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形勢所迫,張定邊不得不答應了張必先的要求,讓羅復仁進了城。
進城之後的羅復仁當然首先就是去找了陳友直。陳友直聽說了朱元璋對羅復仁的禮遇,而且朱元璋還再三言明,只要陳理投降,絕不會害陳家人的性命,陳友直當然是心動了。
自從高冠山失守之後,陳普才、陳友當父子就把日子論天過了。他們不知道武昌城還能堅守幾天,自己還能活過幾天。
可是當陳友直帶着羅復仁來找到陳普才父子,並言明瞭朱元璋的寬大政策之後,陳普才、陳友當是着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雖然羅復仁拍着胸脯爲朱元璋擔保,只要陳理出降,絕不傷害陳家的人。但是陳普才、陳友當、陳友直還是有點兒不敢相信。特別是羅復仁說的,朱元璋不會殺害陳理之事,陳普才三父子更是不敢相信。
因爲陳普才已是垂垂暮年,陳友當、陳友直對朱元璋也是威脅不大。但是陳理不一樣呀!陳理還年幼,而且曾經是大漢的皇帝,朱元璋真的能容得下他?該不會是爲了誘陳理出降,故意耍的一個手段吧?
對於陳普才父子的這種擔心,羅復仁是好好爲他們分析了一番。
羅復仁告訴陳普才父子,朱元璋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絕不會滿足於僅僅當個吳王,成爲一方霸主。也就是說,朱元璋的終極目標肯定是君臨天下。
既然朱元璋有如此深遠的目標,他怎麼可能在陳理這件小事上給別人留下口實呢?一旦陳理出降,大漢的百官要麼投降朱元璋,要麼選擇歸隱。
自鄱陽湖大戰之後,可以說大漢精兵強將幾乎損失殆盡,眼下還活在世上且有些號召力的也就剩下張定邊、張必先、鄒普勝三人了。
鄒普勝雖是徐壽輝重臣,但對先皇陳友諒也還算忠心。可是自從先皇陳友諒駕崩之後,鄒普勝就已心灰意冷,根本無心輔佐新皇陳理。如果陳理出降,鄒普勝歸隱的可能性非常大。
張必先現已被朱元璋擒獲,雖然他誓死不願意投降朱元璋,但他還是支持陳理出降的,因爲這是保存先皇陳友諒這唯一一支血脈的最後機會。
既然張必先現在都支持陳理出降,他就沒有理由日後鼓動陳理再有什麼異心。因爲如果那樣做,不僅是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還不如現在就堅守武昌城,而且這事兒一旦被朱元璋察覺,陳理必死無疑。
至於張定邊嘛!也就剩下他這個頑固分子了。但是陳理執意出降的話,張定邊還能有什麼好說的。以張定邊的秉性,陳理一旦出降,他必將選擇離開。
只要這三人自此之後不與陳理綁在一起,陳理就算今後有點兒什麼想法,也是難以成事,根本不會對朱元璋構成任何威脅。
雖然羅復仁這話說得在理,但是從軍多年、還算有些見識的陳友直說道:“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陳理應該是安全的。怕就怕他日一統天下之後,朱元璋想起了宋太祖趙匡胤那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至理名言。而陳理則可很能就步了南唐後主李煜的後塵。”
雖然李煜死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死,由其弟趙光義繼位。但是相較之下,還稍顯仁慈的哥哥趙匡胤都容不得李煜,何況是有虎狼之心的弟弟趙光義呢?
不得不說,陳友直這個擔心是十分有道理的。陳理出降之後,雖然朱元璋答應給其封侯封爵,但當某一天來臨,朱元璋看着陳理不爽,而且也沒有任何顧慮的時候,除掉他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陳友直這話說完,不僅是陳普才、陳友當父子陷入了沉思,連一旁的羅復仁也覺得陳友直的分析有那麼幾分道理。
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羅復仁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陳理出降,有可能在N年之後遭到清算。但陳理要是不降,肯定活不過今年。還是先顧眼前吧!
另外,羅復仁告訴陳普才父子。如果陳理不降,不光是陳理必須死,他們整個陳家的人很可能都被朱元璋攻破武昌城後滅族。
但是如果陳理出降,即使將來陳理遇害,但陳家的其他人至少存活下來了。如果爲了一個家族的存亡,只是犧牲了陳理一個人,那肯定是值得的。
羅復仁這一番道理擺了出來,陳普才率先表了態,必須出降。雖然陳理是他的親孫子,他也不想把親孫子送進虎口,但是如果用這個親孫子的性命,能換回他更多子孫後代的性命,他認爲這是值得的。
陳普才一表態,陳友當、陳友直兄弟自然也是贊同的。
見陳家父子這樣子,好像陳理出降就是被判了死刑似的。羅復仁立即開導他們,剛纔咱們分析的只是最壞的情況。有可能咱們低估了朱元璋的肚量,只是杞人憂天而已……
陳家父子計議已定,便帶着羅復仁一起去找小皇帝陳理。
面對爺爺、伯伯的苦口婆心的勸說,陳理有些心動了。他雖然只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但是他不想看到千千萬萬的人當了他的陪葬。
陳理雖然心動了,但是並沒有糊塗。如果要出降,這麼重要的事,怎麼能不跟太尉張定邊商量?陳理立即召張定邊進宮。
張定邊入宮之時,看見陳普才、陳友當、陳友直、羅復仁均在場,知道這些人已經勸過陳理出降了。
張定邊正準備跪拜,陳理連忙阻止了。雖然現在張定邊是他的臣子,可他也是自己父親的結拜大哥,要不是他,自己也根本繼承不了皇位。
陳理告訴張定邊,爺爺和伯伯都勸他向朱元璋投降。眼下城外高冠山已失,丞相已然被俘,城內守軍也是人心惶惶。真要想跟朱元璋死戰到底,除了搭上城內衆多兵士的性命,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但是,關於出降這事兒,他還是想聽一聽張定邊的意見。
張定邊的眼睛有些溼潤,因爲他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結拜兄弟陳友諒。不僅是當日沒有保護其突圍而出,現在也無法保護陳理繼續在武昌當皇帝。
張必先已被俘虜,想要依託武昌城與高冠山與朱元璋打持久戰的計劃已經破產。正如衆人所說,選擇繼續堅守,也不過是苟延殘喘一些日子罷了。
陳理出降,確實可以讓許多人避免枉送性命,但是陳理自己,可能就是落入虎口,隨時可能丟了性命。這個道理,張定邊必須跟陳理講清楚。至於是降,還是不降,完全由他陳理自己作主。
聽了張定邊的話,小陳理低頭陷入了沉思。許久,他終於擡起頭對衆人說道:“如果能由我陳理一個人的性命,換回武昌城內衆多蒼生的性命,我認爲是值得的。我願意出降,至於具體事情,你們去安排吧!”
說完,陳理離座,在侍衛的陪同之下回了寢宮,而陳普才、張定邊等人均愣在了當場。
在這裡,我們必須爲陳理點個贊!不愧是一代梟雄陳友諒的兒子,小小年紀,還是有幾分霸氣的。
三日之後,陳理開城門投降。城內漢軍兵士放下武器,率先出城投降。朱元璋則在一衆官員及親衛的簇擁之下,進入武昌城受降。
陳理則與陳普才、陳友當、陳友直跪在武昌城門下恭迎朱元璋入城。
爲了應對突發情況,在朱元璋入城之前,常遇春率領五千精兵率先入城,並迅速控制住各個城門。而徐達則將兵力屯集在南門之外,隨時監視着出城投降漢軍的一舉一動。
朱元璋在城門處親自攙扶起跪在地上的陳理、陳普纔等人。看着這個還不滿十三歲的小皇帝,朱元璋溫和地對他說:“你不用害怕,我不會傷害你的。過幾天,你跟我回應天,武昌城內有什麼東西你想帶過去的,儘管帶走。”
當着衆人的面,朱元璋封陳理爲歸德侯,封陳普才爲承恩侯,封陳友當爲歸仁伯,封陳友直爲懷恩伯。
朱元璋還宣佈,明日在武昌城內祭祀陳友諒及他兩個在鄱陽湖大戰中身亡的親弟弟,所有大漢的降官降將,明日都參加祭祀活動。
不得不說,朱元璋在武昌城整的這一出還是相當成功的,大漢的降官降將幾乎都被他給感動了,從此死心踏地的跟着他幹了。
但是,有沒有心如磐石、不爲所動之人呢?
答案還是有的。
第一個就是張必先。朱元璋本以爲自己在武昌城祭祀了陳友諒及他的兩個弟弟,會令張必先感動。當他再次去跟張必先談話之際,張必先還是那句話:“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見張必先是鐵了心不跟自己幹,朱元璋並沒有爲難他,而是釋放了他。
張必先見朱元璋真的放了自己,頗感意外。他對朱元璋抱了抱拳,說道:“我張必先今生絕不與吳王爲敵!就此別過!”說完,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朱元璋還是替張必先留了個臺階,他衝着張必先的後背喊道:“他日張兄若改變了主意,隨時可以到應天來。我朱元璋的大門永遠爲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