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

如此一來,很多時間,就有很多不便。

當然了,太皇太后已經是天下之間,最尊貴的人了,什麼樣的享受,都能享受。這種不便更多是下人們的不便。

如果是一般人,或許不明白這些方便之處。

而太皇太后卻非尋常老婦人,可以說是深知民間疾苦。

太皇太后看了看,說道:“不錯。只是我天家不缺這一點物件,如果你是用這個說服,那就差了。”

朱祁鎮爺賠笑道:“那是當然了。朕看重的是兩點。一個省事,二來就是能天下百姓少伐樹木。”

隨即朱祁鎮將這個爐子一五一十的解釋開來。

一天幾個煤球,與做起飯來,一兩天就一擔柴來,自然是省事了不知道多少。

至於天下百姓少伐樹木,也很簡單。

如果身處江南,這一件事情可以放一放,但是身處北京城,有些事情不得不考慮,真以爲只有現代的北京有沙塵暴嗎?

太皇太后問道:“你這東西,百姓是用不起的。且不說煤球,單單這爐子,要多少錢?”

朱祁鎮說道:“宮中工匠,很多老毛病是去不掉,孩兒也沒有辦法。不過在孩兒想來,這爐子其實可以用泥糊成的,如此想來,是一文錢也不用的。”

古代很多農民,都是多面手。他既是一個農民,也是一個木匠,也是一個泥瓦匠。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料理了。而女人也會自己織布,做衣服。

很多百姓手中錢很少,他們除卻賣極少量的鹽巴,農具,交稅之外,也很少用到錢,這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所以只要這方法傳開,大部分農民給自己砌一個爐子,定然是是一文錢,也用不到的。

太皇太后說道:“不錯,你準備怎麼推廣。”

朱祁鎮說道:“這件事情,不能硬來。朕想讓宮中帶個頭,想來宮中多用煤球,則百官公侯都用風行,百姓知道方便之後,定然會跟着。”

太皇太后聽了朱祁鎮如此說,有些高興。說道:“不錯,做事寧可慢一點,緩一點,不可硬來。”

太皇太后向前擔心,朱祁鎮會一紙詔令,讓百姓都用這爐子,這反而會鬧出亂子來。

“都是奶奶教得好。”朱祁鎮說道。

“你,今個表現不錯,你可以提一個要求。”太皇太后說道。

朱祁鎮吃驚道:“真的?”

太皇太后說道:“這哪裡有假,這天下遲早要交到你手裡的,我不過是擔心你撐不住,這才幫你管着點,你如果有本事,現在我就將這一攤子交給你,怎麼敢接嗎?”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一絲激動,想要答應下來。但是細細一想,說道:“孫兒還不行,還請奶奶多照看些吧。”

朱祁鎮之所以如此說,一方面是他真覺得,自己根本掌控不了大明皇朝,他雖然日日學習,上午學習經史,下午揣摩朝政,晚上又忙着宮中事務。

但是瞭解越多,越發覺得當一個好皇帝,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天下無事,並非是真的天下沒有什麼大事,而是太皇太后都將這些事情安排妥當了。

大明天下兩京十三省幾百個府,一千多個縣,不知道有多少事情發生。怎麼可能是天下無事。

朱祁鎮對太皇太后舉重若輕,將各種事務都安置下來的本事,豔羨的很。但也很與偶自知之明。

他是做不到的。

太皇太后有如此老辣的手段,乃是她這麼多年在政壇的經驗,任何一封奏疏上來,她都能看穿上書之人的心思。

該裝傻裝傻,該辦的辦,該拖的拖,該用雷霆手段的用雷霆手段。

其中輕重緩急的拿捏,非有幾十年功力,是做不到的。

至少而今的他是做不到的。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即便他與太皇太后關係很好,但是不管是怎麼樣的親情夾雜了權力的成分,都不能等閒視之。

太皇太后說道:“所以,你可以提一個要求。可以關係到外朝的。”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一時間他大腦之中瘋狂的轉動,立即確定了。北京城,在北京城中安插人手。

朱祁鎮很明白自己的份量,提出一些太遠的要求也是沒有什麼用處。

唯獨北京城卻是他能干預到的。

別的不說,他想在京師推行煤球代替柴薪,如果有順天府的支持,就好辦多了。

朱祁鎮說道:“奶奶這樣說了,孫兒就卻之不恭了。孫兒想做些什麼,都繞不過順天府,孫兒想讓于謙擔任順天府尹。”

太皇太后想了想,說道:“倒也合適,不過這事情急不得,而今河南的旱情雖然過去了,但是畢竟旱災對河南損失很大,于謙在河南很得民心,總要緩緩再掉進京。”

于謙在外,是以兵部右侍郎巡撫各地,在明代巡撫體制還沒有規範的時候,于謙的品級與順天府尹的官職差不多。

只是順天府尹重要在京師。

算的上京官,京官比外官要高上半截,算起來,于謙也算是升遷。

對於于謙這個人,太皇太后也是很瞭解的。不過在太皇太后畢竟不知道後世歷史,她看于謙這個人,不過是後起之秀而已。

多歷練一番,或許將來能入內閣接三楊的班。

對於皇帝想要一個順天府尹。讓于謙與皇帝多接觸一下,也並不是什麼壞事。

“謝奶奶。”朱祁鎮大喜過望。

畢竟於謙在太皇太后的心中,與朱祁鎮心中是不一樣的。

太皇太后說道:“去吧,王學士的功課鬆,卻也不是讓你有時間玩的,你既然要做這一件事情,就好好做,做好了,我自然有獎勵,做差了,就還請李先生來當講官如何?”

朱祁鎮連忙說道:“孫兒一定將這一件事情辦得妥妥當當的。”

於是乎,整個三伏天,朱祁鎮大部分心思都放在石炭這一件事情上來。

他不可能實地考察,也不知道,門頭溝那邊採煤工藝落後到什麼地步。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卻感受到了。

真正決定煤的價格的,並非煤本身,大半都在運費之上,在門頭溝,百姓從煤場弄些煤來自用一般來說,都不收錢的。

這就說明了,當地煤就叫不上價。

想要讓煤價降低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通門頭溝與北京的交通線。

而這一條交通線又分爲兩截,一截就是永定河。永定河水,當初就是郭守敬專門修整過一段,用來運煤的。

只是元大都故址就是明北京城之南。也就造成了運煤運到南邊之後,還上岸往北運,從南門入城。

這個關鍵就在第二段。

水運的成本,在這個時代是最低廉的了。已經沒有比這個更低廉的運輸模式了。

但是從從永定河上岸,多用馱馬運入京師之中。

雖然短短十幾里路。卻花費不小。

這些運輸的人自然要加錢了。

朱祁鎮不可能因爲運煤路線,而修建一條水渠,如此一來,只能在原來的路線上想辦法了。

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