這些,也沒有完全理解朕的這些構思,所謂的百姓代表制度、投票機制和xìn fǎng等等,賦予百姓的那些權力,並沒有執法權,只是使得他們的舉報更加暢通無阻,不至於讓人壓下而已。”

“而且,以往之時,從前的考成法,先不說已經流於形式,單單是其內容,就太過於侷限和單一,,並不能形成有效地考覈,只是以有沒有完成任務,作爲考覈標準。”

“朕的這種考覈方式,可是將mín yì放入其中,說白一點的話,就是官吏的施政,能否讓絕大多數的百姓滿意?在任期間,官當得是否合格?”

“傳統的糾劾和監察官員,都是自上而下,這也就形成了一種現象,一種官場風氣,媚上欺下,壓榨百姓,而無所顧忌,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考覈,也沒有放在心上。”

“如果按照這種考覈方式,百姓有一半的權力,決定他們的升遷與去留,能否繼續當官,他們就不得不好好治理地方,也要討好百姓,而百姓有沒有執法權,朝廷又取消了風聞奏報之策,就可以杜絕刁民惡意報復,蓄意誣陷。”

......

聽着崇禎的侃侃而談,更加簡潔的描述,再結合圖紙上的內容,儘管只是初步瀏覽,還未深入研究,但衆人已經聽出了大概,崇禎構思的精髓之處。

當然,對於所謂的xìn fǎng制度,也算是弄明白了,就相當於將“告御狀”合法化,一般化,便於百姓的伸冤,也是制約貪官污吏的方式之一。

自上而下的監察制度,上級幾乎決定了下一級官員的升遷與去留,這也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下級官員不斷地討好官員,而枉顧mín yì,一心只想往下爬。

若是按照崇禎提出的這種吏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重機制,就可以最大化地壓縮那些貪官污吏的投機取巧空間,不能只媚上,還要討好百姓。

如此一來,就能形成一個相對平衡點,使得官員只能幹實事,爲百姓着想。

這個時候,如此這般不厭其煩地解釋的過程中,崇禎的心裡還在向着其他的事情,不僅要引入後世的這些制度,在適當的時侯,還要廢除科舉,實行公wù yuán kǎo shì制度。

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三)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綁票打劫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一百七十六章 生化武器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二百九十六章 進展緩慢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一百八十八章 南石北王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三)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五百一十九章 以蒙治蒙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一百八十四章 打壓第二百一十五章 明朝發達的火器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四十八章 防患於未然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二百八十七章 戰鬥力飆升五倍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六百三十一章 女子學院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一百一十三章 培養計劃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一百六十六章 開出條件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三百九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九)第一百八十七章 棄翰林院,轉投皇家軍事學院第四十四章 洪承疇的預判第四百四十九章 兩大糧倉第二百六十章 沒有那麼簡單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二百七十七章 機會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綁票打劫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八)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四百七十一章 祈求和談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讓!第三百零四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一十九章 以蒙治蒙第八十四章 慫恿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三百九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九)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七)第九十六章 我沒有龍陽之好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五百五十七章 礦監稅使第四百七十一章 祈求和談第九十九章 冷靜....理性....第二百八十章 郵票的概念第五百一十七章 升的太快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個精明的商人第三百零四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六十九章 燙手山芋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場豪賭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五百二十一章 鬱悶的漢斯·普特曼斯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滿滿的洪先春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六)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猛火油櫃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猛火油櫃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威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四百三十四章 無形的閹割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四百二十章 《烈士法》第六百一十二章 吃力不討好第六百四十六章 解決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