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開封朱府的書房,朱大典和朱萬化五兄弟正在討論西進中東,取得石油的問題。
朱萬雄說道:“在那裡除了佔領基地,控制航路,還要開採石油礦,這樣一來,我們不但需要帶上佔領軍,還要帶上工匠。按大哥所說,那裡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靠後方供應,因此人數還要儘量的壓縮,以減少供應量。”
朱萬化說道:“那裡的氣候惡劣一些,主要是缺少水源,說寸草不生有點過分了。波斯灣的北岸多山地,氣候要好一些,南岸多沙漠,乾旱十分的嚴重,但是大量的石油就出產在沙漠裡。上千裡的海岸,我們儘量尋找,總能有好一點的地點。比如巴比倫的入海口這裡還是不錯的,這個地點當地的原住民也會不少,不管用什麼方式,我們遲早要在這裡建立基地。”
巴比倫(伊拉克)就是靠兩條大河,養育了那裡的文明,這就是著名的兩河平原,這兩條河叫做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他們在入海口匯合爲阿拉伯河,科威特就在河口的南端。科威特就是一個大油海,但是那裡也是沙漠。
朱萬化不好直接指出大油田的位置,可是,這一地區油田太多了,他們現在想尋找的就是不需要打井開採的自流油田,或者淺層很容易開採的油田。範圍已經引導到了,慢慢的找,總能找到的。
朱萬文說道:“巴比倫和波斯畢竟是文明古國,他們的沿海地區也會有大城市的,我們也可以用貿易的辦法取得一些生活必需品,我們的很多產品他們是需要的,也是不錯的貿易市場,這樣可以避免遠距離的運輸生活必需品。”
朱萬化說道:“初期,我們設立的基地不要太多,控制海灣的基地一兩個,採油的基地一兩個就夠了。在那裡站穩腳跟,取得經驗,以後再慢慢的擴張。我們只要不損害這兩個國家的利益,他們也不會以我們爲敵。
這兩個國家人口也不少,如果引起戰爭,也不是好對付的,畢竟我們的運輸線太長了,在那麼遠的地方我們不可能投入萬人的部隊,充其量也就是千人左右,應付不了大規模的戰爭,所以一定要和平相處,避免大戰。每一個基地的防禦力量以一個連爲宜,要加強裝備,比如重機槍、輕機槍,各種火炮儘量的多裝備,加強單兵的戰鬥力比增加人員划算。”
朱萬化又說道:“我們要執行虛君立憲,這是一個大動作,引起動盪也是可能的,我們要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防患於未然。四弟,你要把我們分佈於各省的陸軍都整頓一下,重點是各級軍官,要發揮我們教官體系的作用。另外就是父親掌管的內衛,五弟掌管的探報系統,把全部注意力都轉到保證部隊穩定上來,不安定的因素及早處理。還有就是加強武器彈藥的管理,沒有大的軍事行動時,要嚴格控制彈藥量,大部分彈藥入庫封存。
整頓的重點在臺灣,因爲我們的軍火工業全部在臺灣。一旦發生不測,我們只要控制了臺灣的軍火,其他的都好解決。爲此,要把駐紮臺灣的第二師的主要軍官都換一下,看看有什麼合適的人選調到臺灣。其他的各師主官也可以藉此機會做一些對調調整,部隊的主官不能在同一個位置上任職時間太長。”
朱萬傑說道:“第二師的主官人
選父親提一下把。”
一直沒有說話的朱大典說道:“我提兩個人你們看看,師長調嶽成,師教官調闞文明,這樣可好?”
嶽成現任第十師(甘肅)師長,闞文明現任獨立第五騎兵團(外蒙古)的團長。嶽成出身於朱大典的親兵隊長,闞文明出身於朱大典的貼身護衛,都是絕對的親信嫡系。
朱萬化又補充說道:“父親和四弟給嶽成、闞文明下一道密令,在非常時期,第二師要聽命於五弟。五弟就是臺灣的駐軍統帥。還要統管軍政兩界的大權。”
這次會議之後,國防軍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大部分主官都做了交換。
駐河南的第九師也是重要位置,隨臺灣之後進行了調整。從臺灣的第二師調來的曹大力任師長,靳鵬任師教官。第九師原師長魏四虎調到新成立的,駐準格爾的第十三師任師長。第九師原教官朱長泰,改任長江流域駐軍第六師的師長。
......
自從楊嗣昌造出來新式火炮,提出厚民、富國、強兵之後,崇禎又重新振作起來,朝廷方面採取了很多的措施,開始實施新的國策。
首先是責成都察院都御使商周祚整頓言官隊伍,重點是各個地方的巡按御史,基本上全部召回重新任命,他們將負擔起巡查各地官員、官軍,調查擾民、損害民衆、工商利益等行爲,重大事件及時上報。這就使得朝廷可以及時發現惡性案件。
朝廷給刑部尚書鄭三俊調撥了一營精銳的御林軍,他們的任務就是及時的奔赴各地處置這些惡性案件。
官軍的一營擁有兵力三千到五千人,基本上相當於國防軍的一兩個團,兵力還是很充足的。
鄭三俊也是歷史上留名的人物,以正直著稱。
這一個措施是比較有效的。正像楊嗣昌所說,大明的官府弊端很多,短時日求改變是做不到的。但是律法是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基本上還是好的,有效的。刑部依照律法嚴厲的整頓地方,還是能夠起到保護民衆的結果。
明末的地方官府、官軍腐敗現象相當的嚴重,從大的惡性案件着手就能夠收到快速打擊貪污腐敗,改善吏治的效果。
保護工商的措施也使得朝廷轄區內的經濟迅速的好轉,只要官府不擾民,社會的經濟自身就有發展的動力,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無爲而治。現在朝廷的轄區,除了北直隸之外,基本上都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只要官府不爲害地方,經濟定然會迅速的繁榮。
軍火生產也是朝廷最關心的。有了繁榮的經濟,朝廷的稅收就豐厚了,有了銀子,也就可以向軍火生產上投入。因此,朝廷南北兩個火炮生產廠的發展也很快,新的火炮、彈藥不斷的生產出來,各地的官軍陸續得到了火炮裝備。南京周圍的官軍基本上都裝備了火炮,戰鬥力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由於缺乏識文斷字會計算的兵弁(音bian),官軍的火炮基本上都是目視瞄準射擊,這就與迫擊炮的曲射原理大相徑庭,並且,新式火炮射程遠,絕大部分情況是不能直接看到目標的,這一點極大的限制了官軍火炮的威力。爲此也就引出了新式教育的問題。
上一次朝廷的會議上,崇禎皇帝決定在北京辦新式學堂,之所以選擇北京,
就是要遠離南京這個政治中心,那些老夫子們對於新學的抵制是很頑強的,崇禎急需人才,不想被他們干擾。
北京的新式學堂是在北京小朝廷的禮部主持下開辦的。有皇帝的旨意,有朝廷的支持,其資金是不成問題的,有了銀子,選址、修建校舍都會很順利。
選擇教材倒是容易,原因是聯省那邊有不少的新學堂,種類也很多,有培養官吏的政務學校,有培養軍官的軍校,有爲工商業培養人才的職業學校,也有普通學童上學的標準學校。除了軍校,這些學校的教材都是公開銷售的,他們只要買來選擇一下,教材就有了。如果沒有這個方便條件,自己編一套教材那就麻煩了,短時間肯定解決不了。
招聘教師卻有難度,難點當然是新學科的教員,但是也可以解決。聯省的各省開辦新學堂已經多年了,學成的學子也不少,他們提高束脩(這個時代教師的薪水叫做束脩)聘請就可以了。
但是招收學員就成了大問題。
在聯省,新學堂都是有針對性的,有一些甚至直接的與工廠用工掛鉤,學員入學就是爲了進工廠,要做官就進政務學堂,目標明確,當然他們就不缺少學員。可是北京的新式工廠幾乎沒有,商鋪也是老的管理辦法,當官靠功名,新學堂出來的做不了官。北京的學子們讀書就是爲了考功名,新學堂裡學的東西大部分與考功名無關,這樣的學堂招收學員就難了。有錢人家、士紳家族、書香門第的肯定不能進這種學堂,底層的黎民百姓不需要上學,也沒銀子供子弟讀書。所以他們招收的學子就寥寥無幾了。
招不到學生就要想辦法,否則無法交差呀!北京的禮部官員想來想去的就想到了向聯省學習,現代的說法叫做定向招生。他們聲明,招收的就是基層軍官,明代叫做兵弁(比軍官底,比兵丁高,相當於現代的士官),入學就等於從軍了,管飯,發軍服,不收學費,還有一點最低的軍餉,這就成了基層軍官學校了。
這個辦法也不是太好,因爲人們的觀念裡就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當兵那裡還需要上學?
由於聯省的存在,糧食充足又便宜,吃不上飯的人太少了。因此,嚮往着當兵吃軍糧的也就少了。招收來的學子絕大部分就是奔着管飯,發軍服和軍餉來的,質量也就成了問題,基本上都是絕對的文盲,不傻不缺心眼就不錯了。指望這些人學成後當炮兵真不知道要培養多少時間?
有一些朝廷的官員也已經認識到,舊的科舉制度該改一改了,否則會嚴重的影響有用人才的培養。新舊思想的鬥爭還要有個過程,新學堂的問題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
朝廷振作了起來,要辦的事情也很多,因此,對於糧價的悄悄變化,他們雖然知道,但是還沒有關注。大部分官員還是老觀念:糧食便宜又充足,這不是很好嘛?穀賤傷農的道理不少人還是懂得的,只是沒有人關心它,總之就是沒有引起朝廷的注意。
按照聯省的計劃,明年(崇禎十二年),糶糧的價格就會跌破一兩銀,明年的農耕將出現危機!朝廷缺少關注,更不知道十二年初還會降價!沒有心理準備,沒有應對措施,這個危機就更嚴重了。
--- 第502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