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

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

“而藩王子孫繁衍不盡,如晉藩到了而今,已經有四代了。郡王之數,數倍於親王。數十年之後,恐怕盡山西之賦稅,不足以養三藩王。”

“而九邊要地,都賴北直隸,山陝之地,如果此地糧食全部用來養藩王,那麼如何養軍?”

胡濙其實有一點轉移話題的意思。不過對於這個問題,挑得也很尖銳。

二十七個親王,所消耗的絕非他們所有的年俸萬石。

如果將郡王,什麼鎮國中尉,都算上去,少說要一百多萬石糧食,才足夠支撐。

但是按照大明皇室這個繁衍速度,恐怕幾十年就要翻一番。而且之後,翻倍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而且,還有一個讓人不得不注意的原因。

那就是北方糧食本就是很缺乏。朝廷每年要從南方通過漕運運輸四百萬石糧食,來補充北方糧食缺乏。

又用開中法,來支撐九邊糧餉。

但是西北山陝之地,有好幾位親王。這些王爺的俸祿都是從各地蕃庫,也就是省一級的倉庫,直接支出的。

這對缺少糧食的西北,更是雪上加霜。

楊士奇咳嗽一聲,說道:“胡大人,朝廷自有法度,不要忘記親親之道。”

楊士奇不是不知道藩王引起財政危機,只是事有輕重緩急。

從永樂,洪熙,宣德三代之後,將藩王的權力給消減的乾乾淨淨的了。即便僅有幾個有護衛的王爺,如楚王也太皇太后的手腕之下,將三護衛給遷到別處去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藩王僅有一個富貴而已。

如果在逼之過甚,朝廷的吃相就太難看一些。

而且天下藩王,如秦,晉,楚,蜀等大藩,即便沒有兵權,潛勢力也是不容小窺的。所以行事不能急,而今在朝廷之上議論,不出十幾日,天下所謂藩王都知道了。

這是增加不穩定因素。

“陛下,太皇太后。臣以爲胡大人所言極是。”劉中敷說道:“臣掌錢糧,國朝用度尚爲寬裕,特別是九邊用度,先帝時,爲九邊將士制冬衣,耗費二十萬兩,本來是一次補貼,但是而今已經成爲固定開支了。”

“前番兵部移文,言九邊缺糧,要從戶部劃撥,每年漕糧四百萬石,每一項開支都有名目,讓臣從何處憑空生出一筆錢糧?”

“別處藩王,各省尚可負擔,但是西北藩王俸祿,已經成爲各省開支最大一項。西北轉運糧食困難。以臣之見,如果讓西北諸王在南京領俸祿,臣倒是同意。”

“臣奏藩王不法事。”隨即刑部尚書魏源也出列了,一口氣,將好幾個王爺給牽連進去了。

朱祁鎮也知道,大明王爺的德行,說都是禽獸,那是再罵皇帝自己。但是說全部是禽獸,卻也不對。

比如遼王朱植與他的兩個兒子,都弄得水火不容,一個向朝廷告發遼王謀大逆,想至自己父親於死地,一個想殺了自己的兒子。

遼王死的時候,兩個兒子都沒有奔喪。

孝道在古代是大節。

這樣不孝之事,宣宗皇帝將遼王的兒子都貶爲庶人了。遼王的王位也空懸。

至於欺男霸女之事,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真按刑部的意思來,別的不說了。先將大明的王爺都查一個遍。不削藩勝過削藩了。

只是這些罪名,是要不了他們的小命的。

畢竟親疏有別。

這些罪名,放在後世死上一萬次都不夠,但是在這個時代,王爺這個身份,最多高牆圈禁。

沒有辦法,這是這個時代的行爲規範。

朱祁鎮也無可奈何。

“陛下,刑部所言大多都是風聞。但是關係到天家名聲,還是要派御史去核實一下。”楊士奇心中一盤算說道。

朱祁鎮心中頓時有些迷惑,心中暗道:“這楊士奇剛剛還說朝廷親親之誼。而今又怎麼下狠手。”不過,朱祁鎮很快就明白,楊士奇的心思。

楊士奇繼續說道:“臣以爲宗室畢竟是天家的子弟,單單御史不能服衆,就請各藩王作爲宗室之長,與御史一起嚴查本藩不法子弟。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王文聽了,心中惱怒,說道:“楊首輔,你這不是讓賊抓賊嗎?”

楊士奇說道:“王大人,過了,本官相信,各親王還是明是非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好一手和稀泥。”

大明立國才七十年上下,各藩王人口雖然繁多,但是還沒有多到出五服,都是一大家子,又各藩王在,這處置自然重不了多少。

至於處置到什麼程度,就要看去外巡查的御史與藩王之間的鬥法了。

如果真有御史敢鐵憨憨硬來,這些藩王未必敢怎麼樣?

朱祁鎮也悟出了楊士奇這樣做的,第二層意思。

這就是太皇太后秉政以來,一直強調的穩定。不想掀起大案。太皇太后與楊士奇的內外合作,更多就是政治理念上的合拍。

而今南方征戰,北方瓦刺坐大。給各地藩王剪剪枯枝,楊士奇不介意,但是他要想將這一件事情給定調子。

那就是朝廷無意削藩,只是有些人鬧到太不像話了,朝廷派人來,是收拾爛攤子的,如果識趣的,自己先辦爛攤子收拾好。朝廷就不爲己甚了。

朱祁鎮隨即想道:“怎麼樣做,對我纔是最有利的。”

朱祁鎮這一次,請出太皇太后,就是要將襄王封麓川之事敲定,襄王到了麓川自然是總領軍政,最少有三護衛,一萬五千多將士。再加上各地土司。

這是一個對藩王政策的大改變。

所以,在改變之前,對藩王這個羣體來說,還是安撫爲上。根據這個政策轉向,將來藩王也會成爲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而不是現在的小透明。說不定,朱祁鎮還有藉助他們力量衝擊而今大明文官權力大幅擴張的問題。

至於他們之中,真正有禽獸不如之輩,今後自然有時間收拾。而現在不是時候。

一想明白這一點。朱祁鎮說道:“說得好,朕也相信,各位王叔,都是明事理之輩。說起親親之道,朕記得,似乎齊庶人,谷庶人,漢庶人,建庶人,等還圈於高牆之內,有爲親親之道。”

“朕準備大赦此輩,令有司賜田安置,只是這些人要麼是太祖裁定,要麼是太宗裁定,要麼是先帝裁定。”

“朕不敢違逆。既然以爲爲庶人,就讓他們落籍當地。從此不禁百業,如果好生讀書,說不定,朕還能在金殿見到族人。”

“陛下仁心,必能上感蒼天。”楊榮先說道。

被楊榮搶了頭。立即有人紛紛附和,一時間文華殿之中,有大片頌聖之聲。

朱祁鎮這個舉動太符合儒家的價值觀了,自然沒有人反對。但是卻也有人看出朱祁鎮的暗藏的心機。

這其實再給出路。

所以說大明宗藩將來絕對不會太這樣下去,定然有相當大一部分宗室,走這些人這一條路,那就是放棄宗人身份,換來可以科舉從軍的權力。

對於有些人來說,自然是擔着爵位,領着朝廷俸祿好,但是大明開國畢竟七十多年了,很多遠支宗室,靠那一點俸祿,其實與尋常富戶差不了多少,還要承受種種限制。

還不如放棄宗人身份。靠自己的能力,或科舉或從軍,打拼一片天地。

大明宗室之中,其實還是有人才的。

“陛下,藩王之事雖大,卻只是遠患,但如果擴土之心不休,卻是近害。太祖限山隔海,列十五不徵之國,以子孫世代太平,以致萬年。”陳文說道。

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