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元日,今天的天氣是陰雨天,不知怎麼回事,幾乎所有的日本人心裡莫名的產生了一絲陰霾。
日交所在七點時準時開門了。
所有的經紀人井然有序但又飛快的進入日交所大樓。
他們希望今天能有一個非常好的開頭,也爲這一年取得一個非常好的開門紅。
然而,當他們看到交易池上方的大屏幕時,全都愣住了,那是什麼顏色?
紅,悽紅,全部的紅色。(好像外國的股市和中國不同,美股紅線代表跌,而綠線代表漲。)
所有的股票交易人都同時做了一個動作,使勁的揉眼睛,玩命的揉。
他們以爲是昨天晚上慶祝時酒喝的有些多了,讓他們現在都還有些眼花。
然而,無論他們怎麼揉,大盤上還是悽紅一片。
“八嘎!那是什麼?”
終於,一個股票經紀人無法承受這種死寂的壓力,怒吼了一聲。
然而,他的怒吼,並沒有讓股市轉暖,反而似乎故意和他作對一樣,大盤上的曲線近乎直線般陡直下降,紅色幾乎耀瞎了他們的眼睛。
許多消息靈通的人,一個個都拿起電話,開始向各種渠道詢問消息,到底發生了什麼?
日本島陸沉了嗎?
答案很快回來,日本島沒有陸沉,只是被他們的主子給賣了。
華爾街聚齊海量資金,發瘋一樣的拋售日本產業。
因此,引發了導致日本股市崩塌的跌落。
根本來不及阻擋,數億萬億美金計的洪流席捲了整個日股,任何企圖阻擋的力量在這股洪流面前都顯得那樣的微不足道。
拋!拋!拋!
跌!跌!跌!
山陵崩塌一般的下跌,讓日本人連哭號的時間都沒有。
僅僅在一九九零年年初的第一天,日股在閉市前,就蒸發掉了數萬億美金的市值。
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動搖國本的損失了。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絕對不是結束。
因爲股災從來沒有一天就結束的。
日本人有些無比惶恐的等待着,等待着他們宗主國的審判。
在此之前,日本人幾乎將美國變成日本的第四十一個縣。
八五年日元升值以後,日本的工業出口能力確實受到了相當的影響,但日本人也因此變得空前富裕了。
因爲他們手裡的日元可以換來更多的美元了。這種局勢的結果就是,美國的資產在日本人看來一下子便宜多了。過去那些在日本人看來根本買不起的東西,現在似乎唾手可得。
於是,手裡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大肆購買。普通消費者在夏威夷之類的地方買一些商品。美國人倒還高興,但令美國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對美國企業資產的大量收購。
這些揮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對價格根本不屑一顧。他們似乎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也就是所謂的“美國正在變成日本的第四十一個縣”。
整個美國盡在彀中 。
在這個看起來有些瘋狂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讓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棟美國大樓打算賣給日本人,美國人報價四億多,雙方談妥,就等日本人付錢交割了。日本人忽然拿來了新的合同書,上面寫的價格是六點一億。美國人莫名其妙。
日方人員解釋說,他們的老闆頭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裡看到。歷史上單個大樓出售的最高價是六億美元,他們想要打破這個紀錄。
到了一九八.九年,日本人購買美國資產達到了頂峰。
這一年的六月,索尼公司宣佈。他們以三十四億美元的價格成功購買了美國娛樂業巨頭、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此舉是索尼公司由製造業轉向娛樂業的戰略行動之一。
此前,三菱公司已經以十四億美元購買了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
這個代表着美國資本主義進入全盛時期的偉大建築現在屬於日本人了。
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
在夏威夷,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且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產方面。
從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零年,日本企業總共進行了二十一起五百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併購案,其中有十八起的併購對象是美國公司。
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國十分之一的不動產已成爲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本人在美國大量購買資產,尤其是購買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影片公司這樣的影響巨大的企業資產,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極大反響。
目睹本國衆多有影響的大公司、大產業轉而由日本人充當老闆,美國輿論驚呼,這簡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國,上一次是在珍珠港。美國人甚至自嘲說: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傳來消息,日本人買走了自由女神像。
那些把資產賣給日本人的美國商人被指責成唯利是圖的貪婪之輩。輿論認爲,這些人目光短淺,爲了賺錢不惜出賣美國的象徵。
他們只關心自己當下的收入,而絲毫不關心國家未來的長久發展和經濟安全。有人呼籲政府出面制止日本人的大肆購買,以確保美國的國家利益,還有人要求政府設法防止美國的房地產價格被不計成本的日本人不斷擡高。
總之,美國是一片哀嘆之聲。美國人感到自己正在開始被咄咄逼人的日本趕下世界頭號強國的位置。他們能面對和適應這種無可挽回的變化嗎?
在日本人這一邊,則是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很多日本人爲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瘋狂購買沾沾自喜。
多年來只能對美國唯唯諾諾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過美國,成爲世界頭號強國。這種新奇的體驗非常好,日本人一時風光無限。
八十年代末的日本已呈現與美國並駕齊驅之勢,甚至擺出一副“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勢頭。
美國人對此又很又惱,美國衆議員海倫.本特利說:“美國正在迅速地演變爲日本的殖民地。”她們抱怨說:日本已經買走了我們的海灘和高樓大廈,如今又在摧垮我們的精神支柱。美國人出現這種情緒,並非完全出於偏狹。八十年代日本的幾件大規模收買活動,把美國打得暈頭轉向。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三日,紐約的華爾街出現了這樣的鏡頭:在股票交易大廳裡,經紀人們像往常一樣,頭戴耳機,眼睛盯着屏幕顯示器。這一切乎常得不能再平常。
然而,下午三時,股票價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裡創下了暴跌一百九十個點的記錄,其情景讓人們想到了八七年十月的“黑色星期一”。
四點剛過。華爾街上一片沸騰,人們潮水般地涌向馬路,手待話筒的記者攔住一個個過路人羣作現場採訪。
採訪什麼呢?
原來日本索尼公司宣佈以歷史上最高的價格買下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一時間美國上下沸沸揚揚。
其實索尼公司購買哥倫比亞公司的談判早在八八年十一月就俏俏地開始了,並由索尼公司駐美國分公司副董事長邁凱爾.舒爾霍夫出任談判代表。
哥倫比亞公司是好萊塢著名的製片廠,其中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被可口可樂公司所擁有。
由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幾年生意欠佳,幾次改換經營者也未能奏效。自八七年推出《女神伊什塔爾》失敗後,可口可樂公司對電影業失去了興趣。
一九八.九年,好萊塢的各大電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倫比亞公司卻好像被幸運的女神所拋棄。市場佔有率下降至百分之十四。
日本索尼公司爲了實現多種經營,把開拓娛樂產業的市場作爲其戰略方針,具體做法是研製用於索尼公司生產的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的軟件,作爲試驗年花了二十億美元買下了美國CBS唱片公司。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索尼公司探討收買美國電影、電視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倫比亞公司的困難處境,很快使它變成了索尼公司的獵物。
舒爾霍夫受此重任後,迅速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總經理維克多.考夫曼見了面。舒爾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購買可口可樂公司持有的股份。
考夫曼說。如果你的不對哥倫比亞公司的全部股份報個價,可口可樂公司是不會同意的。
舒爾霍急於做成這筆生意,開始與哥倫比亞公司的金融顧問阿倫進行接觸。經過討價還價,舒爾霍夫繪哥倫比亞公司開了三十四億美元的高價,爲雙方成交鋪平了道路。
雖說索尼公司是個聞名迢跡的大公司,但如此鉅額的資金仍將會帶來難以克服的問題。更何況索尼公司只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試牛刀但對經營電影業卻是一竅不通。不過正好有日本五家大銀行——三並、東京、富士、三菱和興業銀行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十五億美元的貸款,使得哥倫比亞公司成爲它的囊中之物。
因此,到了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早晨,哥倫比亞公司舉行第二次董事會,正式決定把公司出賣。於是索尼公司於十月十三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招待會,宣佈買下哥倫比亞公司,由此掀起了全美的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