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東昇,早起的小鳥都懶得再叫,周山書院的書報店終於開了門。
四十多歲的店主打着哈欠把最新一期的《周山日報》擺到貨架上。
店裡除了報紙,還有書院的課本,教員們編的教輔資料或者習題,以及經典文集之類的。
忙活了一通,脊背微微出汗,店主舒了口氣準備去後屋衝杯熱茶捧着慢慢喝。
剛轉身邁步,門口就傳來一個清朗的聲音:“來一份日報!”
“兩錢!”
店主一面說着,一面重新轉過身子。
“啊!張官人,今日相公又要講課?”
看清來人,店主登時熱情許多,嘴裡打着招呼,不等接過錢便忙不迭取下一份報紙遞到張賢手上。
“嗯,相公下午到,我提前來準備。”
張賢臉上保持着讓人舒適的笑容,拈着兩枚銅錢放到桌面上,同時接過店主拿給他的報紙。
店主呵呵笑着,突然拍了一下腦袋,狀若恍然道:“對了,官人上次交待的剪報現在要拿去麼?”
“有勞了。”張賢笑着點頭,同時又從錢袋中取出八枚銅錢放到桌上,“不好叫你白白忙活,就當請你喝杯酒。”
“這可使不得!就是費些功夫和漿糊罷了,不值當這些錢。”
店主一邊說着一邊將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遞給張賢,卻不去瞅桌面上的銅錢,更別說把錢還給張賢了。
如今四五文錢就夠一名成年男子一天生存所需,八枚制式銅錢,沒有多到讓店主不敢收,卻也沒有少到讓店主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
張賢沒有在意店主的想法,接過冊子便轉身離開,他要去半山腰的小閣樓。
出了書店沒走幾步路,突然有路過的學生興奮地喊了一聲:“張師兄!”
張賢笑着朝那學生點點頭,正要繼續往前走,又聽到有人喊:“張師兄,是山長又要來講課了麼?”
見四周學生似乎都被吸引過來,張賢眉頭一皺即鬆,隨即站到路邊朗聲道:“諸位師弟,山長今日下午將在真理堂講課,講述‘親民官的有爲與無爲’,感興趣的可以去聽一聽!”
應和的聲音此起彼伏,同時又有聲音喊道:
“張師兄,上次山長說的那個‘納夷狄入華夏之策’我有不同意見,希望可以同師兄討論一下!”
“張師兄能否建議山長講一講‘專利詔’?”
“不知道張師兄怎麼看最近關於銀票的爭論?”
“張師兄……”
謹言慎行是張賢的行爲準則,沒有得到山長的示意,這些問題他全都打太極對付過去,然後藉口山長吩咐要趕緊去辦,這才從師弟們的圍攻中逃離出來。
坐進閣樓裡,他一邊注水研墨,一邊平息心情。
濃淡適宜的墨汁備好,拿過一張大的佈告紙鋪在桌上,四角用鎮紙壓好,稍稍閉目沉思,揮筆寫下講課通知。
他這字圓潤厚重,一眼看上去就給人一種“穩妥”的感覺。
由字及人,他也想讓別人一看到他就認爲他可以信任。
寫完通知,把筆洗乾淨,殘餘的墨汁倒掉,通知攤在桌上晾乾,他坐到椅子上翻看報紙。
《周山日報》是周山書院內部發行的報紙,只在書院裡的書店售賣,張賢每日在樞密院辦差,想看這份報紙十分困難。
今日的頭版頭條是《我軍收復綏州》,一句話新聞,然後底下是對朝廷的讚頌,對前線將士的誇讚。
也就是這個時候沒有記者,如果有戰地記者,沒準還會分一個甚至兩個版面來介紹戰場上涌現的英雄事蹟。
張賢掃了一眼,便不再關心,翻到第二版,角落裡有目錄,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第四版有關於稅制的討論。
翻過去,原來是書院一位教授和學生討論的記錄,學生整理下來徵得教授同意後投的稿。
看了看前言,卻是教授對當前稅制不怎麼滿意,課上提了一句,學生不同意教授的意見,下課後直接找到教授想要討論清楚辯個明白。
不得不說,這位教授的意見的確能邏輯自洽,張賢看完都有種“好像真是這樣”的感覺,也難怪那名學生最後隱隱贊同教授的觀點。
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記錄下這一條,如果有機會,或許能在山長面前提一提。
最感興趣的內容看完,接下來就是昨日邸報摘抄,以及各路好手針對前幾日邸報內容的點評與討論——這是普通讀書人最關心的內容。
大概一個月前,《周山日報》有一期的頭版直接就是一名講師質疑陳佑推動的“專利詔”,接下來半個月幾乎每一期都有幾個討論“專利詔”的精品文章。
這一次質疑與討論,使得《周山日報》在京城出了名,許多讀書人甚至官員都想要買一份報紙,也有不少書院外的文章投稿給日報編輯部。
然而報紙印刷不易,確定內容、刪改稿件、排版、校對、印刷等工序,保證每天一份的情況下,也就能滿足書院裡的購買力。
請示了祭酒和執事後,日報編輯部又開了一個《周山時政》,十天一期,專門用來刊登時政消息及各種點評討論。在河南道諸城都有售賣,銷量還挺好。
畢竟邸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周山時政》摘選的那些可以公開的消息,以及一干作者針對這些消息“不過線”的討論,大大的滿足了普通文人對政治的好奇心與參與感。
一目十行的看完報紙,張賢起身看了眼通知。
還沒幹。
他繼續做下,翻開那本剪報小冊子。
這本冊子裡面,都是報紙上關於銀票的文章。
銀票是這次戰爭中出現的交易憑據,目前總共就三種面額:一貫、五貫、十貫。
官府從各家商戶處購買物資都只支付銀票,而範貞卿他們代表朝廷售賣繳獲物資時,也只收銀票,保證了流通。同時拿着這些銀票可以到洛陽兌換現錢,保證了信用。
這種事情涉及的範圍很小,接觸到的人也不多,因此熱度比不上催生了《周山時政》的“專利詔”,但依然有那等消息靈通的敏感人士察覺到銀票的意義。
張賢知道銀票這件事也是山長推動的,因此他想多看看別人有什麼想法,或許就有隻言片語能啓迪到他,叫他在山長面前有表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