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

李自成大敗明軍,席捲陝甘,並在西安建立大順國的可怕消息,傳到北京後,崇禎皇帝幾乎驚呆到癱倒。

整整一天一夜,這位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滴水不進,粒米不食,只是呆呆地坐在東暖閣中,彷彿已然坐化了一般。

可恨啊!李自成這個黃土高坡的放牛娃,官軍歷經十餘年的艱苦征剿,都無法剿滅,反而讓其愈發壯大,直到現在西安建國立政。

這個被大明裁撤的驛卒,竟這般不可思議地,到了完全可以與自已分庭抗禮的地步。難道說,他真的是大明的剋星?還是說,開國二百七十餘年,真的氣數已盡,真的要在自已手中終結麼?

崇禎忽然感覺到,從腰間到脖頸,一股嗖嗖涼意正騰起竄起。在這溫暖的仲春時節,自已渾身冰冷,彷彿已凍僵成冰。

現在,還有一個更現實更嚴峻的問題,正擺在他面前。那就是,已然建國定都稱帝的李自成,他接下來,到底想幹什麼。

他是滿足於據陝西一地稱孤道寡,滿足於個人的野心與私慾。還是會想着,乘此軍勢大振,僞朝新立之機,立即統領大軍揮兵東進,一路攻向山西與宣府,最後直指京師?

不,絕不能讓李自成這廝,這般順利地發兵東進,一定要想方設法剿滅此獠,至少要把這廝死死地扼在黃河西岸,讓這傢伙就算再跳得厲害,也只能在陝西一地蹦達,絕不能讓他威脅到京師。

“傳朕旨意,着兵部尚書馮元飆入見。”

“奴婢遵旨。”

自兵部尚書孫傳庭戰沒以來,崇禎皇帝從滿朝臣子之中,實在找不出合適的繼任兵部尚書人選,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把老邁生病的兵部右侍郎馮元飆,給趕鴨子上架一般,提拔其爲兵部尚書。

之所以選擇老邁多病的馮元飆,其實也是崇禎皇帝的內心,在孫傳庭最終爲國戰沒後,多有慚悔之故。

原來,在崇禎皇帝當日給孫傳庭接連下旨,強令他去剿滅李自成時,朝中的羣臣,唯唯諾諾者與沉默不語者居多,只有兵部左侍郎張鳳翔與老邁的兵部右侍郎馮元飆,兩人皆向皇帝提出了反對意見。

相比個性硬直的張鳳翔,他言辭激烈地上書反對皇帝,結果卻被皇帝嚴厲斥責。年紀大得多,已是官場老油子一般的馮元飆,可就圓滑得多了。

他先是靜靜地聽了皇帝的陳述,並頻頻頷首,以示認同皇帝的觀點。但在皇帝講到,兵不戰則賊益張,且兵久戰則易懦之類的話時,馮元飆立即見機插話,拱手說道,陛下既已知現在的局面,將士習懦,未經行陣,則宜致賊而不宜致於賊也。故微臣以爲,孫尚書手下雖有精兵良將,但此刻最宜之策,乃是按兵不動,固守待援,緩緩而圖之,方爲正道也。

崇禎被他這一狡猾的頂撞,臉面上頗有掛不住,還未來得及斥責,馮元飆卻又跪於帝座之前,大聲稟道:“陛下,微臣之語,皆出肺腑,若有污聖聽,請先下臣獄,俟一戰而勝,斬臣謝之。”

馮元飆這一硬一軟兩番態度,讓崇禎臉上青一陣白一陣,想處罰他吧,又感覺不太合適,最終只能在表面上批評一番了事。

馮元飆察顏觀色,從宮中回來後,立即抱病在家,以此爲藉不再上朝,省得崇禎看到他心煩。

沒想到,這陝西的局勢,還真如馮元飆所言,孫傳庭全軍覆沒,整個陝西與甘肅徹底丟失,這下崇禎皇帝回想起馮元飆的話語,心下的後悔,何可言之。

於是,在考慮數日後,崇禎終於抹下面子,下了聖旨,着兵部右侍郎馮元飆補擢爲兵部尚書。不過,馮元飆雖然提拔爲兵部尚書,但崇禎對他依然不太信任。而當馮元飆進一步提出,把左都御史李邦華與右僉都御史可法二人,皆補入兵部時,崇禎都拒絕了。

因爲,生性多疑的皇帝擔心,馮元飆此舉,有利用皇帝恩寵去擴充自已勢力的私心,故當即給予反對。

見到皇帝只不過是把自已升任爲一個名義上的空頭兵部尚書,對皇帝的猜疑與不信任,馮元飆自是心知肚明。故心灰意冷的他,連日來又和先前一樣,一直告病在家。

所以,當他聽到皇帝要緊急召見他時,一時還有點反應不過來。不過,久歷官場的他,心下立即想明白了,皇帝召見他的真實目的是爲何了。

馮元飆抱病入宮,顫顫巍巍地欲在丹階前跪下,被皇帝止住。

“爾弢,現在流寇如此猖獗,竟已在陝西建國造反,實是可惡之至。朕且問你,你身爲兵部尚書,對現在這般局面,究竟該如何控制,可有何建策乎?”皇帝繃着臉,聲音很低。

馮元飆偷偷瞥了一眼,在龍椅上呆坐神情黯淡的皇帝,心下暗歎,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回話。

也許,更準確地說,是現在的局面,讓他已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了。

還好,在他尷尬無語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之際,皇帝的話語,又繼續傳來:“爾弢,現在流寇已據陝甘,我大明官軍再無力進剿,時局之艱危險惡,豈且是危如累卵。你來告訴朕,這該死的李自成,究竟是隻想守着西北一隅關門當個僞帝,還是存了更大的野心,想要東渡黃河,揮兵進攻山西與宣府,最終進攻京師呢?’

聽到這話從皇帝嘴中說出,馮元飆心下輕鬆了一點。他顫顫擡頭,仔細思慮了一陣,便低頭回道:”稟皇上,微臣以爲,流寇剛建僞國,心氣大盛,豈會只滿足於拘守陝甘一隅之地乎?他們一定會東流黃河,侵攻山西與宣府,最後目標,便是直攻京師矣。“

聽了馮元飆的話,崇禎臉色變得煞白。

其實,在他心下,何嘗沒有想過,流寇發展到現在,氣勢這般興盛,李自成手下更是擁有雄兵數十萬,怎麼會滿足於只據守這陝甘一隅之地。只不過,當這樣肯定的話語,從兵部尚書馮元飆的嘴中說出時,崇禎皇帝的心中,還是一陣莫名的刺痛。

怎麼辦?

現在情況如此緊急險惡,朕又還能怎麼辦?!

”爾弢,那,那依你之見,流寇若果真東渡來攻,那我大明官軍,將何以御之?“

聽了皇帝這倉皇問話,馮元飆心下暗歎不已。他渾濁的眼珠眨了眨,立即大聲回道:”於今之計,以微臣觀之,唯一可行之辦法,便是令我大明平遼王立即從清境撤兵,集結其手下精兵良將,緊急趕往山西宣府等地,方可勉強擋住流賊東渡啊!“

崇禎聽到馮元飆這番話語,心下的糾結與無奈,幾乎無可言之。

唉,看來於今之際,大明官軍已然無力對抗流寇,唯一能指望與依靠的,也只能是李嘯這個曾經反叛過自已的傢伙了,真真造化弄人哪。

見皇帝沉默不語,馮元飆想了想,又說道:“陛下,現在平遼王李嘯在清境之中,接連攻下營口、海城、鎮遠堡等地,打得清軍魂飛膽喪,實是大漲我大明軍民士氣!且前段時間,平遼王手下兵馬,更是在海參崴之地,擊斃了清酋皇太極,這倚天之功勞,國朝開國至今,都罕有其匹啊!微臣在想,陛下若要剿滅流賊,除掉倡亂之首李自成,就非得重用李嘯不可,除此之外,再無他人可用矣!”

聽到馮元飆說得這般語重心長,崇禎內心亦是暗自同意,只是,他疑心一動,又下意識地問了一句:“爾弢,那依你之見,朕當如何重用李嘯?”

“陛下,微臣以爲,你當以爲其表功之名義,重重封賞李嘯,給其重爵厚祿,切實招攏其心。同時再下召,令其部班師回國,前去陝甘抵禦流寇。與此同時,皇上需再表示,對李嘯及其兵馬,全不加以節制與干涉,任因李嘯自行指揮,以去除其疑心。且在有需要時,再令我其他大明官軍加以全力協助,如何一來,方可令李嘯爲大明安心效力,方可使其兵馬願意爲國盡忠,微臣思來想去,此當是爲最佳之策。”

崇禎聽到這裡,不覺微微點了點頭,卻又問道:“愛卿,若只是這般下令撤軍,那李嘯好不容易纔打下清境恁多地方,豈非只能又白白丟給清虜了麼?這樣的話,豈不是又給了清廷重新喘息之機了麼?”

馮元飆搖頭長嘆:“唉,陛下,事有輕重緩急,豈看只看眼前?微臣觀之,那韃虜雖是大逆大惡之徒,但相對於成立僞國的李自成部流寇來說,相對於現在我大明的危急局勢來說,還勉強能算是膚蘚之疾。現在我大明的真正心腹之患,乃是陝甘的李自成部流賊,這是最危險,也也最需要立即解決的重大問題,這兩者之間的利害關係,皇上何其聖明,又豈會看不清楚?恕老臣說得直白,若山西宣府之地皆是淪陷,乃至京師都落入敵手,那麼平遼王哪怕平定了遼東,滅亡了清庭,對陛下你來說,又有何意義呢?’

馮元飆頓了下,又接着說道:”皇上,那平遼王李嘯,乃是極其聰明又極時事理之人,他焉能分不清輕重,焉能不知道,現在流賊成了濫觴之勢,對整個國家來說有多危險?況且,再退一步來說,就算平遼王暫時失去了奪取的清虜土地,但他能成功擊敗李自成,能守住宣府與山西,能保得京師安穩。那麼,他就可以獲得一個穩固可靠的後方,將來他完全可以更從容地再度對清虜用兵。這般權宜機變,又有何妨呢?“

馮元飆說完,又加重了語氣說了一句作爲結尾;”皇上,恕臣直言,現在流賊勢力如此猖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還請皇上速下決斷,立即派親隨公公前往傳旨,立即調派平遼王回國,令其緊急趕往陝甘剿匪,此事火燃眉毛,萬萬拖延不得啊!“

聽完馮元飆的話,崇禎捋須沉吟了一陣,便臉色凝重地嘆道:”愛卿之話,朕心下亦然之。只是李嘯與其精銳兵馬,遠在遼東,想要緊急調往陝甘,談何容易!萬一李嘯及其部下兵馬尚在路上,流寇便已發動進攻,東渡黃河,又當如何?‘

皇帝這句問話,頗有些出乎馮元飆所料,他愣了一下回道:“若是如此,那皇上只能先從朝選出一名知兵的大臣,作爲督師,率領京營精銳兵馬,先去抵擋一陣,待到唐軍抵達後,再令其與李嘯交接防務,率京營返回便可。”

馮元飆這句話,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

因爲這樣的問題,幾乎是個人都會這般回答,崇禎自已也知道,這幾乎是唯一的辦法了。

更何況,馮元飆這個官場老油子,並沒有指出誰纔是督師的合適人選,所以這番話,其實真的沒什麼實際價值。

崇禎長長地嘆了口氣,他本想再問馮元飆誰是合適的督師人選,這時,他腦海中卻忽然想了一個人。

這個人,便是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的李建泰。

按說,李建泰爲人貪生怕死,既無馭將之才,也無應變之策,不識戰陣,不知兵法,這樣的人被選爲督師,簡直是一種悲哀。

而之所以他能被崇禎心下選中,決定任命其爲督師,只是因爲他是山西有名的大富翁。

皇帝在兵餉俱缺的情況下,看中了他的萬貫家財,指靠他“破家以紓國難。”

這一天,崇禎在臨朝時嘆息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卻不知何人可爲,能破家以紓國難乎?“

皇帝此語一出,滿朝默然,而李建泰聞得此語,便立刻明白皇帝的意圖。

他想到,如果流寇打到老家曲沃已經不遠,那麼與其讓整個家業落入流寇的手裡,還不如用這些即將化爲烏有的財富,來爲自已博取一個急公好義的美名。

於是,他立即在朝會上,在皇帝面前裝出一副義形於色的樣子,說道:“臣家曲沃,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請提師以西。”

李建泰這番表演,給崇禎留下了深刻印象,故現在馮元飆一說起要舉一名朝臣爲督師,崇禎幾乎是下意識地想到了他。

”傳朕旨意,加封東閣大學士李建泰爲行軍督師,領尚書銜,贈尚方寶劍,着其立即率京營精銳兵馬,前往山西抵禦流寇,代朕親征安民靖亂,行間一切調度賞罰,俱不中制,山西各地州府兵馬錢糧,俱需受其節制,欽此。“

”微臣謹遵聖諭。“

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六章 選擇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一百七十九章 五省總督盧象升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六百六十章 復縣之困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七章 攢典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十八章 軍令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二十章 突襲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六百八十三章 風沙攻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三百三十四章 島津氏覆滅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十六章 暗謀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