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張獻忠的選擇

兩天後的成都府,大西國都城中,安西王李定國正在自己的王府裡休息讀書,享受正月裡難得的清靜,卻被匆匆而來的大內中官緊急傳召,說永昌皇帝有要事要急着見他。

李定國有些意外,因爲前天他纔到宮中見過了張獻忠,獻上了一份拜年禮物,實實在在的跪在地上行了兒子拜見老子的大禮,當時張獻忠擁着新納的幾個貴妃非常高興,興致勃勃的和一衆義子喝了一場酒,賞了不少貴重珍寶,當時什麼事都沒有,這纔沒過兩天,怎麼就有要事急着召見了?

心裡泛着嘀咕,李定國急忙跟着中官出門,王府就在皇宮邊上,連馬都不用騎,幾個人一溜小跑着就奔皇宮去了。

張獻忠的皇宮,是在明蜀王府的基礎上改建的,大的格局未變,也沒有能力去變,李定國熟門熟路,在中官的帶領下,一路暢通無阻的由承運門入宮,穿過寬闊的殿前廣場,從側面過承運殿、端禮殿,來到張獻忠平日裡處理政事批閱奏摺的昭明殿。

昭明殿寬大高聳,十餘根三人環抱的楠木巨柱撐起高挑的房樑,能容上千人擺設宴席而不促狹,一張大如牀鋪的龍案擺在當中,一張雕龍軟榻放在龍案之後,明黃色的絲綢鋪在上面,龍案上擺有文房四寶,白玉鎮紙之類的東西,那一隻碩大的黃金鑲襯玉璽,就放在龍案一角。

張獻忠斜靠在軟榻上,蠟黃的臉盤子陰霾密佈,眉毛緊緊的皺在一起,平日裡橫蠻的神色變作了一副心思重重的模樣,一封信箋被拆開,隨手放在龍案上,那張信紙拿在張獻忠手裡,一雙兇狠的眼睛盯着信紙,像要把那張薄薄的紙吃了一樣。

李定國心想那封信必定就是所謂的大事了,他虎目一掃,就見殿中除了自己以外,還站有許多人,分左右兩班立於軟榻兩側。

左側站的是平東王孫可望、撫南王劉文秀、定北王艾能奇,幾人跟自己一樣,都是最得張獻忠信任看重的義子,掌軍權,各監數十營兵馬,其中又以平東王孫可望最爲得寵,擔任監軍一職,節制大西所有軍隊。

右側站的則是大西國的文武大臣,有左丞相汪兆麟、右丞相嚴錫命、尚書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人,以及五軍都督府的幾個都督王尚禮、馮雙禮、張化龍等。

李定國心頭一顛,這麼多大員濟濟一堂,像上朝一樣齊整,到底有什麼大事發生了?他急忙緊走幾步,到得龍案前,向張獻忠跪下行見君大禮。

張獻忠隨便揮揮手,說了一句:“免了!你先起來,可望,定國來得晚,你給他說說怎麼回事。”

孫可望站出來躬身答應,李定國謝了恩,起身與孫可望等站到一側。四人之中,孫可望年紀最大,隱隱有四人之首的味道,平時自重身份,矜持穩重;劉文秀年齡次之,是四兄弟中的老二,爲人樸實厚道,不爭名利;老三就是李定國了,艾能奇最小,不過二十四歲,性格猛烈如火,有萬夫不當之勇,最重義氣,與李定國特別交厚。

見李定國姍姍來遲,艾能奇對他擠眉弄眼,悄聲問道:“三哥,你怎麼纔來啊?父皇氣壞了!”

李定國愕然,看了看軟榻上正在皺眉思索的張獻忠,輕聲道:“到底怎麼回事?”

艾能奇不及回答,孫可望就側頭過來,沉聲答道:“老三,北邊有大事。”

李定國剛從北邊的保寧府剿滅造反的地主武裝回來,聞聲一怔,繼而驚道:“怎麼了?又有人造反了麼?”

孫可望搖搖頭,肅容道:“幾個財主造反到算不得什麼,不至於讓父皇如此惱怒,是賀珍降了!”

李定國心裡“咯噔”一下,臉色大變,賀珍乃大明軍將,頗有韜略,後投降李自成,封漢中總兵,鎮漢中一帶。李自成被清英親王阿濟格從西安趕走後,他留守漢中,既不降清朝也不投靠大西,仗着漢中地理險峻一直硬挺着,兩邊不靠,張獻忠先後兩次攻他,都無功而返,引爲大患。此人現在居然降了。

“降了?”李定國重複道,語帶迷惑。

孫可望道:“可不是降了我們,而是降了韃子!”

李定國皺眉:“韃子殺了李自成,他還降了韃子,如此不忠不義,爲何拖了這麼久才降?父皇三翻四次招降與他,還許諾高官厚爵,他也不爲所動,還斬殺了使者,韃子給了他什麼好處?”

孫可望哼聲道:“給了什麼不知道,但他確實已經降了,還獻了漢中,韃子甲喇章京何洛會已經進了漢中府,穩住腳跟,向北京請兵去了,韃子入川就在眼前!”

李定國心裡一緊,渾身寒意從腳底板一直涌到了腦門上,他是見識過韃子戰兵的,跟明軍完全兩碼事。

想了一想,李定國骨子裡的豪勇又起,恨聲道:“那也無妨,韃子佔了北方,我等即爲漢人,立國於此,早晚要揮師北上,與韃子一較長短高下,我倒要看看,韃子是不是長了三頭六臂。”

艾能奇在一旁聽得興起,砸吧着嘴正要說些什麼,卻被孫可望開口搶去了話頭:“三弟說得不錯,父皇剛剛也是這麼個意思,不過韃子可恨,得了漢中,就癡心妄想要招降咱們,父皇氣的是這個。”

艾能奇待他說完,急忙插嘴道:“三哥,父皇手中的那封信,就是韃子的招降信,有幾個韃子的差官正候在大殿外面。”

李定國這纔想起,剛纔進來的時候,見到幾個身着清朝官服腦後一根鼠尾辮的人站在殿外,當時還覺得奇怪,原來是使者。

艾能奇身材高大,臉生橫肉,惡狠狠的道:“要我說,直接把那幾個使者砍了,把屍體剁成數段送回去,讓韃子們也知道,大西國不是李自成的大順,沒那麼好欺負,要開戰儘管來,殺他個血流成河!”

孫可望白他一眼,又向李定國道:“如果僅僅是賀珍降了,父皇倒不至於如此發愁,漢中雖險,但韃子大兵未至,搶在韃子之前拿下漢中,我們還能佔得先機,只要得了漢中,今後我們大西出斜谷或者子午谷都能窺視關中,韃子防不勝防。”

“可是,與韃子勸降信前後腳來的,還有劉進忠的一封加急軍報。”孫可望凝望着軟榻上的張獻忠,皺着眉頭道:“劉進忠說,南邊潼川州,發現了明軍蹤跡,有上萬兵馬聚於龍泉山,與劉進忠對峙於射洪,原本這點明軍不足爲慮,我兄弟四人隨便一人出兵都能平定,可偏偏此時北邊也有事,所以父皇才發愁啊。”

兩人說到這裡,就聽到軟榻上的張獻忠坐直了身子,將手中信紙隨手一扔,發問道:“事情各位愛卿都清楚了,有什麼想法,都說說吧。”

大殿中頓時沉靜下來,左右兩側的人要麼垂首沉思,要麼互相咬着耳朵,隔了一會,右邊人羣中走出一個文官裝束的白鬍子瘦削老者,躬身立於龍案前,正是左丞相汪兆麟。

汪兆麟本是明末一不得志的舉人,四十歲才中舉,殿試無望,在吏部排隊候了幾年到陝西當一個小小縣令,明末的陝西縣令是人乾的嗎?陝西就是造反的窩子,十縣十反,縣令要麼棄官而去,要麼被斬殺在衙門裡,但汪兆麟就是陝西人,除了上任,別無他法,否則十年寒窗就白讀了。剛提心吊膽的坐了知縣位置沒幾天,張獻忠就帶着人打上門來了,汪兆麟驚懼之下,心一橫腳一跺,投了張獻忠,因爲有幾分文采,又通民政,在文人稀缺的大西國中很得重用,立國之後,當上了丞相。

這人心理有些陰暗,本來滿腹經綸不爲明廷所用,被髮配到陝西投了賊窩,心中極不平衡,在扭曲的心態下,慢慢的開始嗜殺起來,張獻忠大悲寺屠殺士子的主意,就是他的手筆。

“陛下,宋時趙普謂太宗皇帝曰:中國既安,羣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臣以爲是,這話放之眼前,同樣適用。”汪兆麟不急不慢的說道:“我大西立國伊始,國乍未穩,明廷龍脈未絕,仍偏安東南,天下無二主之國,我大西與明廷,纔是死敵,明廷不滅,士人之心不服,故而老臣斗膽諫言,應以南方爲重。而韃子不過東北一土蠻耳,君不見自古以來,無論蒙元還是金國,在中原立朝者幾乎沒有,蓋因我大漢之威散於四海,蠻夷不過所圖人口金銀財物,掠奪之後自然會歸去,不足爲慮。”

“左丞相所言甚是。”右側又站出一人,附和着道:“韃子雖然可惡,但自有明一朝多年來看,每次入寇都會擄掠一番後歸去,不會久待,現在雖然佔了中原,但水土不服,疫病橫行,早晚會走的。”

這人比汪兆麟要年輕一些,卻是個胖子,面白無鬚,乃右丞相嚴錫命。

這兩人一出,剩下幾個尚書立刻跟着發言,都是隨身附和,贊同先南下安定潼川,而北邊的韃子防着就行了,沒必要去招惹他們。

李定國聽得心頭火起,他是明白這些文臣的小算盤的,漢中以北,赤地千里,多年戰亂造成的破壞幾乎讓關中一帶成了無人區,流民四處流竄,田地荒蕪城池破敗,生活困苦,四川雖然這幾年也遭了災,但比起陝西來要好上許多,汪兆麟們生怕張獻忠要北上,去到關中哪裡有蜀中這麼安逸。

張獻忠聽了,沒有表態,臉上神色淡然,不說好,也不說不好。

李定國按耐不住,正待站出去說話,卻見孫可望搶先一步走了出去。

“父皇,兒臣以爲幾位大人所言不妥。”

張獻忠摸着下巴,正思索間,聞聲擡頭,見是孫可望,立刻微笑起來,緩聲道:“哦?我兒有何看法?”

孫可望身板筆直的站着,虎威赫赫,氣勢逼人,一人立於殿中就把幾個文臣壓得矮了一頭,他昂首振聲道:“父皇,明軍與我大西軍交戰無算,幾無勝蹟,那些兵油子將痞子有幾兩能耐,我們一清二楚,就算潼川州有數萬明軍壓境,兒臣以爲都不足慮,只需一員大將領兵萬人即可敵之!”

“好!不錯,爲將者就得有這個氣度!”張獻忠拍案讚道:“你繼續說。”

“相反,韃子自關外而入,先佔北京,後屠南京,千里沃土都落入其手,數十萬女真人遷入關內,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父皇,這不是搶一把就走,而是要立國改元啊!”孫可望侃侃而談,越說越激動:“後金自努爾哈赤起事,歷經數十載至今,早已摸透關內虛實,皇太極任用漢人爲官,行事皆用漢家禮儀,如果不是要佔了漢家江山,他學這套幹什麼?而人云:女真過萬不可敵。足見韃子戰力之盛,連父皇的老對頭闖王李自成都被逼得死於非命,所以兒臣以爲,南邊明軍事小,北邊韃子事大,稍有不慎,大西有滅國之災!”

他的話頭一落,身後閃出了劉文秀,與孫可望並肩而立,躬身高聲道:“平東王所言,句句在理,兒臣附議!”

李定國和艾能奇趕忙跟上,立於兩人之側,同聲道:“兒臣也附議!”

一文一武兩幫人態度迥異,分別站在龍案前頭兩邊。

汪兆麟等人面帶尷尬,想再說點什麼,又礙於四大義子的面子不便再言,不然就必然要吵上一架,一衆文臣可不敢得罪大西的四個王爺。

至於大殿中剩下的幾個都督,則安分的站在一邊,作看熱鬧狀,閉口不說話,其實這種事他們已經看出來了,從張獻忠對待兩邊人不同的態度上,他心中早已有了計較。

果然,張獻忠見四個能幹的兒子一條心的站在一起,意見一致,黃臉膛上浮起一抹笑意,神色愉悅起來,撫掌笑道:“好,朕的兒子性子都隨朕,說得好啊,明軍不過土雞瓦狗耳,遣一上將足以平之,而漢中來的韃子纔是大患。”

說到漢中,張獻忠面色一變,恨恨道:“可恨那賀珍,朕誠心招攬於他,這兔崽子竟然毫不理睬,還投靠了韃子,闖王雖與朕有些不對付,但終歸義軍一家,朕尚且有心爲闖王報仇,賀珍這狗才竟然認賊做主,這臉皮還要不要了?”

他本是草莽出身,文縐縐的話說不大溜,言辭間俚語髒話連篇,衆人習以爲常,倒不怎麼在意,反倒覺得這樣才順耳些。

張獻忠把龍案一拍,將上面的清朝招降信幾把撕成粉碎,碎紙朝天一拋,漫天落下,他站在紛飛的紙屑中怒喝道:“朕意已決,衆卿家聽令!”

殿中人等急忙一起跪下,口呼萬歲。

“命安西王領本部十六營兵馬,即日赴潼川,斬將殺敵,經略重慶等州府,大小軍務自行做主,以禦敵復土爲要務,不得有誤!”

李定國以頭頓地,朗聲道:“兒臣領命!”

張獻忠高高在上,又道:“餘者衆卿家,留左右丞相守成都,其他人等整頓軍馬,待月後冬雪化去,道路易行之時,全軍北上,殺韃子!”

第七十七章 馬公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韃子來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夔州總兵第一百三十章 鳥統怎麼用?(上架爆更第二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王歡的野心第一百零五章 出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過牆梯第三百九十章 我們去交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竹筒萬人敵第三百九十四章 大刀割肉第三百九十二章 勸服第二百八十章 還禮第七十二章 春光第一百一十三章 曾英出兵第三百六十六章 太監的屁股第二百一十一章 我本英傑何懼宵小第二百九十七章 皇室來人第一百四十章 銀車第三百四十三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二百六十四章 我要去武岡第六十七章 窩頭第六十八章 籮筐幫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悲寺第三百三十八章 攻與防第四百一十二章 威嚇第二十三章 黃雀第三百九十一章 順我者昌第一百一十二章 火藥廠第三百一十章 一城一堡、一民一兵第四章 白桿兵李廷玉第三百八十一章 潼關與你共存亡第五十五章 大悟三關第四百一十八章 代差第三百九十三章 圍點打援第九十六章 計議第四百零三章 雪花般的告急第二百四十七章 戰漢中(六)第一百一十九章 山崩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頗似太子第三十六章 我們是臥底第四百三十一章 雌伏第二百三十一章 我們動手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一百九十二章 李廷玉回來了第一百零八章 不平等條約第四十六章 和尚換裝第二百零三章 鋤奸第二百八十二章 圍追堵截第九章 逃離揚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姜瓖撐不住了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七十四章 敗第一百四十二章 黑松林第一百一十二章 火藥廠第二百九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二百七十章 永曆皇帝第四百八十八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孟喬芳的援軍第一百九十五章 月牙斧與鳥統兵第三百九十章 我們去交城第四百章 兵發太原第二百九十九章 結皇親第三百九十六章 風雷擊第三百八十一章 潼關與你共存亡第四百六十五章 動與靜第四百九十八章 魯監國的死第一百五十五章 譚氏家族第一百六十九章 側翼第一百零一章 火藥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CD城內外的密謀第二百六十章 退兵第四百二十八章 熊掌與魚第四百二十三章 應對第二百六十三章 向朝廷請功第四百一十三章 困局第二百二十章 朕替李自成教訓他第二百九十五章 我不入四川你不進湖廣第一百二十五章 凱旋第二百九十六章 虎蹲炮第三十三章 內亂第四十二章 受降第二百六十章 退兵第三十九章 置於絕地第三百四十五章 架設轟天雷第四百五十六章 手勢第一百九十二章 李廷玉回來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李定國投明第三百六十五章 從山西來的太監第二百五十八章 劫糧劫糧第四百一十四章 力攻第八十四章 立威第一百零九章 硝化甘油第四百二十九章 火藥第四百六十九章 繼續衝第一百七十七章 巍巍釣魚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停戰、北遷第二十八章 殺官搶船第七十六章 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