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

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

就在劉定之考驗李東陽,想要李東陽重走當初朱祁鎮培養他的道路,劉定之第一任官職就是在西北養馬。比起武夷山中的寧化縣,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

而程敏政也在被自己的父親教訓。

兵部尚書程信看着自己的兒子,有一些無可奈何。

程信嘆息一聲,說道:“我有今日,並非我有多強的能力,而是審時度勢,量力而爲,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如韓雍,白圭,項忠,王宇之輩,才能真差餘我嗎?最後我順風順水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而他們卻一個個都在地方歷練多年,風裡來,雨裡去的,倒是你,你是前三甲出身,參與這些事情做什麼?”

“一個不好,這一輩子就不用回京了。”

程敏政說道:“父親,孩兒等正逢盛世,當大有作爲之時,如果謹小慎微,錯過時機,恐怕不僅僅令自己失望,也令天下人失望。”

雖然很多人在歷史上的人名一樣,但是人格思想,都與歷史的人不一樣了。

朱祁鎮前三十年的奮鬥,一次又一次對外勝利,讓大明王朝氣質與歷史大有不同了。在文風之中,似乎也多了漢唐之剛健。

在年老這些官僚這裡體現的還並不是太深的。

但是在這些年輕一輩的士大夫之中,卻有更多的顯露。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變法思想,更多的被年輕人附和,就是因爲這些人從大明一個勝利走向另外一個勝利之中成長起來。

在他們的年少的時候,他們就聽到一個大捷到另外一個大捷,黑山大捷,海西鎮大捷,興凱湖大捷,台州站大捷,東勝衛之戰,江華島大捷,鴨綠江大捷,漢城大捷,燕然大捷,諒山大捷,北庭大捷。等等等。

他們底層思維,自然覺得,從一個勝利走向另外一個勝利,是必然的。

心中進取之心,要勝過守成之心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朱祁鎮的變法思維,被很多年輕士大夫信奉,並不是說朱祁鎮提煉出來的五世說,而是順應了這一批人的人心。

而程敏政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人。

程信說道:“罷罷罷,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不過,悠着點,自己多操點心,你爹僅僅是兵部尚書,並不是大明首輔。”

程信一時間有一種憋屈的感覺。

因爲變法的緣故,朱祁鎮要拉攏穩住軍方,所以在兵部與樞密府之間,朱祁鎮偏向了樞密院。

在樞密院之中,楊洪年老早就不管事了。

真正負責樞密院的乃是王越。

王越手段壓着程信死死的,讓程信老是受氣,卻沒有什麼辦法。而今連自己的兒子也壓不住了,程信有一種想求去的感覺。

而這個時候,羅倫也在拜訪吳與弼。

當然了,羅倫座師說起來是于謙。

只是于謙已經不在了,雖然談不上人走茶涼,但是羅倫已經借不上于謙的勢力了。不過,羅倫秉承理學,自然能贏得與他們相同觀點的人支持。還有羅倫也是江西人,滿朝半江西,不愁沒有人引見。

再加上羅倫的狀元名頭,才讓他有資歷參與在這一次試點之中。

只是決定出京之後,羅倫心中有很多不解,卻不知道由誰來回答。

他想來想去,就來問吳與弼。

就在天理報社裡面一個房間之中。羅倫行禮道:“吳師,弟子有不明之處,還請吳師開解。”

吳與弼說道:“你且說來。”

羅倫說道:“陛下,有意廢除朱子正學而興新學,行變法之道,弟子此去試行一條鞭法,當如何爲之?”

吳與弼說道:“爲臣謀忠,爲子謀孝,什麼叫如何爲之?”

羅倫說道:“這-------”

吳與弼或許在政治上有些幼稚,但是教授弟子,卻是很擅長,他一眼就看出了羅倫的根結所在。

羅倫的根結就是他如果將這一件事情辦成了,就給朱祁鎮廢除朱子正學添磚加瓦,但是如果有意找出問題來,又有違他的本心。

吳與弼說道:“你心沾染塵土太多,已經被污了,道理之爭,正大光明,用權謀之道,能贏一時,可贏百世乎?你能欺人一世,能欺人百世乎?”

“且陛下變法之道,與朱子正學有什麼關係?”

“朱子之教,什麼地方不許一條鞭法了?”

羅倫一時間有些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吳與弼嘆息一聲,說道:“這些天來,我揣摩陛下之意,卻是朱子之學,是內聖之學,失了外王之道。這纔是陛下不得不如此爲之的。”

“否則欲行一事,必空談道德,豈能有所作爲?”

“即便陛下廢朱子正學,也不是陛下勝了朱子,而是陛下勝了我等。”

羅倫說道:“請先生指點,我該怎麼做纔對?”

吳與弼說道:“我沒有進過官場,對裡面該怎麼做並不明白,但是學術之爭,該怎麼做,我卻是知道。李斯,韓非皆出於荀子。此兩者是儒者乎?而荀子是法家乎?”

“陛下欲變法,公羊家能變法,理學就不能了嗎?”

政治上的鬥爭,很多時候是你死我活,彼此對立一點也不能相容,但是思想上,很多時候是你說的對,就拿來成爲我的一部分。

特別儒家與當初的諸子百家,儒道釋三教合一,都說明了這一點。

吳與弼此刻一直在思考,怎麼將用理學來解釋的朱祁鎮的變法行爲。形成一套以理學思想爲基礎的變法理論。

這就是儒家之善變。

羅倫先是不懂,但是暗暗思索片刻,就就恍然大悟了。

畢竟能考中狀元的人,必然不是傻子。他立即明白,要挽回陛下之心,並不是想辦法與陛下對着幹,而是想辦法搞出代替公羊家這一套話語權的理論。

如果理學之中有一套能自洽的變法理論。皇帝一定會支持理學的。

原因很簡單,理學的基礎太雄厚了,從唐代一代代發展到了而今,但是公羊學在南北朝的時候,就近乎斷絕了。

真正專修公羊學的儒者,幾乎一個都沒有。

所以羅倫不僅僅要做這一件事情,還要將這一件事情做好,打破朱祁鎮心中固有的印象。羅倫行禮說道:“弟子知道該怎麼辦了。”

吳與弼說道:“聖學存續,就看我輩了,羅生勉之。”

羅倫說道:“定不負先生之望。”

羅倫隨即告辭而去。

吳與弼送走羅倫。回到自己的房間之中,盤腿靜坐片刻,將自己的思緒一絲絲梳理清楚。

這是吳與弼每日的功課。

北宋的道學家們,將佛教的打坐引入儒家之中,很多理學家都靜坐的習慣。

吳與弼與羅倫的對話,並不是吳與弼第一次對別人這樣說。而是他想要創建新理學的開始。

他這樣的努力不知道有過多少次。

吳與弼深刻的感受到了一點,那就是他老了。

六十多歲的人,時日不多,再有什麼開創性的成果已經很難了。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啓發弟子,引導後輩。

想到這裡,他就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弟子,陳獻章也就是而今回到廣東白沙的得力愛徒,卻不知道他到了那一步了。

雖然師徒兩人時常通信,但是畢竟路途遙遠,這個時代通信又不如後世一般。很多時候,只能遙遙想念而已。

而此刻陳白沙並不知道自己的老師在思念他,他已經在廣東白沙辦了一個書院,就是享譽後世的白沙書院,另外正在籌備一張報紙,名字就叫做粵報。

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