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

bookmark

“準備好了,定不叫陳師失望。”

趙德昭努力做出堅定的神情,可惜陳佑依然能看出來他十分緊張,當下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不是我失望。大王如今都督揚州,負的是揚州萬民之望,莫要叫揚州黎民失望纔是。”

這話一出,趙德昭更加緊張了。

陳佑一看不對,連忙寬慰:“不過這次見的是本地大戶,大王無需多說,只要看着就好。此等刁民自有我來對付。”

大戶都是刁民,這樣的觀點有些偏頗。不過把他們當成可以利用刁民,總比當成可以信任的賢良要好。

作爲一個六七歲孩子的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三觀塑造,現在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以後很可能會影響政策的傾向性。

平靜下來的趙德昭跟着陳佑出門朝州衙行去。他們要在巳時接見十七家大戶,在此之前,陳佑會一邊處理公文,一邊把處理好的公文給趙德昭看。

就像有人曾說過的那樣,真古董看多了,遇到假貨一眼就能認出來。這政事也是一樣,陳佑現在並不準備講解自己做出不同批示的原因,但是趙德昭看多了陳佑的處理方法,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很可能下意識地就學着陳佑做出相似的抉擇。

陳衡目前陪着趙德昭讀書,在趙德昭旁觀政務的這段時間裡,陳衡的功課是識字練字。什麼時候他能跟趙德昭一般把常用字都認得差不多,他也會被拉過來看公文。

心口不一說得就是陳佑,嘴上對皇帝說不要求自家孩子繼承父業,實際上還是有這樣的想法的。只不過他的確是不強求,如果他的思想理念有人繼承,他這兩個兒子能不能出將入相都無所謂,只要一生平安喜樂就好。

人一忙起來,時間就過得飛快。

陳佑這裡要批閱的公文不僅僅是廬州一地,還有都督府轄下其餘各州軍事。另外廬州民政雖說有冉益謙這個知州負責,但他身爲保信節度使,各項公文都得抄送給他。

是以自陳佑進入書廳開始,外面就沒有停止過把公文送進來。也就是不少公文送進來之前就有幕僚貼上了處理意見,大大節省了他的時間,總算是出貨量大於進貨量。

當僕役來通知大戶們全到齊時,陳佑面前沒批完的公文就只剩下三份了,可巧這三份不是太重要,幕僚直接就寫好了處理方案,陳佑看了覺得沒問題直接畫個圈寫一個“可”就完事。

不過再算上趙德昭看的時間,一刻鐘就這麼過去了。

看完最後一份,早就覺得無聊透頂的趙德昭長舒了一口氣跳下座椅。

陳佑落後趙德昭半步,兩人一前一後走進正廳,廳內坐着的十七人連忙起身行禮。

這十七人分別來自五個縣,全都是身着長衫四五十歲的儒雅人士,一個個禮儀無可挑剔。

很可惜,陳佑這次只准備給其中十一家以好處。而且爲了保證這次分配能利益最大化,舒、慎等縣每縣選兩家實力相近的本縣大戶,合肥則是選兩家在整個廬州都有影響力的大戶,同時搭配一家本縣最有威望的大戶。

這只是開始,日後交給他們的任務,完成任務能獲得好處的同時也會對另一家有損害,目的就是讓他們內鬥,無法抱團。

這十分考驗陳佑對平衡之道的理解,一個不巧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被本地人聯合抵制。這種集體抵制不能把他怎麼着,但是在陳佑無法下死手的情況下可以噁心人,讓他難以成事。

主客落座後一番虛與委蛇不必多說,趙德昭按照陳佑之前的安排問了些常規性的問題,然後陳佑藉着對方的回答深入詢問,再加上之前收集到的情報,該選哪些人他心裡大概有數了。

聊了這麼久,陳佑的話語漸少,坐在他面前的大都是人精,陸續明白要到最後的時候了。心事重重之下,還能若無其事說話的就越來越少。

陳佑沒有等場面徹底冷下來,當即輕咳一聲。

聲音雖輕,聽在諸人耳中卻如重錘,正廳之中立刻安靜下來。

陳佑滿意地點點頭,開口道:“今日來的都是本地賢良君子,言談之間叫某獲益良多。”

“節使過謙了。”

“當不得節使誇讚。”

......

陳佑笑着擡手虛壓,示意諸人安靜:“諸位久在廬州,大王和我來之前曾面見官家,官家言治理廬州,還得依靠諸位賢良。”

聽到這話,趙德昭忍不住扭頭看向自己的老師,他可是很清楚他爹根本對陳佑沒說過類似的話。

陳佑似乎沒感受到自己學生的目光,平靜地阻止了衆人的自謙,繼續說着:“前些日子大王也說,諸事繁雜,似法曹稅曹之事,若無本地賢良相助,怕是難以成事。”

說着,他扭頭看向趙德昭。

兩人對上眼神,趙德昭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急忙開口:“啊!沒錯,是要本地賢良相助。”

一干人等聽到這裡知道已經說到最重要的地方了,一面說着吹捧的話,一面緊張地等待最後結果。

終於,陳佑說話了:“這次請諸位過來,也是想着從中挑選出幾位來幫忙。當然,這不是說對其他人不滿,只是廬州事情就這麼多,不可能叫所有人都來做是不是?而且各家都有各家所善之業,大王同某以不願勞民太甚,故而只會請諸位在自家營業範圍之內幫忙,這也是一個考量。”

“大王仁愛,節使仁愛!我等有幸在大王和節使治下,若能幫到二位,即便拋家舍業也願意!”

“是極!是極!”

見名額不多,衆人連忙開口表忠心。

若不是怕吃相太難看,估計會有人直接喊出“我家正希望能超出現在的營生”來。畢竟有官府支持,只要不亂來,肯定會收益頗豐。

趙德昭有些反應不過來,但陳佑卻洞若觀火,呵呵笑道:“諸賢良爲國爲民之心某都知曉,既不願勞民傷財,又不想傷了諸位報國之心,實在是左右爲難。”

陳佑嘆了口氣,接着道:“這樣吧,冉知州來得早,我再去同他商議商議。”

說到最後還是沒結果,這羣人分明是想罵娘,卻不得不擠出真誠的笑容說着諸如無妨、期待爲國效力之類的話。

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六百五十九章 爾等當爲好工具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風(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三)第五百七十三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八)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四)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一)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二百三十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三)第四百三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九)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七)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獨愴然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五)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六百二十五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二)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十)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九)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六百二十一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八)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五)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一百三章江邊垂釣生妙計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七十五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第十章大周來客夜登門第四百七十六章 如臨深淵尋正途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五百九十一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三)第五百七十一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六)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七)第四十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二)第二十一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九)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有些話,不吐不快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七百十九章 開闢新路爲後學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九)第九十六章治民撫兵制度齊第二百二十七章 朝堂微操總是遲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二)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