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西寧

第八十章 西寧

正統二十年秋。

于謙一行過萬士卒,從蘭州逶迤而行,向西寧而來。

從蘭州到西寧,並不是太遠的。

只是于謙在來之前,卻準備了很多很多。

丘浚很得皇帝的重視,甚至官場傳言,今日之丘浚就是明日之劉定之。再加上丘浚又擔任的御史,雖然品階低,但是不管是四川與陝西都沒有敢小看他。

更不要說,他還平了松潘之亂。

誠然,丘浚在平定松潘之亂的功勞,是有一些水分的。但是至少說明丘浚還是相當有能力的。

故此,于謙也起了栽培之心。

于謙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有預料的,估計一輩子也難以如內閣了。如此一來,于謙心中的功名之心倒是淡了許多。

功名之心淡薄了,反而生起了好爲人師之心。

這幾日,于謙將大部分關於西寧的資料文檔給丘浚看。

這一次在晃晃悠悠的馬車之上,于謙半是閒談,半是考教的問道:“你覺得西寧怎麼樣?”

丘浚不敢不重視眼前這位重臣,他是天下人公認的,雖然不在內閣,卻是權力聖寵不在首輔之下的大臣。

是政壇上的大佬。

丘浚自然持弟子禮,可謂畢恭畢敬之極,聽於謙這樣問。沉吟一會兒,說道:“西寧乃邊陲重地,鎮湟中,扼番羌,古來征戰之地,漢唐宋用兵之所,本朝軍興,太祖設西寧衛以鎖西番,和睦諸番,以寧青海。”

“西寧一衛,軍五千餘,百姓一萬餘口,下轄十三族,並有西海,西海之地,水草豐盛,誠天賜朝廷之養馬地,今年朝廷用武於北,尤缺馬匹,如果能得青海之地牧馬,則能解君父之憂,家國之困。”

于謙點點頭,說道:“還有嗎?”

這一點不錯。

青海驄乃是天下有名的馬,青海之地,也是一等一的養馬地。只是于謙深刻的瞭解西北馬政之後,不得不承認,大明是缺養馬之地嗎?

不是。

西北,寧夏,甘肅,陝西,或許養馬成本沒有草原那麼低,但是如果說西北不能養馬,那就是天大的笑話。

這裡面的原因很是複雜。

在青海建立馬場,未必是一個好辦法,但是現在看來並不是當務之急。

丘浚沉吟一會兒,說道:“湟中之地,本就利於耕種,漢唐之際,就多有屯耕,及至本朝,太祖太宗以屯田爲要務。西寧之地,在太祖末年,就已經能自給自足了。並且能轉運糧食以濟西北。”

“只是到了正統年間,衛所敗壞,西寧衛產糧才日益稀少。如果能整頓西寧衛,令起盡復舊觀,定能讓西北百姓得一分休息。”

于謙心中嘆息一聲,暗道:“勇氣可嘉。”

只是西寧產糧可以自給自足,並能供應外部,但是衛所制度全盛的時候,那一個屯田的地方,不能夠自給自足?

大部分衛所都能夠的。

湟中能夠產糧食,難道西北其他地方就不產糧食了。

于謙到了西北才知道,誠然西北殘破乾旱,因爲水源,天時等原因,很多地方一畝地才收一石多。

與北方平均畝產二石多,與南方平均畝產三石多,已經江南有些土地畝產,三五石,乃是七八石之多 ,根本不能相比。

這是自然環境限制。

但于謙深入民間調查,才發現另外一個事實。

糧食產量本來就是少是一回事,西北衛所特別多,西北的糧食生產很大一部分都在衛所體系之中,而今衛所制度早就不如當初了。

並非當初的土地不產糧食了。

而是當初的土地產出的糧食,不在才朝廷手中。

甚至於謙最大感覺是,西北四王遷入北京,讓陝西財政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爲朱祁鎮將四王的田產,轉給陝西布政使。

這才讓這一兩年過的有一點點寬鬆。

所以,西寧衛所的問題,乃是西北地區的普遍問題,不過是因爲西寧孤懸於賀蘭山之南,實實在在的是天高皇帝遠。內部又是土流雜居,表現出來的特別嚴重。

丘浚見於謙還不滿意,說道:“下官以爲到西寧衛之後,要特別注意喇嘛教。”

“西寧土人,篤信喇嘛教,這也是朝廷多次冊封喇嘛的原因,入鄉隨俗,喇嘛雖非正教,但是能導人向善,秉承忠君愛國之意,下官覺得,也是要多加籠絡纔是。”

說實話丘浚作爲讀書人的本能,對這些喇嘛教很看不管。

這裡的喇嘛根本沒有什麼六根清淨什麼的,甚至還有什麼歡喜禪,簡直是難登大雅之堂。畢竟這還不是明後期,能堂而皇之的談論房中術的時代。

但是丘浚個人怎麼想,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喇嘛對朝廷的作用。

正統年間,朝廷編印的《大藏經》《正統道藏》,這些事情都是楊士奇推行的,朱祁鎮批准的,就是用來籠絡喇嘛,和尚,還有道士。

特別是喇嘛。

朱祁鎮登基之後,一般不喜歡建寺廟,唯獨喇嘛教,朱祁鎮不僅僅在北京建,對西寧方面報上去的,也統統批准,並且要地方財政支持。

朱祁鎮自然不是傻子。而是看到了喇嘛在幫助朝廷治理西寧,乃至西藏的效果。這才特別隆重的對待。

于謙說道:“不錯。你是做了功課的,但是這一次茶馬會市,你覺得要注意什麼?”

于謙一行過萬人,爲什麼這麼多?就是彙集了不少茶葉商人。

甚至於謙身後的茶葉商人還不是全部,從其他道路,如同松潘,也有到西寧的。

這一次於謙估計到西寧茶葉在千萬斤左右。

似乎也是因爲官方這一次理順茶馬貿易的道路,而爆發增長。

在大明內部賣茶葉,其實只能賺一個辛苦錢,唯獨販賣到青海纔有大價錢。這一次朝廷醞釀一年的行爲,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甚至這些茶商之中,還有從江南來的。

按照這個時代的交通,估計他跑這一趟,一年都下不來。

丘浚說道:“按理來說,應該沒有什麼?各地私茶已經查處過了,封堵的七七八八的,大人在各處設立了巡檢司,又不對商人做限制,不管哪裡的商人都能報引。”

“想來不會有多少人私茶。”

于謙聽了,心中暗道:“如果丘浚的見識僅僅到了這一層,今後的前程也就到六部尚書爲止了。”

丘浚似乎看出于謙所想的了,微微靠前一點,說道:“還有一些事情,下官人微言輕,卻不是下官能說的,下官不敢妄言。”

于謙眼睛之中精光閃過,說道:“讓你說你就說吧。”

丘浚說道:“是,下官以爲最大的問題就在西寧城內,畢竟大人不可能常駐西寧,即便是我這個御史,在這裡也未必能說的上話。”

“所以,大人想做事,就要先打掃乾淨房間。”

于謙微微搖頭,說道:“你將他們當成什麼了?”

丘浚說道:“與大人相比,他們自然什麼也不是。不過是區區一會寧伯而已,如果前會寧伯還在,也不敢在大人面前放肆,而今不過是區區旁支而已,又算得了什麼啊?”

于謙說道:“你倒是看出了幾分,但是西寧李家可不僅僅是會寧伯。可是西寧第一望族,要在西寧做事,可是不能少了李家。”

丘浚說道:“大人不是有了準備?否則也不會帶範廣所部來。”

于謙這才知道,丘浚早就知道這一次西寧之行的關節之處,不錯,就是走私茶馬最爲受益的就是西寧最大的地頭蛇,會寧伯李家。

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