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

bookmark

八月底九月初,詔書和中樞符命接連不斷。

首先是科舉,明年春闈繼續,各地發解名額大體相近,根據今年春闈結果做了細微調整。春闈中試比例高的地方,今年發解名額相應增加幾名。

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次科舉增加了鎖廳試和別頭試。

其中別頭試是唐時舊制,本次科舉有所拓展。州府主官親戚子侄不參與發解試,而是參加由當地學政組織的統一考試,錄取率同發解試相同。

至於鎖廳試,則是應對那些已有官職勳爵的考生,這些人亦由當地學政組織考試。不過鎖廳試與別頭試不同的一點在於,鎖廳試沒有規定錄取率,可能參考人員全部通過,也可能一個通過的都沒有。

爲了保證這兩個考試的公平,巡視當地的大理評事和監察御史也會參與進去。

總之,科舉這件事,越來越嚴肅了。

再就是官制,詔定下散官、職事、使職差遣三類,其中前兩類與品官制度對應,最後一類因事而設,事畢即撤,不依品階。

散官按照唐時散官制度,分文武兩類,自從一品至從九品下,共二十九級。往後考課,升降的只能是散官。本次吏部、兵部會按照當前情況給天下官員重定散官,能找到之前敕命記錄的,按照敕命來,找不到的則綜合資歷和現在的職事來考量。

職事,也就是唐時的職事官。現在的職事官與唐時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漸成常例的“知某事”“同知某事”等,還有新出現的治安寺、稅務監、學政等等,都要一一確認定品。

使職差遣也一樣,使、都部署、都監、提舉、提點等前綴後綴,使用制度都要明文定下。

因此,敕令少府少監、史館學士元可望,起居舍人李昉等編纂《大週六典》,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王樸總攬其事。

根據王樸的命令,編纂組先不急着撰書,而是協同尚書吏部、尚書兵部、樞密選閱司審定當前職事、差遣,以便本次改制早日施行。

而後便是盧家事,盧璟調爲保信軍節度使,盧仲彥調爲太原節度副使、節制太原軍,盧孟達調任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

實質上說,差不多算是一門三節度。

若是趙德昭依然成年,這或許會成爲美談,盧家三節度也會被當成國家柱石。然而趙德昭未成年,主政的宰相們不得不提防着盧家父子三人。

因此,廬州周圍的幾個地方,全都安排了兩府相公們信任的人擔任主官。

冬十月戊寅朔,詔川峽、淮南諸州鄉兵,並放歸農。

中書遣使均括天下農田,符令各州依規重製結甲冊、戶產簿、丁口簿、魚鱗圖、類姓簿等。

甲申,中書符令川峽諸州府仿錦官府立宣農院,許民共推練土地之宜、明樹藝之法者一人,縣補爲農師,爲農師者蠲稅免役。州府須擇選通農時之學究主宣農院事,以宣講農務、警醒遊惰。

或許是因爲政局終於穩定的緣故,兩府相公們逐漸把目光從戰爭、政爭上移開,更多的去關心最廣大的黎民百姓。

農業問題,成爲建隆三年冬季討論最多的話題。

兩府相公們常常聚在一塊聽那些前朝曾經有過的關於農事方面的議論政令,因什麼情況而設立,又因什麼情況而廢除。

而現今各地舊制缺省頗多,又有前朝因地制宜導致諸州制度不一。

以史爲鑑,結合當下,兩府接連重訂製度,規範天下農事民田。

譬如逃戶隱田,限期內歸首者不予罪罰,免五年徵賦;逾期不歸者,但有查處,籍其隱田。

再有就是被收歸官有的官田,除去固定的一部分留做國有,其餘的官田並無主收官之田分給各地無地之家。

唐初制度是丁男、中男給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爲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爲世業,八爲口分。現如今則是田多之地照此規矩來,田少之地等額減少。

至於世業和口分,能傳給下一代的叫世業田,戶主身死則收歸國有分給其它無田之人的叫口分田。

這樣一來,能分的田越來越少,這個制度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廢棄,但在一開始還是很有用的。至少在保證沒有農田被拋荒的同時,也不會輕易的被一家一戶收攏過去。

在三十多年後,“京畿周環二十三州,幅員數千裡,地之墾者十才二三,稅之入者又十無五、六。復有匿里舍而稱逃亡,棄耕農而事遊惰,賦額歲減,國用不充”。

因着十多年太平,周國自不至於如此,但依然是嫌有田沒人種,而不是擔心有人沒田分。

至於以後無田可分怎麼辦,一時有一時之策,到那時候再說。

十一月,宮廷內發生了一件小事,官家令國子監博士入宮講課,二十餘年幼宦豎在一邊旁聽。

沒人會注意旁聽的宦豎,所有親歷這件事的,目光都放在官家進學這件事上。

陳佑等人現在已經很少去同明殿了,官家身邊之事都是聽的旁人轉述,轉述之人遺漏的細節,他們自然就不會發現。

可笑之處就在這裡,他們能知道國子監的博士講了什麼,能知道官家提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反應,偏偏不知道侍候在官家身邊的多了這麼多。

畢竟,誰會在意這些小宦官呢,尤其在同明殿裡有那麼多需要侍弄的機巧玩意的情況下,多些人很正常。

十一月乙丑。

兩府相公再次在政事堂聚集。

這一次陳佑到得稍微早了些,安排好英華殿事宜後便趕到政事堂,坐下等了一陣諸人才陸續趕到。

待房門關上,他突然發問:“長山公今天不來?”

“染了風寒。”說話的是王樸,“今天一大早遣人來通知我的。”

“原來如此。”陳佑點點頭,不再說話。

靜了靜,王樸開口:“老規矩,先議一議要拿到兩府議事上的事項。”

說着,他翻開手中的簿子,右手食指和中指夾着一支鉛筆——隨着鉛筆的普及,平日裡一些隨筆都用鉛筆來記了。當然若是正規記錄,哪怕是草稿,也得用毛筆。

“各地秋解結果陸續朝中樞報,春闈時間、主考官都得定下來。”

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六)第四百九章 大局動盪私心意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七十六章甘爲細作可信否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七)第一章一夜天地換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四百六章 陳將明訴苦求助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四)第五百十三章 悔不該旁生心思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二)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鬥角汴京城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一百七十八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一)第七十六章甘爲細作可信否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請纓爲難事第十八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六)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七百十章 爲求生計拋臉面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兩府生變宰相換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五)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745章 大人虎變曰文炳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難而上因時變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員可行否?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七)第二百五十一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一)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七百十章 爲求生計拋臉面第四百七十五章 寧行仁城頭質問第六百二十三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十)第三百四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八)第五百四十四章 內外兼修望紫宸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一百五十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四)第二百六十章 爲民服務不求誇第十章大周來客夜登門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三)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義謀反欲親征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槍第二十六章大棒甜棗交相加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二)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一百七十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二)第六百七十二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二)第一百五十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四)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二)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九)第六百九十八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四)第八十三章 枕頭之風威力大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