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的親兵立即跑進帳篷報告,有明軍前來劫營了。
王保保走出帳篷一看,有不少營帳已經起火了。
雖然遭到明軍的偷襲,但王保保並未慌亂,立即命令各部將官迅速整頓人馬,向前來偷襲的明軍發起反衝鋒。
王保保的部隊不愧是元軍中的精銳,即使是在如此混亂的局面之下,也是迅速組織起兩萬騎兵,欲朝着明軍發起反衝鋒。
對於這個情況,徐達、常遇春早預料到了。見明軍有少部分騎兵已經組織起來了,咱們的“裝甲車”方陣打頭陣,緊隨其後的是一萬騎兵、兩萬步軍,立即朝元軍的騎兵衝了過去。
王保保好不容易組織起來的兩萬騎兵還沒開始衝鋒,就聽見一陣“轟隆轟隆”的聲音朝他們這個方向傳了過來。立即有探子回報,明軍的那個“大怪物”又殺過來了。
聽說明軍的“大怪物”又殺了過來,元軍的騎兵是未戰先怯了三分。王保保也覺得這次不能硬拼,還是迅速整頓人馬,向北邊撤退爲上。至於那太原城,就這麼滴吧!
王保保想逃,徐達、常遇春卻不答應。“裝甲車”方陣在前面開路,騎兵部隊則在後面砍瓜切菜,一頓操作猛如虎,打得元軍是丟盔棄甲。
更要命的是,常遇春帶着那兩千精騎,在豁鼻馬的指引下,對王保保是窮追不捨。按照常遇春的打算,這次非要幹翻了王保保,永絕後患。
當然,王保保也不是吃素的。在小說中,他手下高手如雲,還有功夫蓋世的妹夫張無忌,有幾個人敢動他?在現實中,他的親兵衛隊都是精挑細選的,個頂個兒的能以一當十。
常遇春的兩千精騎是一口氣追了一百多裡地,一直追到忻州。但王保保的親兵衛隊也是拼了老命,不斷地派出敢死隊員在後面阻擋常遇春的追兵。
也是王保保命不該絕,從當日夜間,一直追到第二日中午,常遇春都沒跟王保保打上照面。但凡王保保能給常遇春一絲機會,行動稍微遲緩一點兒,以常遇春、陳維林兩大絕世高手的實力,將王保保斬落馬下,根本就不算個事兒。
過了忻州,前面可就是元軍的地盤兒了。常遇春的兵力也不多了,萬一遇上大股元軍,反而要吃虧。況且現在連王保保的影子都沒看見,常遇春不得不放棄追擊,返回太原。
這次追擊戰,雙方的損失都有點兒慘重。
王保保出逃的時候,身邊可是有一千親衛、三千精騎,待得他過了忻州,徹底擺脫常遇春的時候,身邊只剩下十八個親兵了。
王保保帶着這十八騎是一路逃到大同,意圖在大同收攏潰散的殘軍,以圖東山再起。
而常遇春這邊,兩千精騎最後只剩下不足三百人。不過更令人痛心的是,天狼特戰隊共損失了十九個人,其中二分隊三班班長林清海、四分隊三班班長葉大拱相繼戰死。其餘特戰隊員,幾乎都是人人掛彩。
至此,如果不計算陳維林的話,咱們的一百一十七名特戰隊員,經過先前的洪都保衛戰、攔截張定邊的戰鬥,以及這次追擊王保保的戰鬥,共計損失了五十三人,現在只剩下六十四人了。其中,一分隊剩下十四人,二分隊剩下十七人,三分隊剩下十五人,四分隊剩下十八人。
咱們花費了四、五年的心血,培養的這些人,這才幾年的時間,就損失了近一半了,實在是令我太痛心了。
不過主帥徐達倒是挺高興的,此番太原之戰,共計殲滅王保保的元軍七萬餘人,加上之前王保保進攻居庸關損失的近萬人,待得王保保逃到大同之後,只收攏了殘兵兩萬餘人。
後來,由於常遇春的大軍北上忻州,王保保擔心明軍繼續北上攻打他,便連大同也不要了,帶着兩萬殘兵退守甘肅。甘肅還有王保保之前零星派出的近兩萬人,這樣合兵起來,也差不多有四、五萬兵力了,只是無論是武器裝備方面,還是兵員素質方面,比起之前的十萬精銳都是差得太遠了。
王保保退守甘肅之後,元順帝晉封他爲右丞相,並召他回元上都。
對於元順帝拋來的橄欖枝,王保保卻並未理會,他反而給元順帝去信,勸其放棄上都,直奔和林(今蒙古國哈拉和林,窩闊臺大汗曾於公元1235年建都於此)。
和林雖然是蒙古帝國早期的都城,但因爲太過於偏遠,元順帝並不喜歡這個地方。當時,王保保提出這個建議之後,元廷中有許多大臣都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但元順帝就是不同意。
因爲在元順帝心中,元上都可比和林要好得多。即使後來元上都被明軍攻破之後,元順帝也堅決否決了衆臣的意見,不去和林。
元順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還是有自己的堅持。直到他身亡,他都沒有去和林。
那麼,問題來了。王保保爲什麼要建議元順帝去和林呢?
因爲在王保保看來,明王朝絕對不允許他的疆域附近還有一個蒙古王朝存在。而元上都距元大都也就不足一千里的路程,元帝盤踞在元上都,明軍肯定會北上用兵。
而如果去了和林,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從元大都去和林,有幾千裡的路程,其中要經過環境極其惡劣的大漠,明軍要想大規模用兵,根本就不可行。路程如此之長、路況如此複雜,明軍的後勤保障根本就跟不上。
也就是說,如果元順帝到了和林,就可以安安心心地蟄伏,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圖東山再起。等個三、五年,甚至十來年之後,元軍再度強大了,完全可以再度南征,奪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
而如果在元上都,明軍根本不會給他再度東山再起的機會。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正是因爲元順帝不願意去和林,因此王保保也不願意離開甘肅。因爲王保保覺得,去元上都比待在甘肅危險多了,明軍的下一個重要目標,必然就是元上都。
不得不說,王保保不僅是元末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對當時局勢的分析,可比元順帝要高明得多。
如果元順帝真的聽從了他的勸告,北走和林,王保保必然也會跟去。真要是那樣的話,明軍與元軍的恩怨情仇估計還得延續好久。
明軍大敗王保保之後,徐達、常遇春、傅友德、湯和、馮國勝等人在太原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
會上,馮國勝強烈建議迅速向甘肅用兵,一是繼續剿滅王保保的殘兵,而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滅了關中四大軍閥。
馮國勝、郭興等人輕取關中,將四大軍閥逼到偏遠荒涼之地,徐達對他們率領的西征軍非常滿意。對於馮國勝的這個建議,徐達、常遇春都非常贊同。
衆人皆認爲,雖然元順帝還在元上都,似乎那裡纔是我們最應該攻打的地方。但是西北的四大軍閥和王保保殘部不收拾掉,很可能給日後的北伐帶來巨大隱患。正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考慮到北平兵力並不算十分充足,得做好西征的時候,北方的元軍南下偷襲北平的相關準備工作。徐達定下了兵分三路的計劃。
第一路大軍,由徐達親自指揮,西渡黃河,向平涼方向進軍。
第二路大軍,由馮國勝指揮,向天水方向發起攻擊。
待這兩路大軍分別佔領平涼和天水之後,繼續向西邊的蘭州、臨洮方向用兵,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徹底擊敗關中四大軍閥的部隊。
第三路大軍由常遇春爲主帥,傅友德爲副帥。常遇春率軍北上忻州,形成對王保保殘部的威懾之勢。而傅友德的大軍則佔領朔州,做出隨時西進甘肅的準備。
其實,按照徐達的計劃,常遇春、傅友德的大軍就只需要行進到這兩個地方,保持對北邊王保保的威懾就夠了。而南邊的徐達和馮國勝的大軍則可趁着這個機會,一鼓作氣將四大軍閥給收拾了。
之所以不讓常遇春、傅友德西進剿滅王保保殘部,一是考慮到甘肅地區地廣人稀,一時難以剿滅。另外,得讓常遇春待在忻州,隨時做好東援北平的準備。在徐達、常遇春等人看來,北邊的元軍必然不會甘心就此放棄北平的。
果然如徐達、常遇春所料,就在徐達、馮國勝的大軍大舉西進之後,元順帝認爲北平的明軍兵力空虛,立即命令也速、納哈出等人率軍南下,欲奪回他的大都。
元軍南下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應天、傳到了忻州的常遇春耳朵裡。
常遇春按照早先與徐達商定的計劃,讓傅友德堅守朔州,自己則率大軍立即東援北平。
而應天的朱元璋其實早就有了安排,早在去年年底,他就讓李文忠將精銳部隊調集到揚州。這會兒收到了北平告急的緊急軍情,他命令李文忠的部隊立即北上馳援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