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

bookmark

十二月五日,陳佑才被嘉獎賜金銀布帛就收到一個不算太好的消息:李明卿任樞密副使。

離任之前李明卿單獨奏對,推薦了他認爲合適的接班人選,可惜沒被採納,接掌吏部的是開封府尹溫仁福,參政如故。

李明卿推薦的歸德節度使薛崇兼任開封府尹,安州刺史楚羨忠調任宋州刺史,右金吾衛大將軍高行周任安州刺史,節制歸德軍。

與溫仁福不同,新任開封府尹薛崇沒能參知政事,而是由中書舍人周敬思任黃門侍郎、參知政事。

中樞的調整告一段落,北面馮暉同遼軍對峙數日之後,雙方十分默契的退兵——這個默契是用數百上千士兵的命換來的。

燕國這一次並沒有滅國,雖然一開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後來又有周國落井下石,但他們硬是守住了居庸關一線。

居庸關東南就是幽州城,因此停戰之後,駐守幽、檀等州的遼軍西邊是佔了居庸關的燕軍,南邊是威逼涿州的周軍,權衡之下不得不放棄幽州退回塞外,幽州城重又回到燕國手中。

只不過北邊的古北口——因爲唐時這裡是北口守捉,所以現在稱爲古北口——仍然在遼國手中,燕國雖拿回幽州,但都城卻遷到了雲州。

所謂雲州,其實就是雲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那個雲中,後來又叫大同,白登山就在它北部。

總之,除去丟掉的幾處關隘外,燕國這一次損失看起來不是很大。只要不去想那幾處關隘不知道何時會變成一把直入腹心的利刃,就能繼續心安理得地苟全下去。

北邊戰事結束,兵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馮暉罷成德節度、河北都監,冊爲北平縣開國公。太原節度使、河陽都監焦繼勳調任成德節度使、河北都監。

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主持軍事巴寧泰接替焦繼勳節度太原,都虞候郭振任副都指揮使主持軍事。侍衛親軍內部又有好些人或調或遷,其中潘美從侍衛親軍步軍司副都虞候變成了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虞候。

隨着馮暉入京,議論對沈國用兵的消息終於擴散到尚書卿監一級。

說終於也不太準確,之前通過各方面傳出來的消息,大家都有了猜測,現在只不過是證實了這個猜測罷了。

嘉定二年似乎就這麼平平淡淡過完了。

然而並沒有。

十二月二十六日,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平章軍國事、建德縣公劉公諱明卒於汴梁私宅,帝爲之輟朝三日。

二十九日,下詔追冊劉明爲池國公,贈少保,諡忠敏。

陳佑收到消息之後唏噓不已,真要說起來,這是趙元昌即位之後,第二位在任上的去世的宰相。

感慨完了,就要回信給馮道安慰一番。沒辦法,劉明也比馮道小几歲,卻同孫啓祥一般走在他前頭,便是馮道再怎麼長樂,這時候也不免心有慼慼。

有人歡喜有人愁,時間走到了嘉定三年。

進入嘉定三年之後,一切彷彿進入了快車道。

書院在年後開始了第一次正式招生,河南府本地人,加上慕名而來士子,書院這一次總共招了,嗯,一百六十多人。

隨着新學員的進入,聽陳佑講課的學生比例一下子下降許多。比例下降不代表人數下降,不過這也意味着書院裡終於在明面上出現了不認同陳佑思想的團體。

對此,陳佑是樂見其成的。

有對比才有傷害,不是,有對比才有優劣。

自己教導出來的學生,只要秉持着實事求是和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的態度,爭論起來就不存在爭不過的情況。

嗯,只看到部分事實被誤導的情況除外。不過當對手用完整的事實來駁斥部分事實的時候,不也表明了他對用實踐來檢驗理論的認同嗎?

書院的情況總體向好,武學院卻不容樂觀。

雖然朝堂上還沒對動兵與否做出最後決定,但趙元昌已經派人來催促陳佑了,核心思想就是這一屆武學院幾十個人需要在接下來的攻沈戰爭中派上用場,這也從側面表明,戰爭一定會爆發。

對於官家的要求,陳佑也好,蘇鳳羽也好,便是蔣樹,都清楚與其說是要這些人派上用場,不如說是一次畢業考覈。

有出色表現的,只要沒有半途夭折,出將入相不在話下;普普通通中規中矩的,或許也能成爲鎮守邊疆或者參謀中樞的重臣;而那些表現不好的,這輩子再起來的機會幾乎沒有。

只是,就像武學院設立的目標是廣撒網重點捕撈,很可能出了數百個庸才纔能有一個天才,這第一期的成果並不合人意。

在陳佑等人的評估中,出色的學員沒有,普普通通的學員倒有那麼十來個,真上了戰場,不知道有幾個能活着完成任務。

對了,他們的評估沒算上民政部分,陳佑現在沒有條件去檢測他們從政的能力。也就是說,到了最後或許有幾人足以擔當領兵將領,但合格的知兵文臣很可能一個都沒有。

不管怎樣,即便是趕鴨子上架,這些人也得在二月中旬出發前往江陵,他們將直接獲得職事,或守一縣城、或帶兵進攻。

沈國如今四分五裂,內耗嚴重,正適合用來考覈武學院這些人。若是對付遼國或者宋國,估計趙元昌就不敢放他們出來了。

陳佑自己對軍事也不是很熟練,但他知道怎麼去突擊應付,於是這些人原本的“輕鬆”生活沒有了。民政、經典之類的先放下,每天八個時辰接受蘇鳳羽和蔣樹輪流的填鴨教育。

一月十六日望朝會上,正式下詔以洛陽爲國都,汴梁爲東京。

二十日,突如其來的,樞密副使馬青卸任殿前司都指揮使之職,殿前司都指揮使出缺。

二十三日,確定南征沈國,周帝趙元昌意欲親征。

就在同一天,一名風塵僕僕的行腳商人找到龐中和的住處,聲稱有急信要親自遞交給陳佑陳詹事,想要面見陳佑。

當天下午,這人被從後門帶進了洛陽陳府,陳佑在書房等着他。

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一)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四百八十六章 淺水亦有亂流涌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八)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四)第二百六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一百一十九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三)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一)第十二章舉義反正須拿捏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二)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五十三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二)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四百二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五)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四百八十六章 淺水亦有亂流涌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五百十六章 褒貶盡皆爲雕琢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狹豈有君王氣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舊願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談風月元宵至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一)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三百十八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五)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錢口難開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薛小乙力拒盜匪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七百十九章 開闢新路爲後學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三百二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三)第六百三十六章 一朝生變國事動(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二百三十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二十一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九)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二百八十五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三)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二百八十三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一)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五百八十八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當立殿前兩相制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八)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三百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二)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三百一十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四)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