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國

徐至摩對林徽茵念念不忘,這根本瞞不過人。

他已經和陸小蔓結婚,林徽茵和樑思城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兩人似乎沒有見面的必要,不過徐至摩還是堅持前往美國。

他似乎較爲理智,沒有死纏爛打的意思,只是想去見一見林徽茵,就好像是拜訪好久沒見的老朋友一樣。

別人信不信他不知道,反正他自己信了。

林子軒不想拆穿徐至摩,這麼多年過去,他明白徐至摩在感情方面永遠成熟不起來。

年輕的時候允許衝動犯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誰沒有青春懵懂的歲月呢,可一旦成家立業,就要負擔起責任來。

這就是林子軒的人生觀。

六月底,他們來到了紐約,這座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大都市。

八年前,他們在這裡讀書生活,住在同一間公寓裡,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那時候的徐至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喜好追求真理,探討哲學,而林子軒是一個享樂主義者,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那一晚,徐至摩追尋哲學家羅素的腳步前往英國求學。

幾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相熟的中國留學生給徐至摩送行,大家在中國城喝了不少白酒,談論了人生和理想,把徐至摩送上郵輪,然後各自返回住處。

林子軒迷迷糊糊的回到公寓,醉倒在牀上。

歷史在這裡發生了改變。

林子軒回想着多年前那個穿越過來的清晨,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

此時此刻,他們早已經不是大學的普通學生,而是中國文壇的領袖人物。

在徐至摩的提議下,兩人在安排好住處後,來到曾經住過的公寓,這間公寓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租金不菲,如今住的是兩位美國青年。

他們又到周圍逛了逛,談論着這些年的變化,回憶那段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

故地重遊,感慨萬千。

林子軒在世界文壇掀起的輿論風暴讓美國媒體趨之若鶩,除了《時代週刊》的邀請,還有多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

這主要是因爲林子軒將成爲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入圍者。

也可能在幾年後成爲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纔是美國媒體宣傳的噱頭。

到現在爲止,還沒有美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美國人的遺憾。

林子軒寫了不少以美國爲背景的小說,如果他能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媒體也可以自我陶醉一番,因爲林子軒有美國的教育背景。

唯一讓他們鬱悶是,林子軒在美國學習的是經濟學,而不是文學專業。

這的確是很尷尬的事情,這說明林子軒的文學天賦是來自中國文化的薰陶。

有記者神通廣大,在哥倫比亞大學找到了林子軒當年的畢業論文,就是那篇認爲美國在十年內將會發生經濟危機的論文。

這篇論文寫於1920年,七年過去了,美國經濟還在快速的發展之中。

林子軒在論文中提到的導致經濟危機出現的因素的確出現了某種跡象,但就算是最悲觀的經濟學家也不會認同這個結論。

他們認爲美國經濟至少還能繁榮十年以上。

這表明林子軒不是一位經濟學的天才,他在哥大上學期間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的經濟學各科的分數都是剛好在及格線以上,並沒有太過突出的地方。

人無完人嘛,林子軒在文學方面極具天賦,在經濟學方面有所欠缺可以理解。

這篇論文被美國媒體作爲花邊新聞報道,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媒體更關注林子軒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

新聞媒體對林子軒的大篇幅報道引起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注意。

林子軒怎麼說也是哥大的畢業生,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樣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

於是,哥大下屬的通識教育學院邀請林子軒回到母校做一次演講。

並準備授予林子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項榮譽性質的證明,不代表林子軒接受過文學專業的教育,只是對於在某一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的一種讚譽。

不管怎麼說,以後林子軒也可以被稱爲林博士了,在中國還是很能唬人的。

學歷一直是林子軒的短板,在中國文壇博士滿地走的情況下,有這個榮譽學位就足夠了。

他在哥大進行了一場名爲《東方和西方》的演講。

這些年,林子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雖然還不算精深,卻也有所成就。

同時,他也瞭解西方文化,至少比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中國人都瞭解。

他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點和異同之處。

“這個星球很大,但也很小。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孤獨的存在着,卻仍然互相傷害。”

“我願意化作一座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樑,讓東方和西方彼此瞭解,只有瞭解才能化解誤會和隔閡,才能消除偏見和歧視,才能和平相處,共創未來。”他最後說道。

兩天後,他在住處接受了《時代週刊》的採訪。

此時的《時代週刊》已經成爲美國頗具影響力的新聞雜誌。

1927年,雜誌社推出了一項年度人物評選的活動,這項活動成爲了《時代週刊》的品牌,把《時代週刊》推向了美國新聞類雜誌第一的寶座。

這一次,林子軒穿着西裝,帶着眼鏡,有一種儒雅的氣質。

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更爲成熟和穩重,散發着獨特的魅力。

《時代週刊》的記者詢問了這三年來林子軒生活的變化,他生活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息息相關,他們聊到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最爲精彩的是在英國發生的故事。

美國媒體對《1984》持支持的態度,不怎麼在乎蘇聯的壓力,對在國際筆會上發生的轟動世界文壇的中西方對決有很大的興趣。

雖然英國媒體已經做了詳細的報道,但聽到當事人親自講述那是另一回事。

林子軒作爲世界文壇的焦點人物,有很多新聞可以寫。

不過,林子軒更想借助這次機會談論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交流問題,談論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問題,以及華人在美國的生存和就業的問題。

這一刻,他代表中國向這個世界發出聲音。

第七十章 一場來自南方的旋風第二百四十八章 試映會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們該度過一個怎樣的青春第十八章 《雷雨》第一百一十八章 鄉土小說的新方向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三十一章 電影圈的那些事兒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爭第十四章 通俗小說週刊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話劇的熱潮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歷史之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虛構的傳奇故事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神之作第一百九十六章 這纔是真愛粉!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紅色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些飛出籠子的鳥兒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龍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國式英雄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八十八章 百花齊放,良性競爭第三十八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屬於上海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第三百六十二章這一頁的歷史該如何書寫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二百三十一章 初爲人父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需要這裡成績最差的學生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國容不下的泰戈爾第二百九十二章 戲夢巴黎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龍第二百二十五章 合影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們只有一個立場第三百二十七章 挖帝國主義牆角第七十三章 劇院裡的新聞發佈會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屬於上海第一次演講第六十七章 如何逍遙法外第七十一章 陪審團制度第一百九十三章 緋聞第六十七章 如何逍遙法外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第三十八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第三百一十六章 做一隻有壞習慣的公雞第一百四十三章 這個時代離開家庭的女青年第三十六章 明星電影公司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們該度過一個怎樣的青春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十六章 詩壇新風向第六十一章 讓黑人兄弟們行動起來第二章 將剽竊進行到底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第四十五章 聯手炒作第一百九十九章 那些書寫時代的女作家們第二百三十二章 高朋滿座,客似雲來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遠不要低估一位小說家第三百六十八章 世界級的罵戰第五十六章 《亂世佳人》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視第二百八十一章 改變從不經意間開始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專業精神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間第一百五十九章 經濟絕交第三百零三章 家國情懷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視第二百七十一章 給世界一個警告第二百九十七章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第一百八十七章 我不會放棄的第一百八十二章 海寧觀潮第二十三章 爲藝術而獻身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爾與新文學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國式英雄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義第三百二十七章 挖帝國主義牆角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業面臨的困境第二百章 超越時代所遭遇的尷尬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學從來都是小衆的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藝青年的人生路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黃昏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載的文化第六十一章 讓黑人兄弟們行動起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關時間旅行的諸多問題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感覺派小說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龍不過江第六十二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這一刻的上海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麼是新文學?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學和玄學的大論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壯海軍威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視第三百一十一章 這就是莫斯科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國式英雄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罵就要罵的盡興第二百七十九章 鑽法律的空子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飛碟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學和玄學的大論戰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載的文化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