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別鬧了!”劉文秀猛地拍了一下椅子扶手,站起來大聲喝道,“吵吵嚷嚷地成何體統?”
衆將見劉文秀髮怒,連忙閉上嘴巴,不過臉上都是一副我就不服的神情。
過了一會,王復臣才說道:“國公爺,城肯定是要守,但祁總兵說得也沒錯,這麼多人擠在城內,確實發揮不出咱們的全部戰力,我看伏兵之計完全可行!”
劉文秀本來就準備力排衆議,將伏兵之事定下來,這時聽王復臣這麼一說,也就順水推舟地道:“既然王都督也覺得伏兵之計可行,那就如此定下來!”
“祁三開、張光萃!”
“標下在!”二人齊聲應道。
“你二人各帶本部兵馬,出城二十里各找隱蔽之處設伏!待吳三桂攻城最急之時,即刻率兵從背後殺出,到時裡應外合,痛奸吳賊!”
“標下領命!”祁張二人抱拳領命。
“吳軍離敘州已經只有兩百里,最多不過三天路程,情況十分緊急。其餘衆將,也要作好守城準備,多備滾石擂木,火油金汁。從明日起,緊閉城門,召集城中青壯百姓共同守城!”
“此戰事關重大,成敗在此一舉,若我軍得勝,川中將從此大定!東虜不足爲懼!還請諸位齊心協力,此戰若勝,全軍上下,重重有賞!大家都去備戰吧。”
“遵令!”衆將盡數站起身來,應了一聲往外便走,雖說都是各懷鬼胎,但他們還是明白現在要以守城爲重。
到得第三日下午,清兵已經抵達敘州,吳三桂命大軍於城外兩裡紮下營寨,只等打造好雲梯等攻城器械便開始攻城。
這次他率軍從漢中入川,道路實在難行,就沒有帶上火炮,如今攻城卻是少了一樣利器。那火炮雖然轟不破城牆,殺傷力也沒有多大,但卻能夠使敵人膽寒。以往攻城的時候,只要放上一輪炮,然後架起雲梯一衝,多數明軍就會抱頭鼠竄,火炮的威勢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清兵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城內守軍忙着往城頭搬運滾石擂木,城外二十里分成左右兩軍設伏的祁三開和張光萃也沒有閒着,他們正小心地儘量靠近清軍大營。
說來也是吳三桂大意,以爲這支明軍是由原來四川的那些流宼組成,這些流宼雖然人多勢衆,打起仗來卻是一觸即潰,這次沒有棄城而逃,已經算是極爲少見,他根本沒有想到在自已的身後還會有一支伏兵。
祁三開和張光萃也沒有想過去襲營,以他們的兵力和戰鬥力,去做這樣的事情能不能成功說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已的部下會死不少人。一個沒有多少手下的將領在這個亂世,結局肯定好不到哪兒去。
他們儘量靠近吳三桂大營的目的,只是爲了在清兵攻城時,自已從背後出來偷襲能夠快一點。但無論如何,他們也不敢靠近清軍大營十里之內,不管吳三桂有多大意,斥候都會在這個範圍來回搜尋,很容易就能發現他們。
這一仗能不能打勝,這支伏兵最爲關鍵,祁、張二人不敢有一絲大意,因爲不敢生火,他們已經連續吃了三四天的乾糧。
直到清軍到達敘州的第三天早上,山頂上專門負責查看情況的斥候才傳來消息:吳三桂大軍已經開始攻城!祁、張二人忙不迭地帶領麾下將士,兵分兩路直往敘州城奔去。
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可能再掩藏形跡,但讓人意外的是,一直到了城外五里,清軍也沒有發現這支人馬。
“成了!”祁三開興奮地說了一句,“叫後面的兄弟們接下來都走慢點,等把氣喘勻了也差不多到了,到時纔有力氣廝殺!”
五里地不過是兩柱香的功夫,清軍也終於發現了身後這支明軍,但這個時候已經爲時已晚,祁、張二人各帶近九千人馬,直往清軍屁股後面殺來!
正在全力攻城的清軍猝不及防之下,全都亂作一團!劉文秀一見此景,興奮地城樓上大叫道:“活擒吳賊,就在今日!衆將士,斬首一級二兩紋銀,如是真虜則賞十兩,生擒吳賊,賞銀千兩,職升三級!”
“生擒吳賊,賞銀千兩!職升三級!”劉文秀身邊一衆親兵見主帥發話,都齊齊叫了起來。
“開城門,擒吳賊!戰象列前!馬軍隨後,步軍跟進!”隨着王復臣幾聲短促的命令,早已準備好的倮羅象奴驅趕着十多頭大象往城門外奔去,騎兵和步兵緊緊地跟在後頭。
清軍和這些明軍比起來,戰力確實是要強上一些,只是這短短的一刻時間,祁、張二人已經漸露敗象,手下士卒傷亡慘重,然而就在此時,幾聲大象的嘶吼遠遠傳來,城內的明軍殺出來了!
清軍的戰馬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龐然大物,幾聲嘶吼就讓這些戰馬徹底陷入了混亂。吳三桂連續下達了幾次命令都沒有作用,反倒連步兵也跟着亂了起來,有些川兵見勢不妙,竟然悄悄地放開腳丫子逃得不見了蹤影。
明軍本來就比清軍人要多,這時候更是士氣高昂,“生擒吳賊”的喊叫聲在混亂的戰場上此起彼伏,經過一番血戰之後,吳三桂才猛地發現,自已竟然已經陷入了明軍的包圍之中。
“王爺,再不走就來不及了!”部將楊珅急慌慌地打馬奔了過來,對吳三桂大聲喊道。
“拿我的刀來!”到了這個時候,就連王爺也得親自提刀廝殺!吳三桂不甘地看了看一片混亂的戰場,伸手從身旁親兵手中接過那把重達二十多斤的長刀,在數百親兵的簇擁下打馬尋找明軍薄弱處準備突圍。
劉文秀的重賞激起了明軍將士的勇氣,“吳”字大旗所到之處,不消片刻就會擁上來上千明軍,全都搏命廝殺,只要稍微被糾纏住一小會,清兵就會陷入重圍,幸虧吳三桂本身就是一員勇將,一柄長刀舞得虎虎生威,不知砍死了多少攔路的明軍,身旁親兵和楊坤所帶的漢軍旗清兵也是拼死抵擋,這纔沒有被明軍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