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

bookmark

正說着,樑關山來了:“使君,少尹,政事堂符文來了。”

從錄事參軍事手中過一遍的符文,只可能是那種純粹的公事。

最近高啓表現不錯,陳佑也有意緩和關係,當下沒有避開他,只是朝彭澧看了一眼,然後對樑關山道:“政事堂突然來文,是有什麼大事麼?”

那邊彭澧注意到了陳佑的目光,小聲地說了一句:“那我就先告退了。”

陳佑微微點頭,在他出門的同時,伸手接過樑關山遞來的文書,餘光看到高啓似乎也準備起身離開,便笑道:“少尹若無事,不如留在這裡一同參詳。”

高啓一頓,隨即臉上露出笑容,剛剛擡起的屁股重新放到椅子上,笑呵呵道:“就聽使君的。”

陳佑笑了笑,示意樑關山坐下,轉手拆開文書。

政事堂令諸府軍州整頓官學,不日將有學政巡查,凡不合規者減少今年秋解名額。

一件事傳達了兩個消息,第一是明天春天開科舉,第二是新增了一個學政的職事,不知道是臨時的還是要成爲定例。

陳佑看完順手遞給高啓,然後詢問樑關山:“尚同你可聽說過學政這個職事?”

樑關山略一皺眉:“之前未曾聽過,京中還沒傳來消息。”

他說的是進奏院,按道理永興軍裁撤之後京兆府是沒有資格在京城設立進奏院的,不過之前有人奏請把進奏院人員改由中樞委任,中樞諸事盡皆通過進奏院分發諸府軍州。

總之就是,今天開朝會說了什麼什麼、哪個人上奏章結果被駁斥等等,哪怕同京兆府無關,進奏院也會整理刻印好分發給京兆府一份。

政事堂符文都到了,進奏院還沒有消息,那就只有一個可能:這個決定很突然,做出決定之後政事堂直接就簽發命令。而進奏院得等一天過完之後再行刻印分發,晚個一天半天很正常。

暫時不知道具體情況,空對空也討論不出什麼,三個人商議一陣,決定先讓功曹梳理府內學政,等京中消息到了再討論怎麼應對即將到來的學政。前一個“學政”是京兆府官學選舉等情況,後一個“學政”是這次新出現的職事。

高啓回到自己的書廳,剛坐下沒一會兒,彭澧就過來了。

見面落座之後,彭澧露出苦笑:“高公,我實在是沒想到會是這麼個結果。”

兩個人認識!聽彭澧這個稱呼,顯然不是普通的認識那麼簡單。

“誰能料到咱們的陳使君會來這麼一手。”

高啓也是無奈,不過他很快就把思緒轉移到後續措施上去:“不過無妨,跟着我就跟着我,或許,你可以向他透露我的一些消息,也能夠叫他看重。”

“好。”彭澧點頭,“高公,之前陳使君說的那個放糧是怎麼回事?”

“你去找其他人問。”高啓擺擺手,“別在我這裡呆太久。”

關於這份政事堂符文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京兆府,除了進奏院的邸報,還有陳佑的私人渠道。

事情的起源是廬州一位縣令上了一份奏章,這位縣令名叫李昉,官宦世家,景瑞年間進士及第。馮道爲相的時候同他多有接觸,趙元昌徵淮南的時候就把他帶在身邊,後來成了廬州慎縣令。

淮南是新納之土,各種問題交雜,李昉認爲首要的是教育,因此上了一份奏章奏請朝廷督學。他認爲當今亂世,不少官員都想着養兵平亂,但養兵只會越來越亂,不如休養生息,依靠教育來使民安穩。同時諫稱科舉應該成爲常態,而不是隨官家心意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不開云云。

文官們自然十分贊同,這相當於是要打擊武將。而夠資格參與小朝會的老將們雖然對休養生息有異議,但也不得贊同科舉應該常態化。

於是就有了政事堂的這份符文,而秋解的詔書應該會在八月中旬頒佈,具體名額則要等各地學政巡視結束後上報朝廷統一分配。

也就是說,即便你秋解試中名列第三甚至第二,都存在沒有參與春闈的資格,只有第一名是穩穩當當的。

現在各地學政的名單及負責範圍還沒確定,陳佑也不知道誰會負責京兆府,只知道學政的品階不會太高,大概在六品左右,選擇範圍比較大。

秋解開始之前,陳佑之前的奏章終於得到批覆,硃筆御批:準!

至於陳摶,原先的計劃取消,劉守忠和石守信一同護送陳摶回京。

另一個就是京兆府隔壁的鳳翔府有着落了,首先是鳳翔節度裁撤,緊接着鳳翔府被降爲岐州,算是恢復了以前的名字。而新任的岐州刺史,是幾次被貶的蘇逢吉,他又從縣令升上來了。

順帶一提,蘇逢吉升官之前有宦官專門找他談話,那宦官回京時帶了一輛拉着重物的馬車進了內庫。

負責京兆府的學政是一個陌生的文士,據說曾在沈國中樞當過拾遺補闕之類的職事。

對陳佑來說,這是個好騙的,因爲這人真的是一個文士,在長安城見到陳佑的第一句話就是:“數朝古都,風韻非凡啊!”

然後拉着陳佑安排的一個熟讀詩書的幕僚在城內轉悠、談論詩文,晚上再次見到陳佑時,首先就批判了陳佑縮小長安城的行爲。

陳佑能有什麼法子呢,來這麼一個人,不把他糊弄......伺候好了,就對不起京兆府那些一心向學的學子們吶!

十一月,各地發解名額出來了,京兆府有二十一人,僅次於河南府。

一場鄉飲酒禮之後,陳佑送這二十一人前往河南府。同時,他還爲比較看好的幾個人準備了引薦書信,可以讓他們在科舉開始之前獲得一些小小的優勢。

至於那些無緣本次春闈的士子,只要入了他的眼,又沒有短期內再次參加秋解試打算的人,陳佑都根據他們本人的意願,推薦給了關係網中主政一方的文武官員。

陳佑牢記馮道的叮囑,任何有潛力的士子他都會接觸留下人情,不說全部成才,只有其中有一個兩個能出將入相,那就是成功。更別說不少人即便未能走到最後,也會成爲中層官員,這也是一份助力。

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八)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五)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三十一章歸州之行當謹慎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六百五十九章 爾等當爲好工具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員可行否?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三百二十一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八)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二百三十七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變豈可猜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三百五十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七)第三十一章歸州之行當謹慎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三百二十一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八)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四)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狼後虎當如何(二)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一)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風至第五百四十九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二)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六百七十一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一)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狹豈有君王氣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二百八十三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淺水亦有亂流涌第七百八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三十七章 項上人頭吾必取(二)第六百三十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七)第二百六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二)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五百七十三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八)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九十章長平故計死士出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連不斷問對難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六百十七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五)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