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

“坐。”朱祁鎮說道。

將說話有些激動的張忠安撫下來。

王振最會察言觀色了,一件朱祁鎮的表情,就知道這張忠是入了朱祁鎮的眼了。於是乎立即將繡墩換成了長凳。

張忠身體太過虛弱,這一番話說出來,就已經有些疲累了。也做不的虛把式了,重重的坐在椅子上,不住的喘息。

王振令小太監奉了茶,張忠這才緩過勁來,蒼白的臉色多了一絲血色。

朱祁鎮說道:“你的意思是舊港已經搖搖欲墜了。有何策以救舊港。”

張忠說道:“以臣之見,這舊港不救也罷。”

“舊港賴西洋船隊而生,只有西洋船隊在,舊港即便是丟了,也能復得之。而今陛下要強救舊港,卻是得不償失。”

朱祁鎮一聽,就明白了。

張忠的意思很明白。

太皇太后的命令剛剛下去,就是罷一切不急之務,與民休息。

這救舊港算不算急務。

或者在朱祁鎮心中算,畢竟舊港一丟,大明在南洋的落腳點就沒有了,但是太皇太后與內閣諸位大臣眼中,決計不是。

在這些大臣眼中,整個下西洋,耗資億萬,無有所得,而今雖然已經罷一切不急之物,但是先帝皇陵,北京大工,乃至修建長城,這些工程都是急務。

都沒有停下來。

朝廷財政緊張到,河南受災了,拔的賑災糧,都要細細打算,左右挪支。

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去救海外一宣慰司。

朱祁鎮自己都能想道,大臣該如何噴他:“陛下何愛,海外一宣慰司,卻不愛天下百姓。天下百姓非陛下之赤子?”

朱祁鎮無法回答。

所以大張旗鼓的救援舊港更不可能。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雖說如此,但是施濟孫畢竟乃朝廷忠臣,而今舊港有難,而朝廷不能救,何以號令天下各土司?”

朱祁鎮說了這話,張忠自然不能沒有表示,說道:“陛下英明,只是此事卻是萬萬不可大張旗鼓,想來舊港宣慰司也是有些兵力的,國朝大軍雖然不能越洋而去,但是卻可以多備一些火器供給舊港。”

“想來有朝廷的支持,舊港能支撐十幾年,到時候就有轉機的時候。”、

“如果,舊港支撐不到,這就說明,施家不堪大用,就來列舊港爲府縣,也未必不能。”

朱祁鎮自然明白張忠所說的話。

十幾年後,有什麼大變化,自然是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鎮坐穩皇位,大權獨攬,到時候做事,自然沒有人掣肘了。

而且十幾年的修養生息,想來國力也恢復不少。

可以對外用兵了。

朱祁鎮說道:“以卿之見,這件事情該如此去做?”

張忠咳嗽一聲,說道:“陛下可以用內廷的人手。”他微微一頓,說道:“陛下可知道王景弘。”

朱祁鎮聽得有些耳熟,一時間卻想不起來了。

王振在朱祁鎮耳邊說道:“就是南京守備太監。”

朱祁鎮立即想起來了,雖然而今朝廷在北京,但並不是說南京就不重要了。依舊非常之重要。

如此重要的地方,太皇太后是怎麼安排的。

乃是由三個人執掌之。

其中一個就是南京戶部尚書黃福,還有就是襄城侯李隆,還有就是守備太監王景弘了。

在安排之上,文官,武將,太監,三者都有代表,甚至今後二百多年,南京守備情況,就是這個模式。、

黃福也是老臣。

以太學生從知縣一步步做起來,還擔任過交趾布政使。交趾百姓感激涕零,如果黃福能一直在交趾,交趾未必有失守的可能。

只是黃福年紀大了,而今已經七十多歲了,一直讓如此老臣在邊境,不是優待功臣之道,於是就讓他擔任南京戶部尚書,參贊南京軍務。

北京六部奪南京六部的權,故而南京六部的事情大多很清閒,只是讓這個老臣,坐鎮南京而已。

至於襄城侯李隆,乃是靖難功臣襄城侯李睿之子。永樂四年襲爵之後,最得太宗皇帝寵愛,屢次北征,都隨侍太宗皇帝。立下不少戰功。

遷都北京之後,太宗皇帝擔心南京有變,就留他鎮守,而今已經好多年了。

王景弘能與他們兩人並列,成爲南京三巨頭之一。想來也不是泛泛之輩。

張忠說道:“鄭公公,年前駕鶴西去,而王公公就是跟隨鄭公公多年的副手,對南洋的局勢熟悉之一極,陛下何不中旨一封給王公公。”

朱祁鎮聽了,說道:“中旨行嗎?”

對而今體制瞭解的朱祁鎮,很明白,中旨不是聖旨。沒有內閣的附署,下面的官員是可以不理會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的中旨,就是領導塞的小條-子,你可以理,也可以不理,就看着領導硬氣不硬氣了。

但是朱祁鎮卻很明白他而今的處境。

他怎麼說,也不能算是底氣很足的那位。

張忠說道:“陛下,您忘記了,王公公是內臣。”

朱祁鎮聽了心中頓時一動,暗道:“對啊。”這一瞬間,朱祁鎮似乎打開一扇廣闊的天地。

是啊,對付文臣,這種中旨未必有用,對付勳貴,這中旨也未必合適,但是對於太監,卻足夠了。

因爲想殺一個文官,必須走響應的法律程序,殺一個勳臣,也是需要明正典刑,不可私下用刑。

但是殺一太監。

朱祁鎮想怎麼殺,就怎麼殺,天下人都不會有什麼反應的。

天子家奴,這四個字概括的太正確了。

不過,這些太監在外面如何威風八面,但是在皇帝面前是沒有尊嚴的。

一睡覺,朱祁鎮有些按捺不住,看着王振,還有身邊的這些小太監,似乎想讓他們分佈天下,讓天下大事都彙總在他的手中。

如此天下之事都瞞不過他了。

他深深呼吸幾次,纔算是將這個念頭給壓制下去了。

他知道,爲什麼明朝一代,太監干政層出不窮,實在是太監太好用了,成本也低,生殺大權在手,下面的人自然不敢違逆半分。

而且多在身邊照料,朝夕相處,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對很多皇帝來說,他最親近的人,與其說是太后,皇后,皇子,這些親人,還不知道說是他的貼身太監。

能不用嗎?

不過,朱祁鎮知道後車之鑑。這一件事情的效果並非那麼好。這才能收斂心神,按捺住這個想法。

只是他依然發現了另外一扇大門。

洪武祖訓,宦官不得干政,早已煙消雲散了。經過太宗,仁宗,宣宗三代皇帝的發展,大明朝的太監,已經成爲一個龐大的部門,就是二十四監。

在北京,南京,他們掌控着大量的宮殿,園林。在外面,有鎮守太監,有織造太監,幾乎是一套獨立於外廷之外的體系。

這一套體系也是非常有力量的。

對大明朝越瞭解,朱祁鎮就越發想做一些事情,哪怕是簡簡單單的調查,與社會實驗,畢竟一些文書中的大明,是事實中大明,還是有所區別的。

之前有太皇太后的禁令在,而今朱祁鎮似乎找到一條繞過的捷徑。

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