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怪八股

徐樹蘭家有藏書四萬餘卷,蔡元培如魚得水。從20歲到23歲的四年裡, 在此讀書,可謂收穫滿滿,學問也有大進。

他爲徐氏校刊了《紹興先正遺書》中的四部書,《重訂周易小義》、《羣書拾補初編》、《羣書拾補補遺》、《重論文齋筆錄》以及《鑄學齋叢書》等若干書著。這期間,他的讀書已“漸從泛覽百家進入學有歸旨”的境界。

如他自己所說:“治經便於故訓及大意。治史偏於儒林文苑諸傳。藝文志及其他關係文化風俗之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他受到常州學派今文經學家的影響很大。有段時間,他“讀莊方耕氏、劉申受氏、宋於庭氏諸家之書,乃致力於《公羊春秋》,而佐之以《太史公書》。油油然寢窺於其間”。

經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儒家經典學說並闡明其含義的學問。

今文經學一般是指經學中研究今文經籍的學派。今文經,是指西漢學者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傳授的儒家經典。

今文經學的常州學派,則是指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出現的,以莊存與、莊述祖、莊綬甲、劉逢祿和宋翔鳳爲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傳》的今文經學派。

特別是莊存與、劉逢祿和宋翔鳳,是常州學派一脈相傳的中堅人物。並且,他們的研究已經有了時代元素,所謂“常以微言大意比附現實。初啓後來經世致用的端緒”。

莊存與(1719—1788),字方耕,號養恬,江南武進(屬常州)人。幼誦六經,尤長於《書經》,乾隆十年(1745年)中乙丑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編修,遷內閣學士。入值南書房及上書房。乾隆二十一年,督直隸學政。官至禮部左侍郎。

性格耿直清廉,在浙江督考時,巡撫送他金子他並沒有接受,後來巡撫給了他一個二品官員(侍郎是二品)的頂戴,他接受了。

等到了路上,隨從對他說“那帽子頂上的可是真珊瑚,可值一千兩金子。”

莊存與大怒,說:“你爲什麼不早說”。

於是,奔馳千餘里將帽子歸還。

他當講官的一天,皇上親自駕臨文華殿,講習(主要是經史)完畢,同朝爲官的人正在等待皇上起身離開。

“公(莊存與)忽然奏告皇上說講的文章有錯誤”,說臣的意思是不能這麼講。於是,捧着書本近前講解。同朝爲官的人大驚,皇上爲此停留了一會並對他的講解點頭認同。

莊存與爲今文經學常州學派首創者。

劉逢祿(1776-1829),是清代經學家,字申受,號申甫,又號思誤居士,江蘇武進人。年十八,補博士弟子員。年三十二,舉順天鄉試。嘉慶十九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禮部主事。道光四年,補儀制司主事。於禮部十餘年未遷。卒於官。逢祿祖綸,官至大學士。

莊存與是他的外祖父,對他影響極大。

著有《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卷、《書序述聞》一卷、《左氏春秋考證》二卷、《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一卷、《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一○卷《後錄》六卷、《穀梁廢疾申何》二卷、《論語述何》二卷、《四書是訓》一五卷、《箴膏肓評》一卷、《發墨守評》、《詩聲衍》無卷數、《劉禮部集》一二卷,俱行於世。又有《易虞氏變動表》、《六爻發揮旁通表》、《卦象陰陽大義》、《虞氏易言補》各一卷、《庚申大禮記注長編》一二卷、《春闈雜錄》一卷、《東陵勘地圖說》一卷、《石渠禮論》一卷,等等。

宋翔鳳,字虞庭,一字於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生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卒於咸豐十年(1860年),享年82歲。其母是莊存與之侄莊述祖之妹,他常“隨母至常州,得聞莊氏今文經學”。莊述祖說他的兩個外甥“劉甥可師,宋甥可友”, 劉謂劉逢祿,宋謂宋翔鳳也。嘉慶五年(1800年)中舉人,選爲泰州學正,歷官湖南新寧(今資興)、耒陽等縣知縣。咸豐九年以名儒重宴鹿鳴,加銜爲知府。宋翔鳳爲學,把闡揚微言大義的經典從《春秋公羊傳》擴展到《論語》等多部經典,把義理闡發的重點從政治方面轉移到倫理道德方面。

宋翔鳳也深諳考據學,著作還有《論語鄭注》10卷、《大學古義說》2卷、《孟子趙注補正》6卷、《孟子劉熙注》1卷、《四書釋地辨證》2卷、《卦氣解》1卷、《尚書說》1卷、《尚書譜》1卷、《爾雅釋服》1卷、《小爾雅訓纂》6卷、《五經要義》1卷、《五經通義》1卷、《過庭錄》16卷以及《論語發微》、《經問》、《樸學齋札記》等。其中《過庭錄》一書,是其考據學的代表作,在晚清經學扎記諸書中成就較高。

清代今文經學派。因創始人莊存與﹑劉逢祿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據今文《公羊》經說,故亦稱"公羊學派"。

鴉片戰爭前後,龔自珍﹑魏源以《公羊》經義,發揮政見,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光緒年間,廖平分析經學,詳論漢今古文學的歧異,以爲古學系僞造,今學乃孔子自創新制。後來康有爲利用今文"託古改制",作爲戊戌變法的理論依據。

此時蔡元培對今文經學興趣濃厚。甚至發願要編輯《公羊春秋大義》。這對於他後來積極投身於社會變革潮流,有着必然的關聯。

在徐家伴讀和讀書的同時,蔡元培與山陰龍山書院。會稽稽山書院均有一定的聯繫。他在書院中偶爾寫寫八股文。按說八股文引經據典必須取自“四書五經”,但蔡元培這是候寫的八股文卻大相徑庭。“以古書中通假之字易常字,以古書中奇特之句易常調”。例如他喜歡王引之《經傳釋詞》上的古字和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上的古句與求文章的奇僻古奧。使得常人幾乎難以讀通。

如他自己所說:“我有一時做八股文,很喜歡用《經傳釋詞》的古字,《古書疑義舉例》的古句。好像同人開玩笑一樣。”

開始他可能是在開玩笑,沒想到山陰龍山書院和會稽稽山書院的兩位院長錢篪仙和王止軒,對此卻十分欣賞和推崇。有首創精神的蔡元培在此基礎上又不斷髮揚光大,竟創造出他的獨門絕技——被大家稱做的“怪八股”。

他後來就用這種怪異風格的文章,參加了後來的幾次科考,被大家當作趣談。

再者,他在此期間還結交了許多知交好友,如精熟清代先人掌故的王左,爲人豪爽而又善寫桐城派古文的朱茀卿,習武能文魏彧等人。

一般年齡相若的朋友薛炳,馬用錫等,也時常來此讀書和談天說地。青年書生聚在一起,壯志雄心,相約編撰大部頭書籍,諸如《二十四史索引》、《經籍纂詁補正》等等。但年輕的人們多半做事虎頭蛇尾,最後都不了了之。

無論如何,蔡元培這幾年讀書交友的生活,還是頗爲愜意的。

1988年,蔡元培第二次趕往杭州參加鄉試。直到晚年,他回想起這一次的經歷還心有餘悸。

“學而優則仕。”讀書、考取功名,是傳統社會裡世世代代的父母對下一代的殷切期望。讀書人一旦博得入仕的機會,更在身份名位上榮寵無比。在民間一般的百姓中間,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總是備受推崇。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明、清兩代定爲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

逢子、午、卯、酉年爲正科,遇慶典加科爲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試稱爲“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爲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爲經魁,第六名稱爲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一年,整個浙江省參加鄉試的學子多達10600人。

蔡元培在“自述”中寫道:“每次留場二日,飲食須自備,學生自攜帶白米及冷餚、湯料等。每號有一勤務兵,時稱號軍,所攜之米本可付號軍代煮,但號軍多不良。所以我等都自攜紫炊具,叫做五更飢的,用火酒炊飯。 “ 每號之末間即廁所,坐近末間,每聞惡臭。又登廁時也常常呼吸困難,則攜艾繩進場以避穢。 “集萬餘人於考場,偶有神經錯亂,於試卷上亂寫情詩或漫畫雜事,甚至於自殺。聞者每附會事因,認爲報應,並且說點名將畢時,有官役舉一黒旗,大呼“有恩報恩,有冤報冤”云云,皆無稽之談,但那時候常常聽人道及。”

這一次,還是沒有考中。六叔是和他一同參加的。在蔡元培看來,六叔在學問上是遠勝於他的,六叔考了這麼多年都沒中過,他年紀輕輕第二次考,不能榜上有名是再正常不過了。但蔡元培這一次和第一次還是不同的。第一次,他不過是試試水,這一次下的功夫是不一樣的,他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所以還是有些失落的。

第二年的春天,蔡元培與紹興城內錢莊出納王榮庭的次女結婚,婚後數月,便第三次赴杭州參加鄉試。這是因光緒皇帝親政而特別舉辦的一次恩科。

剛剛經歷了一次失敗,或許是他對這次科考根本就沒抱希望,反而是放開了,在考場上把自己擅長的“怪八股”發揮得淋漓盡致。

乃至於鄉試房官宦汝梅閱其試卷後認定,必是“老儒九困場屋者”所爲。主考官李文田看了蔡元培的“怪八股”,拍案叫絕。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號芍農、若農,廣東廣州府順德縣均安上村人。自小有“神童”之稱。十四歲時,由於在佛山經商的父親去世,家貧輟學。幸賴當時任教的南海何鐵橋老先生照顧,得以繼續就讀。

十八歲應縣考第一,二十六歲獲咸豐九年(1859年)已未科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放江蘇、浙江、四川鄉試主考,提督江西、順天學政。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右侍郎兼工部右侍郎。

工書善畫。慈禧太后作畫,“常命探花李文田、狀元徐郙和陸潤庠、進士陸寶忠爲之題志”。

在這次鄉試,蔡元培有幸得遇這位博學的伯樂李文田李大人做主考官,考中了第二十三名舉人。同科考取的還有張元濟、汪康年、汪大燮、徐仲可,以及他伴讀的徐維則等。

考官對蔡元培試卷的評語是:“不落恆蹊,語無泛設,引證宏博,詞意整飭。”

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3章 志得意滿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150章 復古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10章 會考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609章 考據癖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310章 戰與和第196章 陸榮廷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346章 驅張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62章 國恥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23章 孫袁會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94章 僵局第34章 自保第37章 涉外事件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39章 慶典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106章 小德張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0章 朋友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11章 點翰林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68章 張勳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