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

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後,黎元洪邀請中山先生來武昌視察。此前,廣東派代表請中山先生回故鄉一遊,中山先生也早有此意,正準備南下時,收到黎元洪的邀請。

中山先生一八九四年到過武漢一次,印象很不錯,武昌首義成功,引發先生無限遐想。當初武漢準備起義時,他的主導意見是準備得再充分一些,不要急於發動。就在他準備把自己的意見電告湖北的黨人時,卻在報紙上看到了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

一想到這件事,先生總要禁不住心潮激盪。他決定還是先朝拜首義聖地。

四月九日,孫中山一行人乘車到達漢口,遂換“裕江”輪過江達武昌。同行的有孫夫人盧慕貞,子孫科,女兒孫媛、孫婉,隨行人員有宋子文、胡漢民、汪精衛、景耀月、程超明等人。

碼頭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鐵血十八旗、五色旗掛滿街頭。長街兩旁擠滿了人,人們爭先恐後,一睹革命偉人的風采。

閱馬場都督府佈置一新,黎元洪帶領着大小官員,列隊迎候。孫中山在衆人的簇擁下步入都督府大廳。

稍事休息,黎元洪設宴招待中山先生一行。席間黎元洪致歡迎詞,熱烈歡迎孫中山一行來鄂視察,盛讚孫中山“功比堯舜”。

孫中山在答詞中則稱黎元洪爲“民國第一偉人”。

飯後,黎元洪親自送中山先生一行去黃土坡鹽署,那裡爲中山先生設置了行轅。

第二天清晨,黎元洪親自過來接孫中山諸人,趕到閱馬場時,蔡濟民,吳兆麟、蔣翊武、李翊東等首義元勳已會同三百多各界人士列隊恭候。

黎元洪介紹中山先生與首義元勳們見面,中山先生親切的和大家握手。

介紹到吳兆麟時,中山先生說:“吳兆麟,我知道的,首義的總指揮,了不起。”

聲音一落,大家一陣掌聲,吳兆麟很激動。

中山先生突然想起什麼,問:“熊一槍在嗎?”

熊秉坤上前與中山先生握手,於是,熊一槍的名字傳遍了各地。接着,中山先生健步走上了主席臺,發表了題爲《共和與自由真諦》的演講。

中山先生在講演中,盛讚武昌首義的偉大功績,熱情洋溢的指出:“吾國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會事業尚未着手,故社會事業,在今日非常緊要。……”先生的講演,獲得場內一次又一次的熱烈掌聲。

講演結束後,中山先生與首義功臣們合影,隨行的宋子文先生,用相機留下這歷史瞬間。

中午,黎元洪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孫中山爲表謝意,將一“文明棍”做爲禮物,贈送黎元洪。棍長約一百釐米,柄上雕着“老來怪”和“四腳獸”圖案,棍上刻有中山先生手書:“銘新老人逸仙刊貽”一行字。

雖然不是什麼貴重之物,但因爲是中山先生所贈,又有先生親筆,黎元洪還是特別珍愛的。

四月十一日,中山先生一行憑弔不久前的陽夏之役戰場,面對被炮彈變成廢墟的漢陽兵工廠,中山先生很心痛,說應當籌措資金儘快恢復生產。

此前,中山先生已經知道了,北洋軍在攻取漢口時,殘忍的發火燒房。看到漢口街道,被燒成一片廢墟的慘景,先生的內心還是被深深震撼了。他很難過,眼睛潮溼了,久久地沉默着。

中山先生憑弔完後,爲表示對首義中犧牲烈士的敬仰,吟詩一首:“武昌飈發,胡虜土崩。既攻既擊,拯我弟昆。雖拯我昆,大功則成。人生有死,死有重輕。死以爲國,身毀名榮……”

返回武昌途中,黎元洪陪同中山先生一行遊覽黃鶴樓。

中山先生登高遠望,看長江滔滔,龜山蛇山相望,頓覺心胸開闊。

先生問身旁的汪精衛:“情趣如何?”

汪精衛答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黎元洪插話:“昔人已乘黃鶴去,孫君今登黃鶴樓。”

逗得大家一陣大笑。

中山先生看到武漢被長江和漢水隔成三地,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想法。自言自語地言道:“要是有一天能在江底挖一條隧道,把三鎮連在一起,該有多好?”

黎元洪在一旁馬上附和:“好主意!好主意!”

遂叫人取來筆墨,清中山先生以“開挖隧道”爲題,寫一條幅以激勵後人。

中山先生略思索了一下,題筆寫下:“溝通大洋之頂水點。”

中山先生在武昌逗留期間,除與黎元洪進行幾次長談外,還應邀在同盟會湖北支部,武漢報界聯合會發表演講,在同盟會支部發表演講時,對於黎元洪關於將武昌做爲國都的建議給予了迴應。

他說:“欲求鞏固安全之策,非遷都南方不可……就南方而論,又有南京、武昌之爭,而兩地相交,乍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區別。然而樞軸總攬水陸交通,西連巴蜀、滇黔,北控秦晉伊洛,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此中關係非同小可,希望大家認真研究。”

中山先生的這番話,黎元洪和湖北的這些人聽着,是很受用的。

中山先生於十二日離鄂去滬,臨行前給報界聯合會寫信一封。

言道:“聯合會諸君大鑒:……文於武昌首義之地,心馳已久,故中道來鄂,既得承黎副總統之大教,且與我鄂中父老昆弟周旋於一堂。慰百戰之辛勤謀建設之端緒,誠知非數日間所能竣事,只願以最鍛之時間,慰向來之渴望,其不盡之情,留待他日重來,再作詳述。報界諸公,當不此匆匆見責也……臨楮神馳,肅此侯撰安!孫文謹啓。”

中山先生此次武漢之行,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黎元洪及官方的盛情接待固然讓他感動。而更使他心潮澎湃的是,鄂之底層民衆的熱情和擁戴。

一個爲民着想的,把老百姓記在心底的人,是會得到民衆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愛戴的。而來自人民羣衆的愛戴,也能更使領袖人物對民衆更深懷敬畏之心,所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一次,孫中山和黎元洪個人也結下了深厚情誼。兩個人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黎元洪第二次從大總統的位置上下來,衆叛親離,四面楚歌。中山先生爲安慰黎,特派汪精衛請黎元洪到廣州敘舊。

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偕夫人宋美齡北上,途經天津,在張園小往。黎元洪獲知後,即遇李根源前往拜會。

中山先生此時已重病在身,兩人再次見面,百感交集,豈料這次見面竟成永訣。

翌年,中山先生病逝於北京,黎元洪聞此噩耗,異常悲痛。持在自己天津的家中設靈堂祭奠,親自日夜守靈,使天津各界人土得知此事後大受感動。

這是兩個性格迴然不同的人,一剛一柔,一張楊一沉穩,一放蕩不羈一不露聲色……他們這對偉人的友情,被很多人所稱道。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剛柔並濟吧。

黎元洪提出的軍民分治的政策,因遭到南方革命黨人的幾個都督,李烈鈞、譚延闓、胡漢民、蔚文柏等人的反對,袁世凱無法推行。中山先生離開鄂後,黎元洪不忘先生“社會革命”的重託,決定在湖北,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身體力行推行“軍民分治”,在他看來這肯定是利國利民之策。

他的做法是,將總攬大權的軍政.府撤消,代之以平行設置的都督府和民政各司其職,互不干涉。

行政管理總需要富於管理經驗的人來擔任,民政長黎元洪選中了晚清老臣樊增詳做湖北的民政長。

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緒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署理兩江總督。袁世凱執政時,曾任參政院參政。

樊增祥在文學上的成就更引人注目,做爲同光派的重要詩人,詩作豔俗,有“樊美人”之稱。又擅駢文,死後遺詩三萬餘首,並著有上百萬言的駢文,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著有《樊山全集》。

樊增祥爲官,十分注意嚴法、宅心、平恕。由於他長期處於貧困的生活中,養成一種堅毅的性格,能自行其志。他經世三十多年,精於人情世故,加之經常出入張之洞府,受張點撥,對爲官從政之路十分精通,在執政時以果斷的作風、出衆的才能受到各方面好評。

黎元洪早就對樊增詳在知縣、佈政史、二江總督的政績有所耳聞,其爲官給黎元洪的印象極佳。武昌首義後,樊一直住在上海,黎元洪於是派人帶着自己的親筆信去滬請樊出山。

樊對革命和共和未必認同,加之政局不穩,他意圖觀望而不想出山。對黎元洪能想着他還是很感動的,但還是婉言謝絕。

黎元洪於是求助於袁世凱,請他以大總統的名義,對樊加以委任,但樊還是堅持不出。

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123章 孫袁會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5章 反擊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3章 告密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164章 芥蒂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0章 朋友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249章 就職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491章 求博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4章 自保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8章 下重藥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章 去買官第12章 平叛第429章 辭職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98章 張瘋子第268章 張勳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9章 君主立憲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41章 東南互保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