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災年

第三章 災年

當時間進入了正統十八年之後,也就是今年,朱祁鎮面對的局面一點也不見好。甚至變得更加差勁了。

上半年朱祁鎮都在爲去年的災情收拾爛攤子。

一到五月以徐州爲中心,淮安,鳳陽,河南,兗州,青州,萊州,全部陷入暴雨之中。

到了六七月份,下面已經上報,徐州鳳陽一帶,一片汪洋。特別是淮河發大水。淹沒了很多地方。

而黃河新河道,河水幾乎與兩岸大堤齊平。于謙層層加固之下,總算是守住了,否則黃河與淮河兩河一起發作,局面要比而今慘上數倍不至。

但是即便如此,朝廷派正御史王宏救災的時候,總計收攏安置流民在百萬之上。

至於死於洪水之中的百姓有多少人,就是一個願意去想的問題了。

隨即各種賑災,更是將朱祁鎮最後一點底氣都掏空了。

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如果想辦法搞一筆外財的話,支撐與瓦刺的大戰,是一直打不起來的。

或許熬過了這個年頭,就會變得風調雨順了。

也或許,接下來的年頭還會過的很是艱難的。

氣象學上的半個世紀的小冰河期,並不是那麼容易熬過去的。

而今也先稱帝之事,更是讓他覺得失了先手。

想來也先敢做這一件事情,這就說明,瓦刺已經理清內部了。

那麼瓦刺會不會開始新一輪南下了?

他來到這個時代已經有將近二十年,上輩子的記憶也都模糊了,即便沒有模糊,朱祁鎮也不會多去想了。

因爲他很清楚,他現在的正統朝已經與歷史上大大不一樣了。

那麼瓦刺的命運也會變得不一樣了,也先會做怎麼樣的選擇,誰也不知道。

這幾年來,即便是財政上緊巴巴的,也將以北京爲中心內三關,已經其他邊牆給修建起來,雖然真正的明長城還沒有出現,但是在要害地帶,已經開始修建長達十幾裡,或者二十幾裡的長城,用以封堵瓦刺可能南下通道。

他也在兵制上下了大功夫。只覺得大軍可以一戰了,但是沒有錢,卻是什麼也做不了。

他心中忽然有一個想法,暗道:“我在這個位置上就已經感覺到分外艱難了,卻不知道歷史我這個弟弟是怎麼熬過去的。”

他並不知道,代宗皇帝當年比他現在難上不知道多少倍。

首先,雖然正統十四年有貓兒莊之戰,與黑山之戰兩戰,打得朱祁鎮國庫空虛,覺得財政緊張之極。

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朱祁鎮是在正常的財政體系之內搞錢的,即便是很丟面子賣贈官,賣度牒。也是不破壞財政結構的行爲。

但是當年的土木堡之戰後的局面,說天下有土崩瓦解的局面,卻不是虛言。

首先,當時福建葉留宗已經死了,鄧茂七還在,貴州叛亂愈演愈烈,王驥主持平叛一連打了好幾年,廣西苗族叛亂,形成了一直到成化年間才平定的大藤峽之亂。廣東沿海海盜肆虐,殺死不少官員,攻克縣城。

這還是南方。

在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刺一直屯兵在斷頭山。而斷頭山在什麼地方?就在陽和附近。

也就瓦刺大軍一直沒有撤退,從正統十四年到次年十月左右,在此期間,大同城下大小交戰就有四五次之多。

瓦刺使臣公然說,關外十四城,具爲我困,要代宗割地,代宗斷然拒絕,羣臣都動搖了,唯有代宗與于謙決不議和。

也先大軍在歷史上的景泰元年才退兵,而到了景泰二年,京營大軍還在北京九門之外建立土城駐紮。

雖然準備做戰,並開始收斂北京保衛戰的一些遺骨。

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北京保衛戰,有大量的民兵參與進去。從山東,陝西,河南,山西,一共徵召到北京的民兵在九萬多,雖然有很多是在北京之戰後纔到勤王之軍,但是當地河北百姓最少有一兩萬甚至更多民兵參與了北京保衛戰。

然後景泰三四間,河決沙灣反覆重複,一共決了四五次之多,修河之法,反覆遷延,一直到了景泰七年纔算是消停了。

這樣四方用兵,大舉治河,然後是天災人禍。

代宗皇帝更是緊衣結食來應對龐大的開銷,一次次消減宮中用度,放出太監宮女廚子等等的。

除卻這些之外,代宗皇帝還要面對大量與自己不一條心的大臣,因爲很多大臣都覺得代宗皇帝應該退位。因爲他得位不正。

這樣的局面之下,代宗皇帝將大明江山一點點撥回正規,甚至與瓦刺還打了幾場小勝仗。可見代宗皇帝能力,他絕對是明代歷史上被低估的幾個皇帝之一。

甚至代宗皇帝的英年早逝,未必不是因爲累的。

應對土木堡之邊所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的總爆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而今還有心想着北伐之事,那是因爲朱祁鎮之前做過的事情,緩和了不少矛盾,開海之事,固然給大明帶來收入,但是讓很多海盜變成了合法的海商。

海運總兵官王英麾下就有一名將領黃某,本就應該是南海上一個大海盜頭目,卻應該朝廷開海的時候,他加入其中,身家鉅富。

但是在這個時代,單單商人是沒有前途的。

文官科舉之路,他是走不通的,故而他因爲精於海戰,走了海關某人的門路投奔王英門下,很受王英重用。

至於貴州的亂流,王驥當了好幾年雲貴總督,又沒有三徵麓川大加壓榨,而今倒還安定。正統十四年間的戰事,大明朝廷是就可有說自己沒有輸。

雖然也沒有贏。

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野心家都不敢冒頭。

至於廣西的亂事,一直沒有結束,柳溥一直坐鎮廣西。

歷史上是因爲北京保衛戰之後,四處調兵,柳溥所部被調入北京,廣西這邊的苗人失去了壓制,才搞大的。

雖然而今因爲某些原因,這些苗人也搞起來了,但是有柳溥在,能壓制着他們不讓他們出山。

那就是疥癬之疾了。

而且王振的橫徵暴斂,再加上代宗爲了解決財政危機的一些非常手段,造成了百姓壓力很大,流民繁多。

在朱祁鎮這裡,卻不存在。

南方主要產出流民當地方,就是福建與江西,福建已經開出一個口子,有一個新建的夷州府。不敢說將來能有多少人,但是想來能緩解一下福建的人地矛盾,再加上各地開海跑海外的人有很多很多的。

還有鹽價大跌。

何文淵回京直接執掌戶部,就是因爲他在鹽政上做出的極大的攻陷,曬鹽法的推行,鹽價大跌。可以說而今的鹽價百分是八十都是稅,但是即便如此,這鹽價也是當初的鹽價的幾分之一。

更不要說大量的食鹽出口,成爲大明對外的最受歡迎的大宗貨物。

鹽政佔據大明財政之中的位置就越來越重了,更不要說這幾年大災不斷,特別是正統十七年,十八年,收上來的天賦,早就砸在救災之中了。

朝廷所能依靠的只有鹽稅了。

這纔有何文淵高升入戶部尚書。

如果歷史上的代宗皇帝看見朱祁鎮而今的局面,根本是要羨慕死了。

朱祁鎮卻面對而今局面,愁眉不展,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找一個突破口,來打破對瓦刺處處被動的僵局。

而這一個問題,牽涉太大了,大到,朱祁鎮面對這個局面一時間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說起。財政上的問題,固然是根結,但是軍事上的問題還是要落在軍事上的。

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