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變豈可猜

bookmark

巴寧泰點着頭附和陳佑的話:“我看李成璟不能留了,指不定以後會出什麼亂子。”

竇少華聞言,先是饒有興趣地看了巴寧泰一眼,隨即目光轉向陳佑,跟着道:“我贊同慶安的意見,倖進之臣,乃是大害。”

在座只有五個人,其中兩人給陳佑遞了刀子,只要他願意,立刻就能將李成璟貶出京。

或是同意,或是不同意,其餘四人都不做聲,等着陳佑的回答。

“李成璟此人於本職無錯漏處,無故貶官不合規矩。”

聽到他這話,巴寧泰微不可察地撇撇嘴。

若真想對付一個人,哪怕什麼錯處都尋不到,也可以直接構陷潑髒水,甚至於不講道理強行出手:比如顏異腹誹,比如岳飛謀反。

如果不嫌手段粗糙,完全可以讓人彈劾李成璟陰謀禁中、籠絡宦豎,然後將其遠竄瓊州。

既然陳佑珍惜名聲要講規矩,巴寧泰就放心了,這樣的人會自我束縛,容易對付。

只是陳佑下一句,卻叫他皺眉不已:“說起李成璟,我方纔想起禮部尚書之位空懸已久,不若叫肅政大夫薛居正權禮部尚書,參知政事。”

不等幾人提出不同意見,陳佑又問:“幾位看何人適合接掌肅政司?”

顯然他不準備就薛居正的任命展開討論,而是要獨斷專行一次。

包括巴寧泰在內的四人都在權衡,在這件事上同陳佑起爭執,合不合算?

最先開口的是薛崇:“我看不如就叫肅政中丞暫時代掌司事,也不用從別處調人了。”

肅政中丞韓向陽曾是陳佑幕僚。

薛崇這麼說,意味着他對陳佑掌控肅政司沒意見。至於陳佑能不能做到,得看韓向陽的手段和能力。

“着中丞暫代也可。”

巴寧泰三人先後贊同。

只要韓向陽一日沒有轉正,就存在如今日禮部一般被從別處調去主官壓制的可能,因此幾人沒在這方面爭執。

不過他們如此說話,算是默認了陳佑對薛居正的安排。

同明殿內,趙德昭神情煩躁地來回踱步。

以往這個時間段,他正在研究從周山書院拿回來的題目,不過今天不一樣。

因爲今天他第一次在國事上沒有聽從陳佑的安排。

是的,他也有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可那都是在首相的建議下做出的決定,從前是王樸,現在是陳佑。

再不濟也是有母親或者其他宰相給了不同的選擇。

這次卻是他聽了一個普通官員的建議,嘗試着反抗他的“老師”。

好在當年跟着陳佑一塊平定江南,見識過強兵悍將,今天沒出岔子。

但,他現在迫切想知道“陳師”是什麼反應!

憤怒?

欣慰?

趙德昭突然有些不安,“假如陳師因此發怒怎麼辦”的想法充斥他腦海。

他仔細回想以前父親的教導,努力回憶從前老師的指點,想要明白該如何去做。

不知過了多久,急促的腳步聲傳來。

他在原地站定,轉身看向殿門方向。

不過片刻,王繼恩從屏風後轉出來:“官家,打探到了,中書令正同其他幾位相公議事,可能是商議巴樞使受冊命的事情。”

後半句猜測是他自作主張加上的,而且沒提宰相們是屏退旁人私下商議。

畢竟以前收了陳佑那麼多好處,舉手之勞他還是很樂意幫一把的。

不出他所料,聽到他的話,趙德昭好似鬆了口氣,只是緊接着又有些急切地問道:“你可知道陳師心情如何?”

王繼恩愣住了。

他又沒能進那個小屋,怎麼可能知道陳相公心情好不好!

回想了一下當時在應天門的情況,他心中有了底。

腰彎得更低,苦笑着無奈道:“官家實在高看奴婢了,中書令何等人物,喜怒不形於色,奴婢只看到中書令神色平靜態度溫和,與往常無甚兩樣。”

他不敢編造說陳佑欣喜高興,也不能說陳佑憤懣不滿,說出這番話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這樣。”

趙德昭喃喃一聲,坐到椅子上。

好一會兒,他突然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王繼恩!”

“奴婢在!”

“你去問一下翰林院,冊命中書令爲少保有什麼規定!”

當陳佑得知這個消息時,十分詫異。

按照最新官制,三師三少以及尚書令輕易不授予在職官員,在此之前獲得這七個名號的,全都改爲“檢校”。

聯想到官家在李成璟的蠱惑下反抗兩府的安排,陳佑第一反應是官家被誰說動了想把他架起來,架出政事堂!

做出這種判斷,他立刻安排手下官員行動起來,上奏疏稱不應冊命首相爲少保。

這時候宰相們的默契消失了,一大批官員站出來聲稱陳佑勞苦功高乃是賢相,實該加少保銜。

說實話,面對這種情況,趙德昭本人是有些懵的。

他本來只是想用冊命少保這件事來表示自己知道錯了。

就像小孩犯錯後不願意道歉,於是給長輩端茶遞水一般。

沒想到會引得朝堂爭論不休,一時間他不知道是該就這麼進行冊命還是放棄。

到這種時候,他思前想後,最後決定去問一問母親的看法。

太后盧金嬋早早從兄長那邊知道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只不過她一直沒主動插手。

去年下半年趙德昭被宰相們裹挾着不願事事聽她的話,叫她難以釋懷。

故而她想等到趙德昭束手無策值得來求助時再出手,讓趙德昭明白,關鍵時候靠得住的只有母親!

甲申,遲了四天的冊命巴寧泰開府儀同三司的儀式終於舉行。

當天下午,制以肅政大夫薛居正遷禮部尚書,參知政事。

中書又令肅政中丞韓向陽權知司事。

頓時,聲稱陳佑理應冊爲少保的奏章少了許多。

丙戌,陳佑往同明殿見官家。

行禮之後,陳佑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就肅容問道:“官家可是欲令臣請辭?”

趙德昭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他有些慌亂,又有些不解:“陳師爲甚說這種話!”

他本以爲陳佑知道了他想要表達歉意的心思,故而來表示一下師徒情深、君臣恩重。

怎麼也想不到竟會被問是不是要逼迫首相請辭!

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五)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四)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七百十七章 漢皇終究屈賈誼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請纓爲難事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六百九十八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四)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六十四章戰事不順布閒棋第三百八十六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一百九十三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六百章 稅務事涉千萬家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二)第二百四十章 內亂未平外面起(五)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六百二十五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二)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一)第五百七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十章大周來客夜登門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當國事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五)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四)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五百七十一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六)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實戰險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三百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八章兵臨城下伴王駕第三十二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一)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六百八十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四)第一百九章諸將逼宮圍太原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一百九十四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第六百九十八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四)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談風月元宵至第三百七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一)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後南有風起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三)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