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敗南京

夏天還未結束,赤軍卻不得不提前行動,準備向長沙發起進攻。沒辦法,南直隸傳來了確切的消息:賜姓藩在南京城下大敗,朱成功引水師退回福建。

具體情形與歷史高度相似:

賜姓藩水師高大,在東南沿海有着壓倒性的優勢。朱成功率海師佯攻定海,迷惑清軍調兵浙江。之後又揚帆北上,進入長江,完全出乎清軍的意料。

滿清蘇淞提督馬逢知(馬進寶)已經秘密聯絡朱成功,消極抵抗,致朱成功輕鬆突破吳淞-崇明-狼山防線。

路過江陰,朱成功以江陰縣小而不攻,繼續上溯,先克瓜洲,再克鎮江。瓜洲位於大運河與長江北交匯口,鎮江位於大運河與長江南交匯口。賜姓藩一舉切斷大運河漕運,給清廷造成極大的震動。

詭異的是,朱成功並未乘勝急進,而是留在鎮江閱兵,招撫士紳,約束軍紀。此舉在政治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周圍府縣紛紛歸順,卻于軍事不利,使賜姓藩喪失了奇襲南京的機會。

等到朱成功決定西進時,將領們又在走陸路還是走水路上起了爭執。賜姓藩皆海船,無法在長江中逆行,必須拉縴上行,因而速度極慢。

此次奇襲南京,賜姓藩汲取了中左所被襲的教訓,帶家眷隨軍。因此,將領們多主張走水路。朱成功聽從將領意見,決意走水路西進。

清方由此有了寶貴的喘息之機,馬國柱總督江南江西河南,加緊從各地調兵增援南京。等到賜姓藩慢吞吞地來到南京城下時,南京城防依舊十分空虛。駐防南京的滿洲兵甚至試圖屠殺城內的漢人,以防他們作賜姓藩的內應,遭到馬國柱等漢族官員的強烈反對。

馬國柱向朱成功詐降,但要求寬限一個月,詭稱清廷有規定,守軍超過一個月後投降,罪不及家人。

朱成功竟然相信了馬國柱,十餘萬大軍駐紮南京城外,按兵不動。

張名振、張煌言極力勸諫朱成功攻城,未果,遂率領水師溯往上游,招撫和州、蕪湖等地。

清軍援軍大至,就連鰲拜也率領滿洲火器營逼近南京。朱成功始知受騙,督軍猛攻南京。

滿洲兵出戰,賜姓藩以鐵人軍應戰,大敗滿洲兵。但隨後,江南綠營以連枷棒破賜姓藩鐵人軍。清軍縱兵出擊,內外夾攻,遂大敗賜姓藩。

……

情報局從南直隸發回數十封密報,金陵之戰的始末逐漸清晰。

“可嘆,可嘆!”錢秉鐙讀過最新的情報,連連嘆息,說道:“朱成功此番入長江,江南振奮,名城巨邑紛紛響應,大有與韃虜劃疆而治之勢。沒想到,這一仗竟是虎頭蛇尾,賜姓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竟爲韃虜所敗。”

每臨大戰,錢秉鐙總是在行轅出謀劃策,成爲丹初最信任的謀士之一。

“賜姓之失,正可爲我軍之鑑。依諸公高見,朱成功爲何失敗?”丹初環顧帳內諸人,問道。

赤軍已形成了制度,每遇大事,召集高級將領、幕僚充分討論。丹初有意識這樣做,以便啓發大家,提高大家的謀略水平,他自己也常常從中獲益。

“主要是輕敵。”錢秉鐙先發言,說道:“此戰,賜姓藩太過順利,不管是在定海,還是在崇明、瓜洲、鎮江,藩軍無往不勝。特別是在鎮江期間,周圍府縣紛紛請降。想必朱成功有些飄飄然了,纔在鎮江耽擱多日,又在南京按兵不動,妄想不戰而克南京。”

“千不該,萬不該,賜姓藩不該帶家眷上戰場。”作戰局長何肇基說道:“古人有云,女眷入軍營不吉。賜姓從鎮江到南京,本可走陸路,晝夜兼程,一晝夜便可抵達南京,卻偏偏要走水路,士卒拉縴挽船,用了十日纔到達南京。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爲家眷在船上。”

“確實,”教導局長褚永培附和道:“賜姓軍敗後,士卒都跑到江邊保護家眷,無多餘後力增援前線,前線諸軍多被清軍圍殲,大將或死或俘。”

打敗仗不要緊,日後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若被敵軍圍殲,後果可就嚴重了,將士不是被殺就是被俘,日後連報仇的機會都沒有。

這一次,朱成功敗得極慘。陸師精銳多部署在前線,大多被清軍圍殲。賜姓藩最重要的大將-中提督甘輝,以及後提督萬禮、宣毅左鎮萬義、左武衛林勝、右虎衛陳魁等大將或陣亡,或被俘殺。

朱成功花費重金打造的陸師精銳-鐵人軍,也在此戰中全軍覆滅。賜姓藩陸師本就孱弱,歷經數年,耗銀數百萬兩,終於練成了十萬陸師,竟然一戰而潰,精銳皆被殲滅,簡直匪夷所思。

“賜姓藩沒有騎兵。或者說,騎兵太弱。”馬寶一向重視騎兵,說道:“賜姓沒有騎兵,陸師難以行遠,大都部署在南京城下,沒有部署到周圍府縣,攔阻道路。韃子調遣援軍,一路暢行無阻,可以直抵南京城下。”

第四鎮鎮統焦璉附和道:“鐵人軍之敗,也可歸咎於騎兵。這鐵人軍全身穿戴鐵甲,故能抵禦滿洲兵的弓箭、火器,臨陣使用火器,故能擊敗滿蒙八旗。但鐵人軍行動不便,必須得有騎兵在旁策應。江南綠營素來名聲不顯,欺負賜姓沒有騎兵,以綠營騎兵用連枷棒,竟能擊破鐵人軍,着實出人意料。”

顧炎武亟亟於恢復江南,說道:“賜姓一到江南,士民振奮,官吏易服而降。一破鎮江,而丹徒、高淳、溧水、建平來附;一入南京,而上元、江寧、溧陽、丹陽披靡。定西侯(張名振)、張司馬(張煌言)以弱旅溯上游,則西至池州,南至徽州,東至和陽,北至廬江,凡三十餘州縣無不易幟。滿清在江南勢同瓦解,足見人心向背。”

情報局長馮加禮說道:“定西侯、張侍郎兵馬孱弱,深入上游,與賜姓聯繫不密。聽說賜姓兵敗後回撤鎮江,並未通知定西侯。等到定西侯聽聞消息時,韃子已經大至。

“定西侯大戰不屈,力竭捐軀。張侍郎收拾殘兵,原想再與賜姓合兵再戰。但賜姓急於撤離,輕棄鎮江、瓜洲。我局偵侯已與張侍郎取得聯絡,邀請張侍郎上溯江西,入鄱陽湖,與我軍會師。”

“不過,”馮加禮說道:“覆巢之下無完卵,聽說張侍郎所部士卒在安慶時譁變,他只得鑿沉海船,帶殘兵在長江北岸登陸,準備與附近的英山、霍山義師聯絡,再作打算。”

英、霍山區的義師並不可靠,最大一支義師首領爲褚良甫,立場搖擺不定。

岑丹初與張煌言只有一面之緣,卻對他十分欣賞。張名振、張煌言敗後,魯監國系統的兵馬就算玩完了,東南沿海更成了賜姓藩的天下。

但朱成功剛剛在南京大敗,陸師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內,東南抗清的大局恐怕要消沉一段時間了。接下來,就要看江西、湖廣戰場了。

丹初遙望東北南京方向,說道:“在江湖上散播消息,就說本藩有令,若有敢謀害張侍郎者,雖遠必誅,若有扶持張侍郎入江西者,雖遠必賞。”

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297章 破城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第六十五章 還陛桂林第254章 海寇投誠362.第362章 逼死陳泰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七十七章 火炮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315章 清軍來援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三十四章 聽風亭論道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六十四章 永歷帝移陛水殿第二十四章 突擊第150章 釋放俘虜363.第363章 進取吉安356.第356章 義師響應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404章 吳三桂南下雲貴第119章 不容樂觀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252章 籠絡猛將第114章 源頭活水383.第382章 先湖廣後江西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243章 援剿大將軍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114章 源頭活水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105章 雷霆之怒第419章 入城式356.第356章 義師響應第398章 決戰在即第336章 經略粵東第四章 敵襲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第159章 殺人誅心356.第356章 義師響應358.第358章 報仇雪恨第307章 經略遇刺第123章 射禮第278章 堅貞不屈第392章 水戰告捷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七十章 返回永安第117章 問政鄉村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374.第374章 屯齊夜遁第182章 報捷第336章 經略粵東356.第356章 義師響應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七章 奪旗斬將第187章 氣定神閑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八十章 合陣第106章 內鬥失機374.第374章 屯齊夜遁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111章 推心置腹第115章 民心之辯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372.第372章 九迭十八層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第七十二章 聯姻第九章 管隊第198章 援軍到了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一十八章 拆臺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146章 天賜不取,必受其咎365.第36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126章 夜襲第312章 定計破敵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五章 殲敵第179章 滿虜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