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法蘭西部落和大不列顛部落簽訂佈雷蒂尼盟約,雙方都認爲不妥協對雙方都不利。
盟約規定,大不列顛酋長不得要求法蘭西大酋長的位置,且不再要求諾曼底及盧瓦爾河以北的舊日領地;
同時法蘭西大酋長以譜圖瓦、基恩、加斯科尼及加來城給予大不列顛;
最關鍵的一點是允許大不列顛部落自立,不再是法蘭西部落的分封附庸。
最後一點至爲關鍵,至此大不列顛部落開始獨立,且擁有法蘭西部落三分之一的領地。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盟約,因爲法蘭西部落太不甘心了。
當法蘭西大酋長查理五世進攻大不列顛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地時,基本是橫推。
公元1377年,愛德華三世去世時,大不列顛在法蘭西所佔領地只剩加來城及波爾多迦南一帶地方。
愛德華三世去世後三十年雙方沒有械鬥,因爲雙方損失都比較慘。
而尤以法蘭西部落更慘,只因械鬥在法蘭西部落領地上進行。
法蘭西部落士兵閒來無事,到處打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部落民衆非常痛苦。
戰爭過後,公元1348年發生了鼠疫,四月鼠疫開始於佛羅倫薩,八月進入法蘭西和日耳曼部落,接着傳入大不列顛部落。
大不列顛部落自西南向北方傳播,公元1349年大不列顛部落全部淪陷。
至於鼠疫的原因,更多是歐洲地區不講衛生,在人口增加的情況下,又出現頻繁的戰爭,這幾個原因是導致所謂的鼠疫的主要原因。
雖然西方歷史認爲這是亞洲傳過來的,但是在亞洲卻沒有發生,顯然西方歷史也想找背鍋俠。
這種鼠疫,染病兩三天就死了,據說大不列顛部落死了有一半人。
一個修道院原來有26個人,疫情過後只剩3個人。
大不列顛部落酋長及頭人、大主教、主教、牧師纔不管死多少人,他們應該怎麼生活還怎麼生活。
以前是100個人供養這些人,現在成了50個人供養這些人。
結果可想而知,奴隸們受到更加慘烈的壓迫,結果就是反正活不了,那就造反吧。
公元1379年,大不列顛部落對奴隸又增加稅收,以準備次年同法蘭西部落再次發動戰爭。
公元1381年,大不列顛部落奴隸從肯特等地舉行起義,向倫敦進發,沿途隊伍越來越大。
不久,大不列顛部落東南部也發生起義,酋長、頭人、主教、牧師的房子等被燒。
奴隸隊伍到達倫敦,其中有覺悟高者開門迎接奴隸,期間不少酋長、主教被處死。
奴隸們擁戴理查二世爲他們的領袖,大不列顛酋長理查二世允諾廢除奴隸制度。
但查理二世失言了,並沒有廢除奴隸制度,只是稍微減輕了一些負擔。
英格里士廢除奴隸制度比法國還要晚,法國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才全面廢除奴隸制度,德國在1801年纔開始着手釋放奴隸。
愛德華三世死後三年,大不列顛和法蘭西之間無械鬥。
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繼位,然而部落內的不同部落酋長間互相爭鬥。
公元1399年,理查二世被迫退位,爭不過去,蘭開斯特族的亨利四世出任大酋長。
亨利四世因爲以武力上位,所以比較平和。
亨利五世的時候,又有與法蘭西部落械鬥的打算。
公元1414年,亨利五世要求繼任法蘭西部落大酋長的位置,也是瞅準時機,法蘭西部落內部各酋長也是互鬥不斷。
法蘭西大酋長查理五世,能夠從大不列顛手中收復領地,比較有作爲。
公元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查理六世繼位,但不久因病去世。
大酋長的位置空出來了,羣起爭奪。
法蘭西部落內有兩派,一派以奧爾良公爲首,一派以勃良第公爲首。
公元1407年,奧爾良公被勃良第公所殺,這個爭鬥就開始激烈了。
公元1415年,大不列顛部落軍隊與法蘭西部落軍隊械鬥開始,法蘭西部落軍隊敗。
法蘭西部落內兩派因形勢要握手言和,不料勃良第公在下跪親吻大酋長兒子手時被仇人當面刺殺。
勃良第公的兒子繼承其父位,認爲這是奧爾良公和大酋長互相勾結所爲。
所以倒向大不列顛部落,法蘭西大酋長不得已向大不列顛簽訂不平等盟約。
公元1420年,特魯瓦盟約簽訂,規定法蘭西大酋長查理六世死後,法蘭西部落要傳位給大不列顛酋長亨利五世。
不到二年,大不列顛酋長亨利五世和法蘭西部落大酋長查理六世都死了。
亨利五世的兒子亨利六世只有九個月大,按照盟約那是法蘭西酋長,但是僅僅是法蘭西北部之地的酋長。
但是這個亨利六世的叔叔比較厲害,幾年間就把法蘭西部落的北部之地征服了。
法蘭西部落的南部之地,歸查理六世的兒子查理七世。
這些部落也沒有姓名什麼的,翻開歐洲歷史一堆查理,一堆亨利,就像狗剩、狗帶之類的。
公元1429年,一位村姑貞德帶領一隊部落士兵馳援奧爾良,解查理七世之圍。
然後保護查理七世赴蘭斯大教堂加冕。
公元1430年,聖女貞德防守貢比涅時,落入到勃良第公手中,勃良第公把她出賣給大不列顛。
公元1431年,大不列顛人對貞德恨之入骨,在魯昂由教士審判以異端的罪名活活燒死。
這位貞德自死從容沉毅,手握武力者也無不動容。
至此,法蘭西部落的士兵更加的勇猛,連女子都如此,何況男人不應該都是這樣嗎?
法蘭西部落屢勝,而大不列顛部落屢敗。
公元1435年,勃良第公脫離與大不列顛的同盟,與法蘭西部落查理七世握手言和。
至此,大不列顛在歐洲大陸失勢,三年之後諾曼底又回到了法蘭西部落手中。
雖然大不列顛部落還保留加來城,但是大不列顛也沒有力量在歐洲大陸要求領土了。
百年械鬥也就結束了,雖然名字叫百年戰爭比較高大上,也就進行了幾次械鬥而已,期間還互相支持海盜打劫對方船隻。
如果這樣的械鬥也算百年戰爭,那福建的兩個村子幾百年的械鬥豈不是幾百年的戰爭。
所謂的百年械鬥結束後,大不列顛部落損失慘重,酋長之位的爭奪就有了藉口。
亨利六世所屬的是蘭開斯特氏族,以紅玫瑰爲氏族徽標;約克公氏族以白玫瑰爲徽標。
兩族都有強有力的酋長頭人所謂的貴族相助,然後就是爭鬥、陰謀、叛離、暗殺一系列手段。
雙方之間的戰端開始於1455年,至所謂的都驛朝亨利七世繼位止,先後達三十年。
幾次械鬥之後,約克族的愛德華四世於公元1461年繼任大不列顛酋長,召開部落大會皆承認其地位,且宣佈亨利六世及其先人爲篡位。
公元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其子愛德華五世繼位,其叔叔理查爲攝政。
但是沒過幾個月就產生了篡位的事情,稱理查三世。
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在倫敦塔被殺,這就比較殘忍了,誰有實力誰就可以做酋長,誰都想做。
理查三世最後在一次械鬥中被殺,酋長之位變成了亨利七世的手中。
亨利七世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爲妻子,此舉意在使部落大會能夠同意其就任酋長之位,這樣蘭開斯特族和約克族合二爲一。
在這場紅白玫瑰械鬥的過程中,大不列顛部落中的酋長頭人主教所謂的貴族死傷大半。
亨利七世逐漸能夠掌控部落大會,比蘭開斯特族和約克族任酋長時的自由度要高很多,這也意味着獨斷專行爲所欲爲。
百年械鬥後,法蘭西部落大酋長開始設立常備軍,地位開始崛起。
分封制下的貴族奴隸社會,酋長只擁有自己的少量衛隊。
如果發生戰爭或械鬥,各地酋長貴族有義務出兵來保護大酋長。
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酋長實力很一般,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具有統治的思想合法性。
但是有一點,各酋長的部落士兵在打完仗後一定要在打仗的地方姦淫擄掠一番。
百年械鬥可是大半個法蘭西部落都涉及,所以奴隸們稱部落士兵爲剝皮之人。
公元1439年,法蘭西部落召開部落大會,贊同大酋長設立常備軍,以避免這種風氣的蔓延。
當然了設立常備軍是目的,而避免這種風氣是藉口。
部落大會規定,凡是沒有大酋長同意不得招募軍隊,招募軍隊必須由大酋長委派官職。
部落大會同意大酋長可以徵收邊防軍費一項稅收,自此軍隊與稅收能夠保證大酋長的實力根基。
至查理七世之子路易十一(1461-1483)在位時,大酋長的權力基本上形同專制。
從十三世紀到十五世紀末,法蘭西部落是由自然分封到血緣分封的轉變過程。
自然分封是以實力來進行分封;血緣分封是大酋長剝奪自然分封酋長的領地給予其有血緣關係親戚分封,且對自然分封的酋長加以削權。
這就類似於封神榜,打天下時及坐天下時那是自然分封;
享受天下時那就要把自然分封的酋長拿掉,給予大酋長有血緣關係的人分封;
然後給予沒有功勞的新人職位,這樣對大酋長有血緣關係的人威脅最小。
法蘭西部落中最有實力的酋長,就數勃良第公腓力酋長(1419-1467)及其兒子查理(1461-1477)。
法蘭西部落大酋長路易十一繼位前百年,勃良第公絕後。
公元1363,法蘭西大酋長腓力二世把勃良第公的分地給了其幼子腓力。
到腓力時代,勃良第公的領地包括弗朗士-孔泰、盧森堡、弗蘭德斯、阿圖瓦、布拉班特及在荷蘭、比利時的領地。
勃良第公的兒子查理,在其父親沒有去世前就和路易十一對着幹。
勃良第公去世,查理繼承勃良第公稱號,幹了兩件事情,第一征服洛林,第二要自立爲大酋長。
這種野心,法蘭西大酋長和日耳曼大汗都不願意見到,因爲你打破了這個體系。
路易十一極力破壞,而日耳曼大汗不願意爲查理舉行加冕。
這個關係有點亂是吧,在那個年代日耳曼部落是羅馬教會承認的大汗,而其它部落只能是大酋長,大酋長之下是酋長,酋長之下是氏族頭人,頭人之下是騎士、騎士之下是奴隸。
雖然大汗是名號,但這也意味着名義上整個西歐地區是統歸日耳曼大汗所有。
不然也不會被稱爲是什麼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就是一個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或者部落羣體。
公元1476年,查理因受辱,又有封地內瑞士部落有通敵的舉動,以武力教訓,結果被教訓。
公元1477年,查理又攻擊南溪城,結果沒打下來死了。
其領地被其女兒繼承,不久其女兒嫁給了日耳曼部落大汗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
這樣一來勃良第這片領地就成爲了日耳曼部落的領地了,法蘭西部落大酋長路易十一大爲懊惱。
路易十一是一個加強專制的大酋長,設法吞併部落內其他酋長的領地。
雖然方法比較卑鄙,但是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這是時代造成的結果,不進則退,猶如後來的波蘭分封貴族勢力之大導致部落被瓜分。
由於戰爭頻繁導致分封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大不列顛和法蘭西率先加強大酋長的專制權力。
這種情況也有利於部落內的各封地間的互相聯繫,且少了分封酋長之間的爭鬥。
這樣逐漸形成統一的部落認識,繼而形成更廣範圍的民族認同,也爲1789年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分封奴隸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