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樞院爲立足

bookmark

簡賢講武殿內,陳佑端坐在椅子上,微微垂首,靜默不語。

御座上的趙元昌正皺着眉頭翻看一份奏章,這是陳佑剛剛遞上來的《請釐樞密院疏》。

這份奏章沒有通過政事堂,而是陳佑覲見之時當面遞交的。看名字就知道,是要釐清樞密院職權。

之前放風要設立殿前司,只是到現在也沒個準信,從趙元昌露出的口風來看,很可能要等北邊穩定之後,調馬青回京擔負起組建殿前司的任務。

所以陳佑現在全部心思都放在樞密院上,期望着能在樞密院打開局面。

之前已經知道,樞密院現在分兵、吏、戶、禮四房。

禮房管軍禮,但是涉及到軍禮的都直接由禮部負責了,樞密院的禮房主要負責安排相關部隊。在陳佑看來,沒必要爲這件事單獨設立一個部門,有事的時候直接讓一個守缺主事臨時負責就可以了。

戶房管糧秣器械。器械方面,鑄造有軍器監,儲存管理有兵部司庫郎中,樞密院戶房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居中聯繫。糧秣方面,尚書戶部和三司戶部爭得起勁,樞密院戶房能做的就是幹看着。

吏房管將領銓選。首先,能負責將領銓選的還有兵部,如果皇帝明確表示讓兵部負責,樞密院的這個吏房就只能旁觀。好在現在兵部的職權往樞密院轉移是不可逆轉的,一旦說道銓選軍將,大家第一反應都是樞密院。

但是,這個但是很煩,樞密院吏房能管到的,只有五品以下的侍衛親軍將校升降黜遷。五品以上官家要親自過問,鄉兵團練都是各地的刺史、知州管理,藩鎮將校大多是節度使選好之後報知中樞。

偶爾有中樞任命的藩鎮將校,都是幾個相公,甚至是官家自己下的命令,也不關樞密院兵房的事。

兵房事最雜,原則上來說,對外情報、招募兵員、選閱、調發兵馬等等事項都歸兵房管。

毫無疑問,兵房主事魏仁浦是樞密使楊邠用得順手的,而且楊邠還安排了守缺主事卞朗協助魏仁浦。兩人互有競爭,但卻協助楊邠將兵房牢牢抓在手中。

接下來就是吏房,雖然管的少,但中下層親軍將校也值得拉攏。吏房主事匡國信原本傾向於史肇慶,史肇慶叛逆之後他一下就坐蠟了,手底下的令史書令史都動了別的心思。

好在他及時倒向吳巒,纔沒被徹底架空,只是卞朗同時也要協助吏房事務,兩人鬥得厲害。兵房也是楊邠吳巒在樞密院鬥法的道場。

戶房是吳巒的基本盤,曲東海是吳巒舉薦的,目的就是藉助他父親的關係網讓戶房得一些好處。

空空落落的禮房就歸屬鄭志康,當然,禮房主事滕青是三不靠,反正平日無事,三位樞密吩咐的事情他都幹,沒投靠哪一個。

至於孟文翰,現在就是混日子的,倒是第一個對陳佑表達善意的主事。

陳佑之前同吳巒合作,吏房匡國信用得順手。吳巒自持身份不好干預主事之間的鬥爭,陳佑就沒那麼多顧慮了,聯合匡國信打消了楊邠利用卞朗干涉侍衛親軍將校任命的企圖。

只可惜陳佑後來不肯完全倒向吳巒,匡國信對待陳佑的態度也變得疏離起來。

陳佑目前能做的就是每天看看文書,批閱幾份無關緊要的文書,然後找主事令史書令史閒聊,同時沒處安插的梅鬆、龐中和也被他吩咐同一幹書令史閒聊拉關係。

這段時間的收穫就是同魏仁浦、滕青的關係進了一步,同時也發現幾個表現不錯的令史書令史。

然而樞密院職權集中,一時半會陳佑無處下手,苦思冥想之下,就有了這一份《請釐樞密院疏》。

這份奏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調整樞密院結構,該拆分的拆分,該取消的取消。

趁着楊邠倒臺的混亂時期,身爲樞密院名義上四把手的陳佑可以在劃分新部門的時候拉攏住一些人,好讓自己在樞密院不至於當一個閒人。

這個理由不能正大光明的說出來,他在奏章裡說的是:禮房無事,戶房不爭,留之無益,惟冗員耳。反觀兵吏二房,事務繁雜,然止兩人爲之,臣觀此二房入奏狀十、出文牒三,日日積壓,諸事不諧。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就是說現在的樞密院機構設置不合理,閒得閒死無事可幹,忙得忙死事幹不完。

所以要:釐正樞府事務,令有司各司其職。臣試言之,當有選閱房,主招募兵員、編練教習......

陳佑回憶着自己奏章裡的內容,考慮趙元昌等一下可能會問什麼問題,自己該如何回答,又該怎麼把這件事拖到楊邠罷相的那段時間。

正想着,趙元昌開口了:“將明,照你這麼說的話,豈不是還要樞密院增添人手?”

“官家,若是按臣所言,這禮房、戶房儘可取締,此二房官吏便可省下。而拆分兵房、吏房,一是爲了使樞密院事務條理分明,二是防止一房獨大,以主事之身掌樞密之事。如此,雖官吏增加,然各有職司,樞府亂象亦可平也。”

陳佑說完,趙元昌重又低頭看向奏章。

少頃,他擡頭道:“你欲設副都承旨,可有中意人選?”

樞密副都承旨,陳佑的奏章中定在五品。在他的設想中,三位樞密相當於高官,不直接管理各房,畢竟樞密和主事之間的級別差距太大。

而都承旨相當於部長,總領樞密院事;副都承旨相當於副部長,每個人分管幾房。

這樣一來,樞密同各房之間隔了一層,想要架空都承旨,就得聯合有實權的副都承旨。但是身爲一把手的都承旨直接拉攏主事,也能把不合心意的副都承旨架空。

陳佑不知道趙元昌能不能看出這一點來,但他聽到趙元昌的問題之後,想都不想就回答道:“回稟官家,副都承旨人選皆由聖裁,臣不當妄言。”

“無妨,畢竟是你的下屬,你且說說便是。”

這意思就是要這份奏章來施行了?

陳佑心中一喜,臉上卻露出一絲苦笑:“好叫官家知曉,這副都承旨定爲五品,臣實在是不認識品級相合的人。”

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一)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二百三十二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一百八章正月之中再生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變豈可猜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三)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七百八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四)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員可行否?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請纓爲難事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別樣心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二百六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六百五十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三十一章歸州之行當謹慎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三)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戰事急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六百四十四章 遇事誰可擔重任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狼後虎當如何(二)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三百八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九)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槍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一)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二)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蟲難盡滅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二十四章虛職酬功忠爲首第二百八十九章 書院之內真理存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三)第九十二章未來之事早打算第三百四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八)第三百三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一)第一百一章觀衙堂心有所感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四百七十五章 寧行仁城頭質問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二)第五百二十五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三)第三章此身何所存(一)第二百三十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三)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六)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