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豐臣秀吉死後,由於進攻朝鮮失敗,以及其他一些遺留下來的問題,比如繼承人的問題,原本豐臣秀吉兩個兒子死亡,選擇培養他的外甥和養子豐臣秀次成爲繼承人,但三子秀賴出生,豐臣秀吉又轉而培養親兒子,最後把羽翼豐滿的豐臣秀次給幹掉了,他死的時候豐臣秀賴年幼無法處理政務,導致日本再度陷入動亂。
豐田政權的重臣石田三成一向對德川家康不滿,爲了報答豐臣秀吉提拔自己作爲豐臣秀賴的攝政者,同時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德川家康所奪,決意起兵反抗德川家康。
在豐臣秀吉死後第二年,實力次於德川家康和毛利輝元的前田利家去世,權力平衡被打破,豐臣政權正式分裂。
形成以德川家康及石田三成爲首的兩派陣營,而毛利輝元則選擇加入石田成三陣營,同時以兩萬五千人的兵力,是西軍中最爲龐大的勢力,被推舉爲西軍總大將。
而德川家康則以三萬的兵力,率領東部諸侯,成爲東軍的總大將,雙方動用的兵力都超過十萬人,在美濃一帶的關原進行會戰,這是一場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內戰。
關原合戰中,西軍中擁兵一萬五千的小早川秀秋倒戈,毛利輝元的堂弟毛利秀元早就與德川家康暗中達成協議,在戰鬥最緊急的時候保持中立,按兵不動,毛利輝元的家臣吉川廣家給德川家康通風報信,加上因爲小早川秀秋的倒戈,戰場局勢惡化,赤座直保、小川佑忠、朽木元綱、脇阪安治軍紛紛倒戈,最終導致西軍戰敗,以德川家康領導的東軍取得勝利,奠定霸權。
相比於安國寺惠瓊,石田三成與小西行長三人先後被捕,在戰後半個月先是在京都遊街示衆,後在京都的六條河原被斬首,作爲西軍總大將的毛利輝元的下場好得多。
之所以他能保住性命,主要還是在關原之戰中跑掉了,雖然戰敗,但還有一定的實力,德川家康也沒有那個實力去趕盡殺絕。
畢竟東軍本質上還是一個聯盟,他的直屬兵馬只有三萬多人,而且還有豐臣政權的其他勢力需要對付,當時豐臣政權能夠動用的兵馬,仍舊超過十萬人,德川家康的首要目標仍舊是豐臣政權。
加上毛利輝元服軟,並且表示效忠,德川家康也就沒有死磕到底,削減了長州藩下轄的安藝,備後,石見,出雲,隱岐五國及伯耆國西部三郡,只讓毛利輝元保有長門,周防兩國,也就是長州藩現在的地盤。
倘若當年的關原之戰,西軍沒有出現小早川秀秋,毛利元就和吉川廣家這樣的二五仔,失敗的是東軍而不是西軍,那麼現在的幕府將軍,就應該是毛利秀就,而不是他德川家光。
所以,對於毛利秀就被殺,長州藩被滅,德川家光感覺無比震驚。
哪怕關原之戰後,毛利家的實力已經被削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舊保有超過兩萬人的軍隊,結果在明軍和朝鮮聯軍的進攻下,連一天都沒能抗住,作爲藩廳的萩城被攻破,毛利秀就被斬殺。
因此,德川家光有一種濃濃的危機感。
之前長州,福岡,佐賀幾個藩與朝鮮開戰,他一直都是坐山觀虎鬥,希望藉此削弱長州,福岡,佐賀等藩的實力,以免影響到幕府的權威,同時這個時候也是他進行政治改革的關鍵時期。
去年他的父親,二代幕府將軍德川秀忠去世,解除了二元政治,他親自執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確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職責權限也規範完成,幕府的政治體系至此完全建立,並將幕府的現職將軍定爲最高權力者。
而且今年年初,還發布了鎖國令,禁止奉書船以外船隻渡航,此外,禁止滯留外國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國。
這一切的一切,正在逐步進行,等到所有的舉措都完成了,德川幕府的權力將會大大提升,地位也從諸侯盟主,成爲日本事實上的統治者。
他不想因爲過早參與朝鮮的戰爭,導致這場改革出現變數,就算要參加,當年豐臣秀吉的實力那麼強,貿然征伐朝鮮導致失敗,在他死後,這至高權柄被他們德川家給弄來了。
而且他也相信,以朝鮮人的實力,構不成太大的威脅,等到朝鮮人和長州藩,福岡藩他們打得差不多了,幕府再出兵擊敗朝鮮軍隊,摘取勝利果實,豈不美哉。
甚至,他的內心也萌發了一絲絲的野心,當年豐臣秀吉能夠輕易攻佔大半個朝鮮,他爲什麼就不能做到呢?
當年豐臣秀吉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朝鮮八道的中的七道,如果不是明軍進入朝鮮參戰,恐怕朝鮮已經成爲日本的領土了。
但德川家光面臨的情況不一樣,大明遼東的局勢,他也是知道的,建州女真叛亂,攻陷了整個遼東,甚至曾一度攻入大明京畿地區,同時斷絕了大明陸路到朝鮮的通道。
也就意味着,如果能夠把握時機,一舉將攻上九州的朝鮮軍隊消滅掉,便可順勢殺上朝鮮本土,大明除了從海上增援,陸地上根本沒法幫助朝鮮,甚至大明會不會出兵都不一定,畢竟後金可是虎視眈眈。
德川家光甚至還想着,可以與背叛大明的後金聯合起來,共謀大明。
但現在,隨着明國的參戰,長州藩瞬間覆滅,他也認清了現實。
大明,還是那個大明。
現在,他已經沒有染指朝鮮的念想了,現階段最要緊的,是怎麼擊敗來犯的明朝聯軍,奪回長州藩,否則德川幕府的權威就會受到質疑。
長州藩覆滅,毛利秀就身死的消息,很快被幕府的其他人獲知。
沒多久,在德川家光的召集下,板倉重昌,鬆平信綱,阿部忠秋,三浦正次,阿部重次,堀田正盛,太田資宗等一衆高層,前來拜見德川家光,商議對此事的解決辦法。
德川家光派軍出征,擊退來犯之敵,奪回長州藩的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贊同。
但就出戰的人選,有了很大的爭議,這可是一個大功勞,幾乎每一個人都想拿到手中,所以除了一些年紀時代太大,亦或是自感威望不足的,其餘衆人紛紛請纓,想要率軍出征。
所以,圍繞着出征的人選,幕府內初出現了一些的分歧,不過好在德川家光有手腕,通過一番操作,將這件事情敲定下來。
最終決定,由鬆平信綱擔任總大將,板倉重昌,三浦正次,太田資宗三人擔任副將。
鬆平信綱和三浦正次,太田資宗三人一起,率主力軍團出征長州藩,擊退攻佔長州藩的明朝聯軍。
這三人是德川家的老臣,要麼從父輩,要麼從祖輩,就開始侍奉德川家,所以德川家光對其相當信任。
這次爲了對付孔有德,他們將出動一支極爲龐大的軍隊,鬆平信綱將親自率領幕府直屬兵馬兩萬,石見國,備中國等幕府天領駐軍兩萬,也都歸他調遣,三浦正次,太田資宗則負責協助鬆平信綱指揮。
此外還有御三家的軍隊,水戶德川家九千軍隊,由藩主德川賴房,也就是德川家光的十一叔率領,尾張德川家一萬二千軍隊,由藩主德川義直,也就是德川家光的九叔親自率領,以及紀伊德川家的一萬一千軍隊,藩主德川賴宣,德川家光的十叔。
再者,就是一些地方大名的軍隊,出兵比較多的有土佐藩八千人,出雲藩六千人,廣島藩一萬人,福山藩七千人,岡山藩九千人,還有一些小藩,比如豐岡藩,成羽藩,勝山藩等多個小藩,出兵數多的兩三千,少的只有四五百。
此外,還有紀伊,薩摩,熊本等藩的水軍,以及幕府直屬水軍,去對付明軍和朝鮮人的艦隊。
大大小小二十餘家大名,加上幕府和御三家的軍隊,這次爲了對付明朝聯軍,德川幕府一共調動了超過十三萬軍隊。
而板倉重昌則被安排去九州島,負責將薩摩,肥前,肥後等藩的軍隊組織起來,擊退進入九州島的朝鮮軍隊,兵力也將達到六萬人。
陸戰方面德川家光算是下了血本,但海戰方面他還是有些不放心,畢竟日本不像大明,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用來鑄造火炮,根據長州藩傳回來的消息,大明的戰船火炮數量非常多,海戰方面他們並沒有什麼優勢。
經過一番考慮,德川幕府向巴達維亞去信,聯絡他們的生意夥伴荷蘭人,希望他們能夠率領艦隊北上助戰,表示可以考慮斷絕與葡萄牙人的貿易往來,只允許荷蘭人在日本進行貿易。
對於這樣的舉動,很多人都感覺有些小題大做了,九州島上以六萬人對付差不多四萬朝鮮軍隊還說得過去,但在長州藩,對付區區兩三萬敵軍,用得着出動十三萬大軍嗎?
德川家光也很無奈,毛利秀就的死,讓他感受到了恐懼,他非常擔心重蹈覆轍,這次他可是下了血本,趁着敵人立足未穩之際,把他們趕下海纔是最好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