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

得知人因自己的謀劃而死,陳佑也說不出來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情。

或許有愧疚,也或許是心安理得。不論怎樣,都沒有懊悔。

事情發生之後,他一面調集府兵和團練封寺抓人,一面授意劉河散步僧寺聚衆殺傷官吏、意圖謀反的消息。

緊接着,他又以太子詹事的名義調在周山訓練的太子衛率參與抓捕寺僧的行動,算是小練兵。

做完這一切,他找到林師德。

簡單介紹了目前的情況,陳佑直視林師德,朗聲道:“寺廟之所以能聚衆,全因手握土地。僧寺廣納土地人口而不繳稅賦,乃是以泥胎塑像奪國家之利,某認爲從今往後僧寺當繳納稅賦,使君以爲如何?”

林師德心中隱隱有些不安,總覺得陳佑在給自己挖坑,一時間竟不知道該不該同意。

陳佑等了一陣沒回應,直接起身,從袖口掏出一份文書遞到林師德面前:“使君請看,這是某擬就的關於寺產收稅的文書,若無甚大問題,便請使君用印。”

想要以河南府的名義發放文書,必須要加蓋“河南府印”的官印。

這官印一般情況下由錄事參軍事保管,在府尹缺位的情況下,陳佑這個少尹可以單獨使用。但現在有了林師德這個權知府事,就只有林師德能動用官印。當然了,用了印之後還得陳佑這個少尹附署纔是合規合法的正式文書。

陳佑身上也有一枚官印,乃是太子詹事印,他就是通過這枚官印加上兵符才能調動蔣樹的。只不過太子詹事管不到河南府,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法令,必須要說服林師德。

其它的不好說,但眼下這份公文陳佑還是有把握的。

只是要徵收寺廟宮觀的田稅,壓力有,但相比眼下的動亂來說就不值一提了。除非林師德想認慫,不然的話同意的可能性很大。

林師德仔細推敲完這份文書,不置可否地問道:“此事,能順利解決?”

陳佑沒有絲毫猶豫:“只要使君能攔住那些說情之人。”

畢竟林師德才是這一府之主,如果他被人說動的話,陳佑的行動就會平添不少阻礙。

是以只要林師德能抗住,陳佑就能放心動手。至於說會不會有人在朝堂上彈劾他,不排除這個可能,但他不擔心。

一來是有岳父在,二來他之前讓人散播出去的傳言就是抓捕寺僧的大義,三來僧寺問題本就是趙元昌想讓他解決的,只要沒鬧得無法收場,就不可能讓中樞出現阻力。

林師德聽了,認真地看着陳佑。

陳佑也毫不退縮地同他對視。

好一會兒,林師德低頭、拿筆、蘸墨,在文書末尾陳佑的名字之前簽上了自己的姓名,然後擡頭朝門外喊道:“讓申司錄把官印拿來!”

二十九日,河南府發文,着令府衙稅曹清查境內寺廟宮觀田產,依等收繳秋稅。

當天下午,稅曹通告,凡佃寺田者,其田稅口賦皆由所佃之地主代爲繳納,也就是說佃戶不需要交稅賦,稅曹直接找寺廟就行了。

到了這個地步,僧寺的問題就算是初步解決了,剩下的都是水磨工夫。

原本陳佑是準備任這些和尚鬧起來的,至少能讓林師德疲於應付,然而出了商稅的事情,他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將此事鎮壓下去。

別誤會,他可不是爲了騰出精力來處理商稅,只是爲了順藤摸瓜。

這裡的順藤摸瓜取得是字面意思。

鐵人有句話說得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陳佑就是這麼做的,他通過推動僧寺事件,再次創造了類似當初錦官府的條件。

十月初二,一法曹府審訊涉嫌謀反的和尚時,查出某一大戶同和尚交往密切。本着謀反大罪寧錯勿縱的原則,團練使陳佑立刻調兵抓捕。

緊接着有陸續查出幾家涉嫌謀反之人,一干人等皆被下獄。

巧合的是,這幾家正好是在抗稅事件中跳的最歡的那幾家,有大戶也有普通商戶。

在洛陽能發展起來的人,自然不可能孑然一身,那些人被下獄之後,前來說情的人絡繹不絕。

便是林師德也受人請託,關照了一下典獄,同時把陳佑叫去隱晦地點了幾句。

對此,陳佑嚴把口風,只說尚在調查當中,究竟如何還得等最後的結果。

尤其是他十分有深意的傳出的那句話,更是讓不少人心寒:說不準查出來沒關聯,我陳某人親自去道歉,也說不準查出背後尚有他人,我即便不願,也不得不再牽扯一些人進去!

所謂殺雞儆猴,就是這樣了。

很快就有人想到了陳少尹在錦官府的所作所爲,心中不安之下乖乖撤了城外竹棚,老老實實在城內開店。

像江家、閻家這等豪族自然不怕陳佑,便是次一等的也不擔心陳佑真的敢拿他們開刀。

但是動不了他們,不代表陳佑就不敢動依附於他們的那些小家族以及商戶。

上層建築總歸要有下層基礎,有句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基礎動搖了,便是上層再堅定也沒用,一場抗稅風波,就這麼過去了,快到林師德都沒反應過來。

被抓的那些大戶,最後都無罪釋放。但是部分脾氣比較差的商戶就慘了,被當成替罪羊,死刑上報刑部。

自然,那幾家一直不聽話的僧寺也沒討了好,主持監寺之類的高層一個沒跑掉,而且寺廟浮財也被沒收絕大部分,田地更是隻留下夠寺內剩餘僧人耕種的部分。

經此一事,陳佑在部分和尚眼中倒成了那等亂法滅佛的魔王。

不過,抗稅結束了,但關於稅收的鬥爭還沒結束。

此時閻諍臣坐在家中客廳主位上,耷拉着眼瞼,低頭輕輕蕩着茶盞,好一會兒才緩緩出聲:“怎麼,這時候想到來找我了?”

底下衆人連忙賠笑:“閻公誤會了,當日事急來不及請示,我等依舊唯閻公馬首是瞻!”

閻諍臣哼了一聲,但也沒有駁斥。

那些人稍稍鬆了口氣,忙不迭拿出禮單:“最近得了些有趣的物件,特地送給閻公開開眼。”

聽了這話,閻諍臣這才放下茶盞,擡眼道:“說罷,爾等來所爲何事?”

第一百七十八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一)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四百四十五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談風月元宵至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五)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四百九十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四)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三)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九十六章治民撫兵制度齊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五)第三十二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一)第四百一十七章 關內之地亂將起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二十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八)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五百六十七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六)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一)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二百八十九章 書院之內真理存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一)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獨愴然第五百十八章 池靜亦有暗流涌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五百四十四章 內外兼修望紫宸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三百三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五)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三)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五章時移事易非前史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二百六十五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二)第六百七十二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二)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二)第七百十一章 順勢而爲埋荊棘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六)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二)第十九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七)第七百十章 爲求生計拋臉面第六百八章 不懼生死爲築城第九十三章渾不要臉會使節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三十七章 項上人頭吾必取(二)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