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

朱友康在夜色下,送走了張美珠,心裡充滿了無限遐想。

帶着美好的遐想,饒了一段路程,從東邊馬路上返回了縣委大院。

他從陳老師門前路過時,發現他的辦公室亮着燈,他想進去和陳老師說說話,可是又覺得不妥。他怕自己進去打擾了老師的工作,就繼續往自己宿舍走去。

也許是陳老師聽到了外面的聲音,就開門出來,看到朱友康從外面回來了,就招呼朱友康進了他的辦公室。

他對朱友康說:“友康,你來得正好,剛纔城關派出所打電話過來,說一羣人把一位昏倒在大街上的的老漢送到醫院去了,救了一條性命。真是一件大好事。

你去採訪一下吧!我手頭材料太多,顧不上了。”

“現在嗎?陳老師。”朱友康問。

“對,你馬上就去。現在這些人都還在,抓緊去吧!”陳老師又補充道:“帶上筆和本子。”

“好的,老師,我這就去!”朱友康回到自己屋裡,屁股也沒有顧上挨一下凳子,帶上筆本就急匆匆走出縣委大院。

第三天下午,朱友康一走進教室,就發現一羣人擠到一起在看着什麼。

有人見朱友康來了,就把他圍起來,追問報紙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同學們圍在一起,是在看朱友康寫的這篇通訊報道。

“張老漢病倒在街上……(原來的題目是:弘揚正氣助人爲樂。這個題目是編輯修改後的)

9月15日下午六點多鐘,正在蓬州縣振興市場南頭出攤的個體戶白玉明,突然發現一位六十對歲的老人騎自行車摔倒在他對面的十幾米處。

他跑過去扶老人時發現,老人已經神志不清,手腳痙攣,病情十分危險。

白玉明剛要扶起患者,迎面跑來一位中年人跑過來首先抱起了患者。

‘快,送醫院去!’又一位年輕人邊說邊跑去找車。

車來了,幾位素不相識的羣衆,又輕輕地把患者擡到車上,送往醫院。

秋分已經,寒露將至,正是換季的時節。

他們不怕耽擱自己的生意,把患者送到醫院後,慷慨解囊,替患者付了住院費。然後,有的護理患者,有的和城關派出所聯繫,查找患者家屬。

派出所的同志,根據患者自行車上的鋼印號碼,在密密麻麻的登記本上,終於發現了一個叫張建勳的名字,是龍吉縣雙堡村人。

深夜十點多,蓬州縣公安局領導又通過雙幫縣公安局雙斧鄉聯繫,回答是查無此人。

蓬州縣公安局又派人連夜驅車奔赴雙堡村,經多方查問,發現了一個叫張建功的老漢,到蓬州縣城趕集未歸,全家人正在着急呢!

經仔細覈對,這個過去曾經用過建勳名字的張老漢正是患者。

當患者家屬連夜趕到蓬州縣人民醫院,看到幾位同志仍在病人身邊時,眼裡涌出了感激的淚水。

後來,經派出所同志幫助才知道,他們是白家屯的白玉明,西關街的汪東方,南丘村的劉小喜,後寺溝的冀二民,和東街村的王二炮。”

這篇文章的署名是朱友康,這篇新聞報道刊登9月17日的新州日報第四版,旁邊還加了編者的話。

文章篇幅不長,但是,在社會上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

後來,朱友康發現,不僅文學創作重要,新聞稿件也很重要,它在弘揚社會正能量,樹立文明新風等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重大影響。

從此,朱友康的新聞稿件又多了起來,並且一發而不可收。不僅新州日報,其它報刊也有發表。

時隔不到半個月,朱友康書寫的,反映家鄉南丘村農民朱喜茂,實行生產責任制以來,爲生產小組修理水泵,維修電機,安裝澆地機器設備等,大公無私行爲的報道——《南丘村裡的“老黃牛”》,10月12日再次登上新州日報。

南丘村社員都知道了朱友康寫作水平高,有了事就主動找上門來,要求朱友康及時宣傳報道。

有一天,朱友康正在上課,一個四十多歲的老鄉,專門騎自行車從南丘村老家來找他。向他反映了一件好人好事。

這是一件拾金不昧的事。

老鄉介紹說,他到50多裡外的雙堡村去收購酸棗,不慎在該村一家商店買東西時,把一個手提包丟在了櫃檯上。

等到了家把酸棗卸下來之後,哪也找不到他的黑色手提包了。

心裡想,糟了,手提包裡面的846塊錢,一塊太行牌手錶和一臺電子計算器,總計價值千餘元,肯定是打了水漂。

可是,他仔細回憶之後發現,不會丟在半路上,很可能是在雙堡村商店買東西時,丟在那裡櫃檯上了。

於是,他飯也沒有顧上吃一口,騎上自行車就返回找去。

到了那家商店的時候,那家店主正在向報社和電視臺寫招領啓事。

他到來之後,店主與他覈實了手提包裡的實物和現金後,確認失主就是他,當即完璧歸趙,失而復得。

當他的鄉親拿出200元,非要酬謝店主時,店主說啥也不要,他說:“這點小事算不了什麼,這是俺應該做的!”

他鄉親覺得店主不錯,就來找朱友康寫一篇文章,把店主表揚一番。朱友康愉快地答應下來。

於是,這件事以《是俺應該做的》題目,出現在10月25日新州日報第四版。朱友康寫作的題目是《蘇小舍拾金不昧風格高尚,失主贈送光榮匾深表謝意》,編輯做了修改。

他的老鄉二次找到朱友康,對朱友康十分佩服,非要朱友康吃飯。

朱友康除了投稿報紙刊物,他還把反映家鄉變化,崇尚文明新風,身邊的好人好事,都進行了及時報道。

蓬州縣廣播站楊記者對朱友康大加讚賞,僅一個月時間,編輯採用了朱友康的短小報告20多篇。

比如:9月12日,與師範學校學生會宣傳部長合寫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開闢第二課堂》;

9月15日,《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記教育局組織外語班集中收看外語教學實錄活動》;

9月19日,《爲了一位素不相識的患者》;

9月20日,《葦箔之鄉——記南丘村葦箔大戶朱大旗》;

9月24日,《“紅領巾”修補農田路,莊稼豎起大拇指》等等。

朱友康的名字不僅南丘村叫得響,在蓬州師範學校裡,在蓬州小社會裡也是有名掛號的人物。

令朱友康想不到的是,教他們外語的兩位女性老師,一位竟然是他的同學,另一位比他還要低一屆。

這兩位外語老師都是外語師範中專畢業的,外語相對比較專業一些。教育局決定委託他們負責外語教學和管理。

朱友康的外語,儘管學得不是很理想,但是,在這裡他的生活過得非常充實。

唯一的遺憾是,總也跳不出教育這個圈。

上一次教育局的招聘,他再次失之交臂,傷心透頂。

他在思考着一個主要的社會課題,自己的筆桿子這麼優秀,發表文章這麼多,爲什麼一直沒有進步的機會,而新州市體育中專畢業的同學們都混的那麼好?

馬俊卿進了組織部,劉新亮進了公安局,秦思進了宣傳部,劉桂進了體育局,就連高豔軍也都進了蓬州縣第一學府——蓬州中學的高豔軍。

而他現在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成了並且成了同學的學生。

第四百零一章 悔過第二百七十五章 初心第五十章 水源之爭第一百九十章 報到第三百六十六章 較勁第三百九十八章 崩潰第七十一章 訓導第三百六十章 肥缺第二章 第一場考驗第二百三十二章 驚魂第二百九十三章 爬坡第六十八章 醉夜第四章 撞上校花第三百五十三章 再醉第一百八十四章 喘息第九章 焦頭爛額第一百八十九章 追蹤第一百六十六章 升職第二百零二章 怪相第三百五十四章 疙瘩第七十章 張峰第八十五章 破案第三百四十九章 要素第二十九章 無奈又怎樣第一百二十七章 美珠第二百一十六章 誘入第一百八十章 葦箔第一百三十七章 執事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勢第二百四十二章 變局第一百零二章 責任第一百零七章 重提第一章 取名朱友康第二百六十九章 破例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勢第一百章 決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麥城第一百七十章 錯亂第二十二章 砸腳第一百三十四章 復活第二百三十三章 叫聲第二百三十四章 舊貌第六十三章 難度第二百七十一章 菜根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究第一百三十九章 兔緣第三百五十四章 疙瘩第二百三十二章 驚魂第二百三十二章 婉拒第三百一十八章 融合第二百九十七章 闊斧第一百七十五章 抉擇第四十二章 求情第三百三十章 歷險第三百六十七章 回報第一百六十章 疑點第一百四十四章 治水第三百六十六章 較勁第二百一十五章 野遊第三十九章 分別第三百九十三章 痛哭第八十四章 復原第四百章 絕境第七十四章 表現第三百七十七章 夜查第三百四十四章 引誘第四百零七章 悟道第三百五十八章 玉梅第一百二十七章 美珠第三百零六章 迷蹤第八十三章 再論第十五章 救美告捷第三百二十二章 重逢第一百九十六章 震害第一百三十二章 奔波第三百零九章 應聘第一百八十九章 追蹤第九章 焦頭爛額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哭第二十章 派工第一百六十三章 意會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哭第二十三章 老馮頭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攻第三百零九章 談判第一百八十六章 高燒第二百六十五章 走運第一百八十五章 節外第三百六十六章 較勁第九十七章 濃淡第五十章 水源之爭第二百一十章 畢業第三百二十五章 豔遇第一百七十章 錯亂第二百九十六章 下海第二百八十章 策力第一百二十八章 選擇第四百章 絕境第一百零四章 周折第二十五章 遭遇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