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個人的舞臺

演講結束,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整個會場有上百名作家,只有一小部分和林子軒有過直接的交流,大部分作家是通過林子軒的作品來了解他這個人。

沒辦法,就算林子軒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時間內和所有與會的作家都進行接觸,何況還有語言不通的問題。

所以,三人分頭行動。

林子軒負責美國和英國的作家,徐至摩負責瑞典等態度中立的國家,鬱達浮負責法國和德國的作家,這樣才能保證在短時間內和所有作家進行接觸,從而改變他們的態度。

林子軒無疑是其中最惹人矚目的人物。

由於對林子軒,或者說對中國文化的好奇,不少作家都把林子軒的作品找來讀一讀。

在中國的圖書展上,他的作品被萬象書局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不僅包括像是《蠅王》這類以西方爲背景的小說,還有《邊城》和《雷雨》這類中國的小說和戲劇,更不缺詩集《一代人》。

也少不了他最開始的兩部中短篇小說《老人與海》和《小王子》。

這時候,歐美作家才發現林子軒作品的數量和他的年齡有着巨大的反差。

一般來說,27歲是一個作家寫出成熟作品的開始。

在此之前,作家的學識和閱歷不夠,很難寫出深刻的作品,到了35歲之後纔是作家的爆發期,無論是人生觀還是價值觀都趨於成熟。

當然,也有一部分天才作家,這裡尤其以詩人爲主,在青年時代便才華橫溢。

只是,即便再天才的作家也無法做到在27歲就寫出如此多的經典作品來。

以往像是《老人與海》只在美國被認可,這次歐洲作家對其稱讚不已,認爲這部中篇小說語言精練有力,寓意深刻,是部難得的佳作。

這是林子軒在20歲的時候寫的第一部作品。

即便是再挑剔的作家也不得不承認,林子軒是位天才型的作家,那些作品就是證明。

在世界文壇,證明一個作家價值的就是他的作品,只要寫出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就會在世界文壇有一席之地,就會得到認可。

用作品說話,這就是一種公平。

有作家戲稱這一屆的國際筆會成了這位中國人一個人的舞臺。

讚譽和誹謗,媒體的追捧,作品的證明,無數作家的關注,讓林子軒站在了舞臺的中央。

會場上的掌聲是對他作家身份的肯定。

聽到掌聲響起,看着下面各國的作家,林子軒很放鬆,他能感覺到一種變化。

這裡是國際筆會,是作家的組織,即便受到了蘇聯的壓力,政治因素的影響,但只要你是一名作家,寫出經典的作品,就會得到尊重。

作家始終是一羣逆時代潮流而寫作的人,他們想要自由的寫作環境,保持鮮明的個性。

在掌聲之後,便是投票環節。

林子軒、徐至摩和鬱達浮三人坐在一起,等待着最後的結果。

沒過多久,國際筆會的主席約翰高爾斯華綏微笑着走上前臺,直接宣佈中國正式成爲國際筆會的一員,中國筆會中心成立了。

林子軒是中國筆會中心的主席,徐至摩是秘書長,鬱達浮是理事。

包括蔡元賠、胡拾、郭沫偌、周作仁等人成爲國際筆會的成員。

這份名單在國內就已經定好,蔡元賠和胡拾推掉了主席的職務,認爲林子軒在西方文壇有影響力,是最爲合適的人選。

徐至摩頗爲激動,站起身和林子軒兩人擁抱,嘴裡說着什麼,好像是一首詩。

很多國家的作家過來祝賀,場面非常熱鬧。

事後,林子軒接過國際筆會頒發的證明文件,和高爾斯華綏交談一番。

這次的投票中國以微弱的優勢取得了成功,有不少國家的代表最終改變了主意,也是歷屆國際筆會大會投棄權票最多的一次。

英國媒體對此做了詳細的報道,林子軒演講的全文也刊登在《泰晤士報》上。

英國記者驚呼這是中國走上國際舞臺的開端,一個古老的國家發出了自己的吼聲。

消息很快傳到國內,國內媒體一片沸騰。

這件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林子軒帶着中國各家出版社離開上海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會在英國遭遇到各國的抨擊,中國媒體普遍帶着樂觀的心態。

然而,通過電報從英國傳來的消息卻是局勢堪憂。

蘇聯的強大壓力,世界上著名作家的反對,那些作家在中國媒體看來都是大人物,有不少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就算是邀請人家來中國人家都不願意。

有人擔心,也有人幸災樂禍,還有人埋怨林子軒,爲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出版《1984》。

在國內各種言論層出不窮,媒體分成兩派,一派力挺林子軒。

還有一派唱衰林子軒,認爲林子軒在中國囂張慣了,這次面對世界文壇的大人物,也該受受教訓了,蘇聯是那麼好得罪的。

在林子軒三人費勁心力扭轉局面的時候,在國內仍然遭遇詆譭。

悲哀的是,無論怎麼爭吵,這只是中國內部的聲音,在國際上沒有任何影響力。

當中國加入國際筆會的消息傳到中國,那些人不可避免的又被打臉了。

通過電報,林子軒對國內的輿論有所瞭解,不過他並沒有在意。

如果這次沒有成功加入國際筆會,回國後肯定會被冷嘲熱諷,他早已習慣了中國的輿論環境,對成功者送上花環,對失敗者落井下石。

只有不斷的成功,不斷的打臉,才能讓那些人閉上嘴。

國際筆會還有一項工作,那就是推薦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他們這次推薦了三個人。

分別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法國作家亨利伯格森和英國作家約翰高爾斯華綏。

然而,還有很多人具有提名的資格,包括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和各國文學院院士。

泰戈爾表示會提名林子軒,他會提名林子軒的《蠅王》作爲諾貝爾文學獎的入圍作品。

這是爲了亞洲的文學界,如果亞洲再出現一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世界文壇上將會有更多的話語權。

捷克筆會中心主席卡雷爾恰佩克對《1984》給予極高的評價,他會爲林子軒提名。

來自瑞典的作家對林子軒的《邊城》很感興趣,還有作家喜歡《老人與海》。

林子軒雖然被很多人詆譭,但也得到不少人的讚譽。

他即將成爲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上最年輕的被提名者。

第二十三章 爲藝術而獻身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間第二百四十一章 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第二百七十一章 給世界一個警告第一百九十七章 問世間,是否此山最高!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三百三十章 老大哥在看着你第二百三十三章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會風俗大調查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場演講第三百四十章 一場電影行業的戰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斷轉移的話題第二百零四章 電影的產業鏈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爾與新文學第二百二十九章 保持那一顆童心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合時宜的思想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們只有一個立場第一百二十九章 婦女之友第五十章 戰況升級第二百四十八章 試映會第七十一章 陪審團制度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鬧天宮》第二百九十章 你們在法國受苦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如何創作小說第一百九十六章 這纔是真愛粉!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見,我的愛人第五十四章 斷更引發的大猜想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視第一百零四章 人生的轉折點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第一百章 話劇的專業化之路第三百五十二章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齣戲劇第一百一十三章 這一切都是爲了電影藝術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寧觀潮第二百四十五章 模擬計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婚禮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第三百零四章 滾滾紅塵中,有幸遇到你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七章 新派武俠小說第十章 對文藝女青年的攻略第三百四十七章 打擂臺第三百四十二章 文壇新勢力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說引發的風暴第一次播音第二百三十三章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第二百八十一章 改變從不經意間開始第五十二章 電影行業的暴利第三百零六章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第五十九章 一箇中國人在美國的遭遇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義第十一章 一場通俗小說之間的內鬥第十一章 一場通俗小說之間的內鬥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過才知道第三百六十章大買賣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六十四章 勇闖好萊塢第四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八十三章 尋找失落的世界第一次演講第三十章 理想主義者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需要這裡成績最差的學生第二百一十八章 傳統文化的美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話劇的熱潮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龍第一百一十三章 這一切都是爲了電影藝術第八章 馮家有女初長成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神之作第三十九章 詩霸是怎麼煉成的第七十六章 專業和業餘的差距第三百五十七章最爲波瀾壯闊的一頁第七十章 一場來自南方的旋風第一百六十九章 法租界的新勢力第一百五十五章 炒作第七十八章 貼近生活和粉飾生活第三百五十七章最爲波瀾壯闊的一頁第二十九章 明月歌舞團第四十一章 雞犬之爭,漁翁得利第二百零三章 讓文學歸於文學第一百零一章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謂知己第二十二章 出名要趁早第八十七章 一個在中國的美國女人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屬於上海第一百九十六章 這纔是真愛粉!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紅色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的一年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來你已經有了靈魂第四十六章 包羅《萬象》第一百四十一章 你從悲劇的角度來看第二百零八章 一個全面的中國第三百一十二章 哲學船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國文壇的怪現狀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國文壇的怪現狀第二百零八章 一個全面的中國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個奠基人第九十一章 出風頭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