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

李嘯這句斬釘截鐵的話,讓司禮監太監徐高,瞬間瞪大了眼睛。

真沒想到,唐王的表態這麼快,又這麼有擔當。

他原本以爲,現在貴爲唐王,又幾乎是完全獨立狀態的李嘯,對於這道近乎哀求式的諭旨,必定會內心鄙薄,然後在表面大力叫苦,不停強調困難,推三阻四地不肯撤兵回國。卻沒知道,李嘯這位曾經反叛過朝廷的重臣,竟會答應的這般爽快。

更重要的是,李嘯貴爲親王,竟提出要親去救援,這般置生死於度外的舉動,足見忠義可靠,更顯赤誠丹心。

一時間,徐高極其激動,幾乎想要向李嘯伏拜而謝了。

只不過,他又在瞬間想到,現在久處遼東的唐軍,即使想要立刻撤走,卻又談何容易。

“唐王,聽聞貴部皆在遼東,水師船隻尚在山東未曾回返,那要撤兵的話,是不是也只能暫時等待?“徐高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

”眼下大規模撤兵,確是不及。但本王可以先親率精銳騎兵,從營口搭乘現有船隻回返,希望無論如何,也要把皇上給救出京城出來!”李嘯目光灼灼,一字一句地說道。

望着徐高十分迷惑的神情,李嘯輕嘆一聲,又繼續說道:“徐公公,你從海路來時,流寇便已從宣府與北直隸兩路合擊,直取京師,京師的局面,已是形如累卵,岌岌可危,如何還來得及等本王全部安排妥當,再行撤兵回國。若要等到我唐軍,全部從遼東搭乘船隻撤兵回國,那京城只怕已被流寇攻取多時了!於今之計,只能是由本王統率親兵,先行趕回京師,無論如何,要先把皇帝從京師救出,再作計較。”

徐高終於明白了李嘯的意思。

原來,現在李嘯已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在流寇攻勢這般急切,如此兇猛的情況下,現在的京師,已是根本不可能保住的了。

現在的唯一可行之計,便是趁着敵人尚未攻城,好歹把崇禎皇帝這個大明帝國的首腦,趕緊從京城中救出,從而爲整個大明王朝留住重新振興的根本。

徐高想到這裡,心下喟然長嘆。

不過,他略想了想,又試探着問了一句:“唐王,咱家在想,流寇行動如此之快,我等縱然立即趕回,萬一京師已被流寇圍住,又當如何?”

聽到徐高這句問話,李嘯的臉色,頓是愈發凝重峻刻。

李嘯知道,徐高所說的這種情況,可謂是最壞的狀況了,而且極有可能會發生。

而一旦這種最可怕的事情發生,那麼,哪怕是諸葛重生,孫武再世,亦無能爲力了吧。

李嘯沒有立即回答,只轉過頭去,目光投向遙遠的窗外。許久,才緩緩回道:“盡人事,聽天命。縱是如此,本王亦要親往救之,以期盡最大努力,把陛下從京城救出。此言既出,斷無悔矣。”

徐高聽到這裡,對李嘯頓是愈發佩服,他再不多話,一掀襟擺,有如參見皇帝一般,跪倒在李嘯面前。

“唐王如此忠肝義膽,咱家歎服之至,請唐王受咱家一拜!‘

“徐公公何必如此,速速見身。”見徐高這般伏地跪拜,李嘯急急上前,將其從地上攙扶而起。

“那,咱家請問,唐王打算何時率兵出發?“徐高從地上站起來後,又趕緊追問了一句。

”今天準備,明天一早就出發。徐公公遠來辛苦,今天就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就隨本王一起返回京城吧。“

”好,那咱家先行告退。“

徐高退下去後,李嘯立刻派人去叫田威與劉國能兩名大將,前來客廳議事。

很快,二人來到客廳,李嘯也不多與二人廢話,立刻開門見山進入正題。

二人聽了李嘯對時局的簡介,皆是大吃一驚。

而接下來,聽李嘯他自已的打算後,二人更是目瞪口呆。

“李大人,萬萬不可啊!現在局勢這般險惡,京師危如累卵,唐王乃是萬金之軀,更是一軍之主,如何可以身犯險,定要親去搭救皇上!在下雖無能,情願身代唐王,立即趕往京城去救皇上。”田威目光急切地望向李嘯,臉上有難以言說的焦灼。

“是啊,田鎮長說得對。唐王乃是一軍統帥,是全軍上下的主心骨,萬萬不可以身試險,親自去救那皇帝。只要大人你下令,國能願立率精銳軍兵趕往京城,一定把皇帝給救出來。”在一旁的劉國能,亦是急急插話,決不同意李嘯前自帶兵前去。

李嘯目光復雜地打量了一下二位愛將,微嘆一聲緩緩回道:“二位,本王剛被封爲大明親王,皇上有難,安可不出手相救。況且解救皇帝一事,既是臣子本份,又系事關重大,萬萬不可有失,此事本王若不親歷親爲,亦實難放心。故本王思來想去,只得由本王親率兵馬前去京城,方是最爲妥當。至於遼東之地,尚需二位合力駐守,且待船隻從山東裝運糧食與輜重回來,再相機退兵回國。此事亦是干係重大,事爲我軍根本,萬萬不可出錯,就全靠二位盡心了。”

田威與劉國能兩人互相對視了一眼,眼神中皆滿是無奈。

田威猶豫了一下,又問道;”唐王,你有沒有想過,萬一你趕到了京師,那皇帝去不肯離開京城,硬要在城中死守,又當如何?“

李嘯臉色凜然,沉聲回道:“若如此,這般緊要關頭,本王當採取斷然手段,定要將皇上從京城撤走,這事絕無商量。”

田威與劉國能還欲相勸,被李嘯擺手制止。

”不必多說了,本王心意已決,今天準備妥當,明天便要出發。其餘諸事,請二位聽本王安排。“

李嘯說完,接下來開始立即安排各類重要事情,大致爲以下內容。

1、李嘯明天帶親隨的五百名護衛騎兵,南下營口,從那裡搭乘營口港處的剩餘船隻,徑直駛往天津河間府大沽港。

2、遼東這邊一切事務,暫由田威全權處置,假裝與清廷繼續進行談判,然後暗中組織撤兵。

其中海城與營口的兵力,全部撤回山東,鎮遠堡的兵力,則全軍退回宣府北路金湯城。全軍在撤退時,需得將兩座城池徹底毀爲平地,附近的鄉野城鎮,也全部加以摧毀,總之不可留下任何物資或人口以資敵。

3、等從山東返回的船隻抵達營口後,僅用一半船隻運送自家軍兵退回山東。另一半船隻,則去裝運山海關的祖大樂部與寧遠城的吳三桂部。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李嘯考慮現在流寇進軍極快,那處於京城北面的山海關總兵祖大樂部,以及寧遠總兵吳三桂部,估計是既來不及入京城救援,又沒辦法從流寇與清虜的夾擊下逃脫,爲防止其投降清廷或流寇,需得派出至少一半船隊,緊急前往該處,協助其從海上撤走。

李嘯確信,只要自已行動及時,那麼,來不及撤走的祖大樂與吳三桂,一定會相當感激自已的及時救援。

田威與劉國能二人,大聲應命,隨後李嘯復與他們商談了一些細節,二人便告退而去。

次日,李嘯親率五百護衛騎兵,又帶上了太監曹化淳以和徐高一拔人,一行人從海城直下營口,再從這裡登上僅有的數艘船隻,徑往河間府駛去。

憂心如焚的李嘯明白,現在的自已,其實是在與時間賽跑,一定要盡力趕在北京被流寇圍城之前到達,方是唯一的希望。

李嘯忽然覺得,現在的僅率親隨騎兵,便徑往京城去解救皇帝的自已,倒有點象三國時的關雲長,無懼生死,單刀赴會。

只是,自已現在縱然全力而行,又能趕得上現在局勢的變化麼?

李嘯不知道。

他的擔心,很快就變成現實。

就在他們在海上疾疾而行,一路南下,剛剛到了大沽口港時,流寇的大軍,終於從南北兩個方向,把整偌大一座北京城,牢牢地圍在其中。

流寇裡三層外三層地把京城圍得鐵桶一般,至此,崇禎皇帝再無脫逃的可能了。

早在前些時日,大順軍進抵居庸關,總兵唐通和監軍太監杜之秩投降,號稱天險的京師“北門鎖鑰”,便在大順軍面前敞開了。

大順軍在一片順利的局勢下,快速逼近京師,讓明廷蒙上一片陰沉的氣氛,崇禎和他的大臣們,頓時陷入了焦頭爛額又束手無策的境地。

在流寇快速向北京進軍之際,崇禎與朝臣們在建極殿中,緊急商討對策,便令崇禎大失所望的是,這些往日裡高談闊論互相攻訐的高手們,一個個噤若寒蟬,但相顧不發一論矣。

皇帝故作鎮定,按照常例召對考選諸臣,以抵禦滿清和大順軍以及籌措兵餉爲題,讓他們挨次奏對。

說起來,在這厄運臨頭的時候,他做這種毫無實際意義的官樣文章,實在是毫無意義,只不過是藉以安定人心罷了。然而,在這緊張萬分的時刻,就連他本人,那內心的無限恐懼也再無法掩飾了。

朝中每個大臣都清楚看到,皇帝在聽取諸臣奏對時,已經完全心不在焉,根本就未能聽進幾點。

“上或憑几而聽之,或左右顧而哂之,是日帝笑語頗失恆度。或斟茶,或磨墨,皆親手自爲之。如忽忽無緒然,非平時莊涖景象也。”

崇禎明顯表露的焦灼與恐懼,讓整個朝堂頓時更加騷然不安。

奏對還沒有結束,這時的內官太監王承恩,急急跑入殿中,向皇帝遞進一件密封文書。

朱由檢打開一看,立刻面無人色。

他大叫一聲,竟在龍椅上,昏厥了過去。

見到這番驟變,參加奏對的朝臣們面面相覷,根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朝堂上頓時亂成一團。

見到皇帝昏了過去,朝堂上一片混亂。老奴王承恩倒還頗有主見。他首先急急喝令散朝,便立即與幾個小太監一起,駕起昏過去的皇帝,往寢宮而去。

扶着皇帝到了寢宮,王承恩立即派人去把御醫叫過來,御醫匆匆趕至,手忙腳亂地給崇禎紮下數根銀針,又灌服了一劑湯藥後,崇禎才噗地一聲,吐出一口污血,悠悠醒轉。

“陛下,現在可曾好些了?”王承恩拿着一塊明黃絲巾,手心地幫崇禎拭去嘴角的血污,一邊顫聲問道。

崇禎陰沉着臉沒有說話,待王承恩將他嘴角的血污拭盡後,他一把抓起御桌上的茶杯,咬牙兇狠擲出。

“砰!”

一聲爆響,這個青花精瓷茶杯,在水磨白玉石地面上被砸得粉碎。

“皇上,你……”

“你們都給朕出去。”

“皇上……”

“出去!沒聽到朕說話嗎?!”

崇禎這聲爆喝,讓王承恩及一旁的御醫和小太監們,都嚇了一大跳。

那御醫還想說話,王承恩向他連連使眼色,示意他不必多言,讓他和他們一起,喏喏告退。

空蕩蕩的寢宮中,崇禎無力地癱靠在龍榻上,臉上滿是痛苦與迷茫的神色。

崇禎之所以這般失態,是因爲,那封密書,是前線傳來了昌平失守,起義軍即將兵臨城下的可怕消息。

原來,就在昨天的傍晚,大順軍先頭部隊到達京師北面的土城(即元大都北面城牆遺址),此處一下,大順軍可以再無顧忌,直接進抵北京城下,開始攻城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令崇禎心碎的信息。

那就是,那被他寄予最後的希望,襄城伯李國禎所統京兵三大營的最後兵力三萬餘人,皆屯紮於京城之外,在土城失守後,大順軍一到,就立即全部投降。

三萬京兵投降,大批大明精心鑄造的火炮火銃等器械,轉手之間全部落入敵手,即將便成了流寇攻城的利器。

現在的局面,雖然流寇還沒有立即開始攻城,京師卻有如甕中之鱉,更無可用之兵,也再無外地兵馬入援的可能性了。

崇禎近乎恐懼地想道,難道,現在的自已,只有束手就擒一條路可走了麼?

心情焦燥的他,久思無計,又從牀上起身,象一頭困獸一樣,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嘆息不已,連聲高呼:‘朕用人不明,內外諸臣誤我,誤我啊!’

春風料峭,皇帝的悲呼,迅速地被呼嘯冷風撕成碎片,再不可聞。

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六十二章 赤鳳堡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十一章 酒樓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二百七十章 以毒攻毒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