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時間:1979年3月30日,星期五下午
會議地點:蓬州中學禮堂
主要內容:石腦大壩先進人物作報告
報告人員:張美珠、高二雄
特邀人員:蓬州縣革委會副主任張俊生、石腦大壩指揮部總指揮,縣革委會副主任李大奎、教育局張局長
參加人員:蓬州中學全體師生
整個會場由蓬州中學團委學生會公益部和宣傳部佈置。在團委張書記指導下,朱友康與何海雲做了具體部署和安排,張峰作爲學生會副主席,也跑前忙後,緊張佈置。
禮堂內打掃的乾乾淨淨,主席臺安排了四張辦公桌,七個靠椅,鋪上了學校會議室裡紅色檯布,安裝了喇叭、麥克風。主席臺一側安放了發言席,上方懸掛着紅紙黃字會標“石腦大壩先進事蹟報告會”十一個大字十分醒目。
下午兩點大會正式開始。大會由張建校長親自主持。整個會場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
會議按照議程依次進行。第一項奏國歌之後,第二項就是介紹參加會議的各位領導。他們依次是特邀人員和報告人員。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第三項是主管教育的縣革委會副主任張俊生致辭。
張俊生指出:“新人新氣象,蓬州中學在新任校長張建帶領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打開了蓬州教育的新局面。蓬州中學就是全縣教育的一面旗幟。
今天參加這次別開生面的報告會,深感榮幸!爲有這樣一位好校長好帶頭人點贊鼓掌!
今天之所以能夠把石腦大壩的先進人物請到這裡作報告,說明蓬州中學是虛心求教的一所中學,是虛心學習的一所中學,是見賢思齊的一所中學!
我爲有這樣一所中學而驕傲,我爲有這樣一所中學而自豪!
這充分說明,石腦大壩是幹出來的,而不是喊出來的;蓬州中學是學出來的,而不是靠弄虛作假騙出來的!……”
對於主管教育的縣革委會副主任給予蓬州中學這麼高的評價,對於張俊生主任給予張建校長這麼高的評價,張建是意想不到的。
他想知道這個報告會的策劃者究竟是誰,是誰給他搭建了這麼好的一個平臺,是誰給他疏通了這麼好的褒獎渠道。他要在日後好好地感謝他。
心裡這麼想着,張俊生主任的簡短講話就結束了。他只聽到了那些褒獎的內容,後來張主任講了一些什麼,他沒有聽清楚。
他知道只要上一個講話結束,作爲主持人就要安排下一個會議議程。
也許是張美珠有些緊張,也許是處於一種謙虛,當張校長宣佈下一個發言的是張美珠時,她竟然像是沒有發言的打算,她一直推薦由高二雄先發言。
由於她的旁邊就是團委張雪峰書記,只見張書記站立起來,給他騰出走道,希望她先走向發言席發言。結果搞得臺下一陣鬨笑。
張美珠覺得尷尬,張雪峰也覺得尷尬,幸虧這位高二雄年富力強,經驗豐富,趕緊接了下場戲,快步走向發言席,首先發言。
其實高二雄也覺得有些下不了臺,爲什麼呢?他覺得自己如果不去發言,就是不給女孩子張美珠的面子,事情就會出現冷場;如果自己爽快地答應了小姑娘張美珠的要求,似乎又顯得自己很不謙虛。
所以,高二雄儘管走向了發言席,其實也感覺有些尷尬。
高二雄的報告,主要代表石腦大壩民工發言。他是千千萬萬個民工中的一個優秀代表,他炸山、推土、掄錘、挖渠,幹一行愛一行,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兒,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他捨己救人,他爆破受傷,卻仍然堅持上工,和其他民工幹一樣的活兒……
一陣鼓掌之後,這次真的輪到了張美珠。她離開主席臺,首先站在主席臺前中央,面對臺下師生深深一個鞠躬,又反身面對主席臺坐着的各位領導深深一個鞠躬,顯得那樣自然,那樣大方,那樣得體,那樣彬彬有禮。
在臺下的觀衆立刻掌聲雷動,歡呼雀躍。
朱友康看到張美珠這麼大方自然,簡直不敢相信,半年前見到的那個還帶着工作帽和一副蘭花套袖的有些害羞的小姑娘,如今卻如此這般,簡直判若兩人。
他暗暗地與何海雲做了一個比較,他斷定,這位少女綜合素質一定高於何海雲,而且,尤其表現在個人修養方面。
他知道這裡不是思想開小車的時候,他即刻把目光轉向主席臺。
只見張美珠穿一件合身的青色呢絨外衣,兩隻辮子已經長及披肩,額頭外露,幾乎沒有劉海,大大的雙眼皮眼睛,比原來還高的鼻樑十分突出,微紅的嘴脣十分動人,一張白皙透紅的瓜子臉,格外引人注目。
鞠躬之後,她一邊邁着矯健的步子向發言席走去,一邊從衣兜裡往外掏發言稿件。等站立在發言席的時候,發言稿已經展開了。
她首先把石腦大壩的領導和民工們放在前面,她很謙虛,她說,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受到了領導的教育和培養,受到了數以千計的民工們戰天鬥地精神的感動和鼓舞。
這句話剛出口,下邊已經掌聲一片。她的發言不像是剛纔謙讓高二雄時,一些人猜想的那樣——膽怯和懦弱。她的發言語句流暢,聲音磁性,故事生動,並且發言的姿態尤其自然大方,很有領導講話的風範。根本看不出半點膽怯的樣子。
這種做派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開始對張美珠肅然起敬,一個個豎起了大拇指,認爲張美珠就是牛!
她的事蹟之所以感人,就因爲她在發言中通篇都是換位思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而做,而不是譁衆取寵,也不是逢場作戲,而是真真切切地爲他人着想,時時處處替他人賣力。
她其中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她說,自己之所以這樣做,首先是父母親的感化教育的結果。父親是抗美援朝下來的一個老兵,他說,能活着回來就已經不錯了,與人交往一定不要講吃虧沾光的事。
你活着就是幸福,你活着就是滿足。你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
從小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當她剛滿十六歲進了食品加工廠的時候,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廠子裡一個很早失去妻子,帶着一個傻兒子的家庭,拆洗被褥,縫補衣服。
當時廠子裡有七八十名女工,而且都比她年齡大,在廠子裡工作時間又長。可是,幾乎沒有一個女性給這位老漢做過家務,她是把老漢衣服被褥帶回家,拆洗縫補的第一人。
爲此引來不少的爭議,尤其是那些年長的婦女們,說她是吃閒飯撐得。還有說她想出風頭的,也有給她栽贓陷害的,說她和老漢的傻兒子談對象,搞得風生水起,滿城風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