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如今的內地企業來說,能夠在香港上市,絕對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香港股市的強大,已經足以讓任何一個夢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內地企業都想要搶佔的支點。
1992年,《大時代》在香港熱播,萬人空巷。而在人們追往憶昔股市上個世代的傳奇之際,新的大時代也在徐徐展開。
《大時代》播出的同時,總設計師在深圳河對岸畫了一個圈。
上世紀90年代,正在崛起中的中國企業,亟需資金支持。總設計師亦鼓勵中資企業向外拓展,吸引外資。
時任港交所主席的李業廣,迅速意識到這是香港市場不能錯過的時代機遇。1992年,李業廣......懇請內地國企赴港上市。
當年,青島啤酒成爲第一家直接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自此,香港市場開啓“H股”時代。
青島啤酒的上市儀式一反傳統。“從香港聯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開香檳酒慶祝,唯獨青島啤酒上市這一天,開的是青島啤酒!”“H股之父”、劉鴻儒在著書回顧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這樣寫道。
港交所還特意把168的股票代碼留給了青島啤酒,寓意一路發。
投資者的反應也異常狂熱。青島啤酒早晨發行,結果前一天夜裡領取申購表格的申購者就排起了幾百米的隊伍,最終超額認購達400多倍,凍結了幾千億的資金。
青島啤酒也確實不負“168”,這家百年老店就此擴張提速,完成從偏安一隅向國際品牌的跨越。
李業廣的這張“內地牌”,也給港交所打出了一個新天地。港股市值從1990年初的1萬億港元,到了90年代末的時候,已經突破了7萬億港幣。
天音集團雖然在內地名氣很大,已經達到了國人皆知的地步,但是在國際上,知名度依然小得可憐,和國際上那些知名的跨國企業根本沒法相提並論,不光是資金,技術方面,知名度和軟實力也同樣如此。
其實早在幾年前的時候,段雲也曾經想過要把自己的企業在香港上市,不過當時來說並不現實,雖然相比於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的自主權比較大,赴港上市不需要向上級部門領導彙報,然而在香港上市的資質審批,以及兩岸資金流動方面,存在的很多的限制和問題。
說起來天音集團自創辦以來,一直都保持一個非常快速的增長態勢,雖然這些年拓展的步伐邁的有些大,然而卻始終沒有出現鉅額虧損和資不抵債的情況,資產情況一直都是非常好的狀態。
但是對於香港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對內地企業一直都有一定固有認知,一方面因爲內地是社會主義國家,國營企業只能歸屬於國家,本質上是極其排斥私有化的,即便這些年內地也開辦了股票交易市場,然而內地政府一直都牢牢掌控着國內最優質的國有資產產業,那些在內地上市的企業只能算是中下游的企業,盈利能力差,政府實在“養”不起,只能拋向社會進行“散養”。
至於說內地的民營企業,則更不被香港的投資者看好,因爲在他們看來,內地的企業如果想賺錢,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而民營企業即便和當地政府關係再好,和國營企業相比,也只是個“私生子”,註定發展不起來。
正是因爲其中存在太多的門檻和困難,加上天音集團一直都在盈利,所以對於香港上市的事情段雲只是考慮過,卻沒有那麼強的迫切感。
但是現如今,段雲早已不滿足自己的產品只是在內地暢銷,而且從幾年前開始,他就已經開始在海外佈局,在美國和歐洲開辦研發中心,爲的就是能夠把天音集團變成一個知名的跨國企業。
不過想成爲跨國企業,段雲急需大量的外匯以從國外引進各種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尤其是最近這兩年,因爲海外研發中心的投入越來越大,加上進口的商品越來越多,所需的外匯就越來越多,而國內外匯交易依然限制很大,這也就使得段雲必須要想辦法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國外的融資,也正是因爲如此,當初段雲纔會尋求楊受成來入股自己的汽車公司。
而且相比於內地的股市,香港的股市還有其他諸多的優勢。
對於一些擁有品牌和國際業務的公司,香港上市能給予公司一個藉助上市過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宣傳和推廣公司業務的機會。
香港上市公司得到來自於國際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員廣泛和資深的研究覆蓋。通過與國際投行和國際投資者的密切交往,可以爲公司提供更國際化的視野。
另外在香港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極爲衆多,包括:配售、供股、可轉債、認股證、高息債、槓桿融資等等。其實在香港資本市場,除個別年份以外,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的規模都超過了首次公開發行的規模,這突顯了再融資的便利。
雖然說段雲一直都堅持自己的集團公司不上市,爲了就是不讓資本來左右自己公司的決策,尤其是芯片廠,可以說是目前天音集團的根基和命脈,但是他完全可以將自己旗下的其他分公司進行上市,比如外匯資金缺口比較大的汽車公司,以及雖然很賺錢,但是技術在國際上並不算先進的電子廠。
當初段雲的房地產公司和汽車廠爲了能夠在國內立足,也是通過出讓股份給政府和央企,爲自己的企業找了個穩固的靠山,而段雲如果想讓企業走跨國戰略,那麼同樣也需要藉助國際的資本力量,在海外找到強烈的合作伙伴。
而且即便是在香港上市,段雲也會牢牢的掌控半數以上的股份,公司的主導權必須在他手裡,通過分紅讓利,讓自己的企業獲得海外拓展所需的足夠外匯,同時也能夠藉助海外資本宣傳和推廣自己公司品牌產品的機會。
總而言之,在香港上市不是個十全十美的選擇,但絕對是利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