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

bookmark

等陳佑回到客廳,他已經有了決定。

坐下後直接看向汪弘洋:“平遠你先去跟官家說一說,道濟你去尋盧家大郎。我明日入宮求見官家和太后。”

他不準備做什麼“百官上奏共推首相”的戲碼。

任何事務一旦試圖用討論的方法來決定,就可能有反對派聚集在一杆大旗下。

到那時,要麼任由這些人搖旗吶喊,要麼強勢出手拍滅蠅蟲。

可無論哪種,都會使得世人懷疑。

若不是心虛,爲什麼任由抹黑的言論存在?

若不是心虛,爲什麼要對付這些反對派?

只要有不同的言論傳播開來,無論如何應對,都無法阻止旁人的聯想。

陳佑不需要這樣的爭論來確立自己“深孚衆望”的合法性,他需要的是令行禁止的權威性。

敗犬的哀嚎和競爭對手的指責給旁觀者的印象是不同的,所以他準備直接接任首相,然後再處理那些反對者。

汪弘洋、魏仁浦等人或許明白,也或許不明白,但不妨礙他們執行陳佑的命令。

三月二十日,陳佑一大早來到樞密院。

他坐下沒多久,立刻就有官員求見。

自從王樸逝世後,京中百官就人心浮動,若不是還有西邊戰事壓在頭頂,很多部門甚至會過一天混一天,免得做實事出了岔子得罪哪位相公。

當然也有人提前押注。

到陳佑等宰相這邊來的,是賭誰能成爲首揆,而到各位參政以及諸部寺監主官那裡去的,則是在賭他們能不能宣麻拜相。

見完兩位六七品的官員,數日未見的宋敏貞出現在門口。

陳佑連忙起身相迎。

宋敏貞卻擺擺手,把門關上後,就站在門旁看着陳佑問道:“決定了?”

“決定了。”

陳佑露出笑容,堅定而自信。

宋敏貞聞言沉默,隨後笑道:“既然如此,那便去吧,我在密院等着。”

陳佑臉上笑容消失,定定地看着宋敏貞,然後微微躬身示意:“有勞方正先生。”

若是陳佑被任命爲首相後遭到激烈反對無奈請辭,就得指望年老體衰的宋敏貞撐一段時間,看能不能把李明卿召回兩府。

堅持到故而有“有勞”一說。

兩人對此心知肚明,無須過多解釋,宋敏貞點點頭,轉身開門離開。

巳正,陳佑離開樞密院,前往同明殿。

他抵達同明殿時,趙德昭正一臉嚴肅地坐在殿中等待。

陳佑看了眼起居郎所在的方向,深吸一口氣,上前幾步,恭敬下拜:“臣聞天子者,口含天憲,足履陰陽,執乾坤之道,牧天下黎庶。宰相者,佐天子,總百官,理陰陽,平邦國,事無不統。而今首揆缺位,羣相共議,但行事務,皆有紛爭,以致遲緩生變。

“臣聞天下之事,當定於一。故宰相之責,當有其首。

“臣,請爲陛下總理天下,爲宰相之首,擔牧民之責,致聖君垂拱而天下治!”

幕簾後面,起居郎面容嚴肅,運筆如飛,將陳佑所做所言詳細記下。

端坐在御座上的趙德昭見陳佑如此,心中莫明有些沉重。

雖然昨天已經同母親商議決定要讓陳佑做首相,可當陳佑親口說出這樣的請求時,他忍不住回想父親若在,該如何做。

同明殿內安靜下來。

任喜等侍立在旁的宦官一個個束手垂頭,屏息凝神,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起居郎眼睛盯着桌前的紙張,右手懸空,提着毛筆將筆尖擱在硯臺上,豎起耳朵等待天子的迴應。

陳佑拜伏在地,雙目微闔,神情沉穩。

不知道過了多久,趙德昭突然起身。

他繞過桌子,來到陳佑身前,抿脣盯着陳佑看了看。

然後整理衣服跪拜在地,稚嫩的聲音在殿內迴響:“國事便託付給陳師了!”

陳佑猛然睜眼!

他微微擡頭,入眼的是拜伏在地的天子!

起居郎落筆:

帝拜曰:朕以國事託於公。

反應過來的陳佑連忙再拜:“臣必不負陛下所託!”

見陳佑再拜起身,任喜也趕忙過來扶起趙德昭。

等任喜扶着趙德昭在御座重新坐下,陳佑也坐到宦官搬來的椅子上,開始敘說自己的治國方略。

當然只是一個大概,目的是通過殿內這些人的口宣揚出去,讓大家知道他這個新首相的路子。

擺在首位的一條就是繼續先宰相王樸的計劃,支持西北戰事和尚未結束的官制改革,一應步驟皆按擬定好的計劃推進,不作更改。意味着接下來一段時間以穩爲主,不會有太大變化。

第二是推動科舉常態化、制度化,增加進士人數。通俗點講就是擴招。

第三是規範武職、文職互轉,規範非主貳官文武職晉升制度。前半句好理解,後半句可以解釋爲依照資歷確定待遇,即同樣是大頭兵,入伍十年的大頭兵待遇要比剛入伍的好,同樣是流外三品,歷經考課升上來的流外三品要比剛入職定爲流外三品的吏員待遇好。

第四是等西北戰事結束,國內將以發展爲主,大力發展農業,支持發展商業;同時緩步推進收復漢唐舊土的軍事行動。也即各地親民官需要把精力放在治下地域的發展上面,武將們可以把目光放到國外去,以後將會有穩定的軍功來源,不必擔心刀兵入庫、馬放南山。

對此四條,趙德昭的評價是“善”,他短時間內是想不明白其中內涵,但的確每一條聽起來都有道理,對朝廷,對皇室都沒危害。

奏對完畢,陳佑離開同明殿。

走了一段,他停下腳步,回首望向同明殿。

方纔在殿內發現趙德昭回禮的時候,他突然想起先帝。

五年前,也是在同明殿,先帝把當時還是魏王的趙德昭交給他,讓他護持着前往廬州督戰江南。

許久,陳佑轉身離去。

只是嘴裡唸叨着:“論跡不論心,論跡不論心。”

建隆四年三月二十日乙丑,制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保、上護軍、長陽縣開國侯陳佑任中書令、平章事,加昭文館大學士。

之後罷其樞密副使之職。

這一天,陳佑成爲大周首相。

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一)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九章城頭觀兵反意堅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一百九章諸將逼宮圍太原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五百二章 論立場章鵬施計第二十一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九)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第一百一章觀衙堂心有所感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三)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一百二十三章道德廉恥在心中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四百三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三)第九十四章戰地黃花分外香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諫贊明君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六)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二十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七)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一)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三)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實戰險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七)第二百三十八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四)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六)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一)第十四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師北疆變第七十一章同乘御駕非監國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一)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九)第七十八章未雨綢繆布耳目第六十一章偶遇窮兒思親友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戰事輕政爭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一百一十六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六)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