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

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

恐怕這也是楊溥一力符合朱祁鎮的原因,楊溥是看出來了,朱祁鎮是一定要修水利的,既然如此。

就要快。不能拖太長時間。哪怕是大張旗鼓,多花一些錢,也不是問題。就怕是斷斷續續修好幾年,等瓦刺與大明大戰在即的時候,還沒有修建好。

這纔是誤了大事。而今朱祁鎮再想楊士奇的舉動,楊士奇一心將治水限制於一定範圍之內,就可以理解了。

北京距離塞外不過幾百里,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不考慮北方局勢的變化。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意,朕知道了。等於謙進京,朕與他說這一件事情。”

楊溥見朱祁鎮的情緒有一點消沉,岔開話題說道:“膠東運河一事,臣已經查清楚了,前元的時候,大興海運,就有人提過這一件事情。就是起從登萊到麻灣,從中間修一條新河,兩邊設船閘,可以省船隻遠洋之風波。只是這一件事情,當初前元已經否了。”

朱祁鎮聽了,在心中想起這一道運河的路線,雖然具體的不大清楚,但是所謂的麻灣,就是青島灣,也就是正將山東半島從中間截斷了。

爲了海運,朱祁鎮也瞭解過海運風險最大的航段,不是別的地方,就是繞過山東半島這一段,遠離大陸,波浪滔天。

這個運河開闢,就是爲了避開,這最危險的航道。

朱祁鎮聽楊溥說,整頓了一下心情,不能因爲剛剛的情緒,影響了下面處理事務。問道:“理由?”

楊溥說道:“原因有二,其一水量不足,雖然這一條運河之中有一個湖,叫做瀦澤,但是水量還是不足以通行大船,其二就是下面的地質問題,下面是石崗,開闢困難,所以就放棄了。”

“以臣之見,海運之難,一難在倭寇,二難在監守自盜,至於風波,卻是難不倒朝廷的,所以耗資數萬,開闢一條,運輸量不大的運河,得不償失。”

朱祁鎮聽了,卻不在意楊溥將這一件事情否定了。他在後世也沒有聽說過,有什麼將山東半島給截斷的運河。

所以,這一條運河定然是沒有完成。

朱祁鎮就知道,其中有弊端。而且就本意來說,這一條運河就不符合朱祁鎮的心思。

朱祁鎮是想海運,但是如果這一條運河真能開闢出來,能通過這裡的船隻體型必然大受限制,就好像而今,爲了通過運河,運輸漕糧的船隻體型都是特製的。

大航海時代,所有船隻都向越來越大的方向發展。但是有了這一條運河,卻很有可能限制了大明海船的噸位。

不要覺得不可能,有時候很多事情就這麼荒謬,火車的寬度還是由馬屁股決定的。

而朱祁鎮更知道,大明朝廷最有可能不思進取。面對未來大航海時代,即便這運河多寬,所深都是不夠的,而且看地形限制,也不像是能開多寬多深的樣子。

不過,朱祁鎮更在意的是楊溥主動提起海運之事。

他意思到了,楊士奇與楊溥最大的不同。

楊士奇年老體衰,暮氣深重,凡是以穩妥爲上。四平八穩,很多事情,都是朱祁鎮主動向楊士奇提。

而今楊溥卻不一樣。

似乎是楊溥一口忍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此刻噴涌而出,他有強烈的主動做事的想法。所以很多事情,朱祁鎮不用說。

楊溥自己也是要提的。

朱祁鎮問道:“先生以爲海運之是,能不能成?”

楊溥說道:“陛下,其實朝廷海運之事,從來不沒有斷過,何來不行?山東轉運到遼東的糧草,從來是在遼南上岸,每年有三四十萬石之多。所以陛下以爲海運不行,不過是漕糧入京,不由海運而已。”

很多人都以爲大明不用海運,卻不知道一直到了明末毛文龍所部,都是山東供應糧草的,也都是水師總兵黃龍負責運輸的。

楊溥說道:“如果陛下真想開海運,首要之事,不是問臣,而是問沿海衛所,能不能力克倭寇,倭寇不除,臣是決計不會容大量糧草從海上走的。”

“偶爾爲之,自然是行的,但是長期卻是萬萬不行的。”

朱祁鎮說道:“先生,倭寇很嚴重嗎?”

楊溥說道:“陛下,不知道嗎?陛下以爲在新安開關,招來的都是什麼人?是什麼良善之輩嗎?”

“他們能爲朝廷所用,臣自然不計較什麼,但是這些人大多是活躍在南洋,只是倭寇卻多活躍於東海。而今朝廷出海太少,故而少遇倭寇而已,臣是問過琉球使臣的,琉球使臣來往過海,從來是求我朝兵艦護送,所謂何事?”

朱祁鎮一直以爲倭寇的猖狂,是嘉靖年間的事情,也就是戚繼光的時代,此刻聽楊溥說起來。

萬萬沒有想到,不用海運運輸漕糧還有這個原因。;

的確從山東運輸到遼東,只需要航海幾百裡,中間還有小島。一路不敢說風平浪靜,但也沒有什麼大風浪。

保護這一段航道,花不了太大力量。

但是要保護從長江往北到京師,這一段航道,卻有一些難了。一次兩次派大兵護送而可以,但是又不能次次都如此。

即便是次次如此,時間長了,也會被摸清楚規律,到時候就不好辦了。

要知道從江南運輸到京師的漕糧,不僅僅是糧食,還有金銀。幾百萬石糧食,幾百萬兩白銀。

雖然這些錢對一個如大明這般大的國家來說,雖然也是一個大數字,但並不是太大,但是對海盜來說,卻是讓人瘋狂之極的誘餌了。

看加勒比海盜,是如何面對西班牙運寶船的,就知道誘惑有多大。

怎想,也是從運河運輸要保險多了。

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

朱祁鎮說道:“朕開海禁到而今,也沒有遇見什麼海盜?先生是不是過濾了。”

楊溥說道:“以臣之見,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一定會有倭寇的消息,而且是大消息。”

朱祁鎮說道:“好,先生的話,朕記下來了。到時候就看應驗不應驗了。”

楊溥說道:“請陛下放心,臣不會妄言的。”

楊溥對自己的推斷,有十足的把握。

倭寇真正活躍的乃是洪武年間,洪武年間的禁海令,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倭寇,但並不是說,倭寇在永樂年間就消失了。

只需看兵部的文檔就明白,遼東很多人將官,都因擊倭寇立功。

也就是這一段時間倭寇消停了。

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爲大明海上活動的減少,倭寇不敢上岸,另外一個原因,卻要謝謝當今的朝鮮王,後世稱爲世宗大王的李祹。他東征倭寇,攻入對馬島。雖然沒有殺多少人,但也將倭寇很多吸引力都牽制過去了。

畢竟倭寇雖然與日本大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畢竟不是大名本身。

但是而今朱祁鎮如此大規矩的開放海禁,一兩年之間,就要開放這麼多港口,想想就知道,不出事是不可能的。

不過楊溥也不覺得會出什麼大事。倭寇只要不上岸,至於那些海商的安全,他們還需要朝廷保護嗎?

楊溥從來沒有將他們當做朝廷的順民,就好像是西南土司一般,時降時叛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能爲朝廷所用,並非一直能爲朝廷所用。

這麼多銀子,不吸引倭寇,簡直是不可能的。至於這些海商的死活,楊溥不能說不放在心上,但是也沒有太放在心上。但是海運卻不一樣了。

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