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

bookmark

當陳佑隨着秦王趕到豐都之時,涪陵之戰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

此時新任武泰節度使王昭遠尚未趕到涪陵,涪陵城守將乃是楊中廣愛將高奚勝。

打涪陵還是比較艱難的,李繼勳乃是兵分兩路,一路自山路攻涪陵江上游的武龍縣,以期從武龍周邊淺水處渡江;另一路則是利用輔兵奪橋,靠命填。

只能說,冷兵器時代只要不怕犧牲,人海戰術是一劑萬能藥。在死了近千輔兵後,周軍終於拿下了兩座橋。

奪橋之後,李繼勳立刻命令奉聖軍的精銳渡江。不過他們卻不是要攻城,而是控制早先確定好的淺灘,以方便周軍架設浮橋。

當然,這浮橋是架在涪陵江上。江水太寬,水流又比較湍急,不方便。

高奚勝也是反應迅速,在周軍過江之後,立刻收攏兵力固守涪陵城等待渝州援軍。

涪陵城內一開始只有三千人,由於城池不大,且得益於其周邊地勢,只有西、南兩面城牆需要守禦。

三千人再加上動員的城內百姓,守衛一個涪陵城雖不說綽綽有餘,但也足夠。

周軍連續兩天不要命地攻城,城內戰兵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故而這天李繼勳將奉聖軍集結起來,準備一舉攻破涪陵城。

剛剛踏上陸地,留守豐都的奉聖軍節度掌書記韓家俊就趕來彙報軍情。

知道李繼勳的打算之後,秦王下令諸軍前移修整,水軍派出小船趁着這個機會清理水道。

陳佑吩咐龐中和將船上沒處理的文書都整理整理帶下來,自己則跟在秦王身後來到豐都縣衙正堂。

待衆人落座,就有那軍士在堂中擺上長桌展開地圖。

“韓書記給我們介紹一下現在的情況吧。”

聽到趙元昌這麼說,陳佑將目光轉向韓家俊。

只見他起身拱手道:“謹遵秦王之命。”

說着,他走到地圖旁,接過參謀遞過來的木棒。

仔細看了看,然後指點着地圖道:“首先是涪州,昨天得到消息,蜀國武泰節度使王昭遠已至渝州。只是渝州蜀軍尚無動靜,怕是其準備死守巴縣不出了。”

巴縣是渝州州治所在,位於嘉陵江和江水交匯處,從下游前往的話,會遇到進攻涪陵城一樣的困境。

陳佑正想着,就聽韓家俊繼續道:“涪州的武龍、溫山、樂溫三縣都已經在我軍控制之下,只待涪陵城周圍水道清理乾淨,就可駕船直上巴縣。”

聽到這裡,陳佑有些不敢相信。

武龍、樂溫也就算了,畢竟遠離江水,但那溫山也被放棄,這王昭遠難道是真的就指望在巴縣擋住周軍?

“其次就是川北。最新收到的消息,漢中史肇慶已經攻下綿州巴西縣,正要前往白馬關。而那源州蘇恆則獨走龍州、茂州,兩者似乎已顯不和。至於蜀軍,大將楊中廣已經趕往梓州,應該可以在漢、梓一線攔住漢中軍。”

韓家俊三言兩語就將當前蜀中形勢說清楚了。

他坐下之後,趙元昌問道:“諸君可有想法?”

聽到這一句,陳佑立刻起身道:“大帥,我有幾點建議!”

“將明且說。”

“是。”

陳佑應了一聲,走到地圖旁,拿起木棍指着渝州北邊的合州道:“我以爲,一旦攻破巴縣縣城,我軍應當立刻沿嘉陵江北上,攻佔合州。”

聽他這麼說,衆人皆凝神望向地圖。

只見地圖上,合州正好位於涪水、嘉陵江、巴水三江交匯之處。而合州同渝州之間乃是數條綿延數百里的山樑,想到渝州,要麼從合州沿嘉陵江南下,要麼繞到瀘州沿江水而下。

而周軍一旦過了瀘州,無論是沿中江水(今沱江)北上至漢州轉陸路攻蜀都,還是經戎州轉入大江(今岷江)直奔蜀都,都是十分方便快捷。

因此,只要控制了合州,進攻蜀都的周軍就不需要擔心後路問題了!

這地圖雖然不似現代地圖那般簡單明瞭,但該有的信息也都很直觀地表現出來。

在場的無論是否領過兵,都能看出合州的重要性,當下紛紛點頭附和。

陳佑說完之後,就看向趙元昌,等着他的迴應。

只見秦王趙元昌盯着地圖略一沉吟,終於開口道:“將明所言有理,只是我等當主攻蜀都。故而不能調撥太多兵力攻合州。”

對這個說法,陳佑也能理解。

此番周軍在蜀都城下面對的敵人,除了蜀軍,很可能還有漢中叛軍。若是因帶去的兵力過少而被漢中軍打敗,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此番入蜀,趙元昌總共才帶來五萬兵馬,加上之前李繼勳屯在忠州的兩萬餘人也才七萬。這其中還要拋去輔兵、民兵,真正的戰兵更少。

攻下涪州、渝州也會有損耗,而且拿下二州之後還要留人駐守,這又得佔去一些人。估摸着最多能分出五六千人攻合州。

果然,只聽趙元昌沉吟道:“這樣,以荊門、廣節二軍攻合州。”

荊門軍有近五千人,廣節軍之前也有三千餘人,現在正在李繼勳的指揮下攻涪陵,一番損耗之後估摸也就剩兩千餘人。兩軍加一起,差不多有七千人。

只是有一個問題,荊門軍都指揮使潘美現在不過是寧遠將軍,而廣節軍都指揮使張和乃是高一階的定遠將軍。

以張和的秉性,怕是不會服從潘美的管轄。而潘美手底下人多,兩者都是一軍之主,他自然也不可能甘心受張和的指揮。

想到這裡,陳佑心中一動,秦王怕是要另安排人統領二軍了。

剛想到這裡,就聽趙元昌道:“此事較爲重要,兩軍又互不統屬,須得有人管轄纔是。”

說着,他看向陳佑:“不知將明可願擔起此事?”

乍一聽到,陳佑呼吸猛然一窒,緊接着心臟怦怦直跳。

深吸一口氣,壓抑住激動的心情,鄭重抱拳道:“臣,必不負殿下期望!”

這卻是以王府官的身份做出的保證了。

趙元昌看着他,緩緩點頭道:“此事就這麼決定了。再議下一件事情吧。”

第七十五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二)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六百二十八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五)第四百一十一章 賊人陰謀亂長安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一)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二)第五百十六章 褒貶盡皆爲雕琢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五)第四百九章 大局動盪私心意第二百八十五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三)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四百六章 陳將明訴苦求助第六百五十一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三)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九)第七百八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四)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慾惹戰端起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一)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二百九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五)第十九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七)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六)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三)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九十六章治民撫兵制度齊第五百四十四章 內外兼修望紫宸第五百七十一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六)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五百五十五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八)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間多有無奈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五百十六章 褒貶盡皆爲雕琢第二百三十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三)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六百十五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間多有無奈事第五百二十五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五)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二百八十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六百五十一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五)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八)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四)第一百一十九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三)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四百三十四章 千里澤國斷美夢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慾惹戰端起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九)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鬥角汴京城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五)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