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

文華殿之中,氣氛似乎與往常一般。

李時勉站在朱祁鎮的面前,爲朱祁鎮一點一點講解孟子精義。甚至連太祖皇帝刪去的文字,也不避諱。

似乎想以微言大義,感化朱祁鎮。

朱祁鎮認真聽講。不敢用一絲走神。一來,李時勉爲人很嚴肅,但是講課之上,還是有些水平的。最少朱祁鎮能聽得進去。絕非後人所想迂腐不堪,教條不已。

恰恰相反,真正在儒學之上下足功夫的人,有自己見解的人,反而不教條。凡是將一些教條奉爲天條,不可越雷池一步,反而是半桶水。

不管在什麼領域都是這樣的。

二來,一對一教學的時候,哪裡有朱祁鎮走神的餘地。李時勉手中太皇太后所賜的戒尺,可不是用來擺樣子的。

更重要的是,這一課也是李時勉最後一課。

шшш¤ ttka n¤ c ○

明天,就是王直過來教授春秋。

朱祁鎮覺得暗中陰了一把李時勉,心中有些不安。

時間一點點的溜走,不一會兒,就到了上午時分。

窗外照射來的陽光越來越短,已然到了窗戶外面了。

古人都有一個本領,那就是看看天光,就能大概估計是什麼時辰了。李時勉微微瞄了一眼,說道:“時候到了,陛下今天就到這裡吧。”

朱祁鎮連忙起身,說道:“謝過先生。”

李時勉說道:“陛下,今日是我最後一次教授陛下,老臣有一言,還請陛下聽之。”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陛下之聰慧,實乃天縱,老臣教授學生數十年,從沒有見過早慧如陛下者,然有一得必有一失。”

“臣唯願陛下以不聰明爲要。”

朱祁鎮說道:“不聰明?”

朱祁鎮有些不明白。

李時勉說道:“守業之難,不在機巧,而在人心。陛下秉先聖之仁義之心,行事縱有一過,爲臣下所乘,終不失大業。然生輕天下之心,以爲天下聚在算計之中,縱有百成,終有反噬,還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聽了,臉色微紅。

他覺得李時勉定然是知道這背後有他的推動。隨即又暗暗品味這一句話。覺得李時勉不會單單如此說。

只是連忙說道:“學生知道了。”

李時勉退後幾步,向朱祁鎮行一禮,只是滿頭白頭似乎一下子闖進了朱祁鎮的眼簾。朱祁鎮心中一酸。連忙上前扶住李時勉說道:“朕有些小算計,李師不要怪我。”

李時勉說道:“陛下畢竟年幼,臣也心急了。只是爲君之道,還是以光明正大爲要。”

朱祁鎮說道:“我知道了。”

李時勉再行一禮說道:“老臣告退。”

朱祁鎮目送李時勉走了,心中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概因李時勉這樣的人,朱祁鎮在後世從來沒有見過。

李時勉是真正的儒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在奉先聖之言。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朱祁鎮甚至有一種自慚形愧之感。

真正的知道了什麼是以人爲鑑。

不敢說李時勉就是道德完人,但是在後世,朱祁鎮實在找不到這樣一個人。不畏強權,數次勸諫太宗,仁宗兩位皇帝,幾死。

言行合一,坦坦蕩蕩。似乎一言就能看穿肺腑心腸,絕不會失信之餘。

朱祁鎮也知道,李時勉其實沒有私心的。

只所以層層加碼讓朱祁鎮學習,不過是覺得朱祁鎮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

後世都鄙視那種堅信道德標準的人,覺得那些人是傻子。但是真正有這樣的人在面前的時候,才知道震撼。

不過,朱祁鎮也相信,如李時勉這樣的人,在大明朝也會太多的。

第二日,替換李時勉的講官就來了。

就是王直。

讓朱祁鎮第一看到的就是汪直的大鬍子。

不,這個時代說是美髯。

王直與李時勉不同,他爲人處世,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如果說李時勉第一印象,就是讓嚴肅起來。

似乎,在李時勉面前任何一點失禮的行爲,都會應該。

但是在王直面前,卻讓人不由的放鬆起來,生出親近之感。

他講的是春秋。

卻不僅僅講春秋,每講春秋一則故事,就旁徵博引,將歷史上類似的事情,排列出來,然後以聖人的評價解讀。

這樣做會如何,不這樣會如何。細細分析其中微言大義。

朱祁鎮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有意控制。

他又一點擔心,如果在王直面前表現太多,王直也與李時勉一般加快進度,怎麼辦。

但是很快,朱祁鎮就將這個心思放在一邊了。

因爲他發覺,王直與其是講春秋,其實卻更像是講史,每一句微言大義都能讓他延伸出十幾個類似,但是做法不同,有不同結果的故事。

這個說的故事,並非給小孩子講的故事,而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最少有正式記載的事件。

一時間朱祁鎮聽得津津有味。

說實話,朱祁鎮固然有後世人的思維,但是對中國歷史談不上精通。

與這個時代的士大夫相比,就可以說不精通了。

除非後世歷史系的學生,不然學過那幾本歷史教科書,僅僅是常識而已。甚至說嚴重一點,因爲描述歷史的角度不同。

你甚至覺得,你讀了一個假歷史。

剛剛開始的時候,朱祁鎮能忍得住,但是後來聽得入神,忍不住發問,對歷史細節,以及種種觀點不同。

王直含笑解釋清楚。

就這樣不知不覺居然到了中午。要到了下課時間了。

王直送走了朱祁鎮之後。

嘴角掛着起一絲苦笑,說道:“這是什麼事情?”

王直與王英齊名。也是永樂二年的進士,與王英是同年,兩人關係很好。王英彈劾李時勉,爲了避嫌,這講官的職務,他不上。卻推薦了王直。

王直對此也是又驚又喜的。

畢竟爲皇帝當老師,其中的誘惑太大了。不說別的,而今政壇大佬都是仁宗皇帝潛邸出身的。

只是楊士奇唯恐王直重蹈李時勉的覆轍,在王直上奏題本的時候,他特地召見了王直,給他講明白了。

皇帝尚在幼衝,要感化爲主,要讓皇帝感受到聖學的魅力。而不是強來。在功課上也不要太嚴,只需讓皇帝知曉大義就行了。

甚至還給皇帝學習進度,做出的規定。春秋一經,最少要讓皇帝學上一年。

他當時也覺得沒有問題。

不過真正教授陛下的時候,才發現問題所在。

陛下真不是一般人。

很多事情,幾乎不用多言,就能領會。給陛下準備的教學進度,不過半個時辰左右都講完了。

所以王直臨時改變了內容,將課程偏向講史的方向。

這纔將剩下的時間給熬過去。

此刻,他才知道了李時勉爲什麼講課這麼快了。

並非不在意小皇帝身體,而是按着皇帝的接受程度來的。

一時間他想起李時勉被換下背後是不是有其他問題了。不過,他常在吏部,自然知道朝廷之中種種貓膩。

索性他得了最大的實惠,與皇帝結下師徒名分。至於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追究了。

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