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渾不要臉會使節

bookmark

最後一個布包卻是幾封書信,信封上寫着“甜水巷”三個字。

看到這字,陳佑嘴脣一抿,將這一疊信拿在手中,把布包繫好之後便重新坐回到桌後。

也沒用拆信刀,直接撕開封舌取出信紙。

果不其然,這是張昭的來信。

在離京之前,他和張昭約定,在沒發展起來之前,有事就讓陳宅中的人來送信。

普通事情就在信封上寫上“甜水巷”三個字,之後視情報的重要性,依次是“小甜水巷”、“第一甜水巷”、“第二甜水巷”。

而離開江陵攻蜀之前也吩咐了陳行文,鑑於隨軍征戰聯絡不便,如果是“甜水巷”或者“小甜水巷”的信封,就攢一段時間一起送來。

現在陳佑手中的這一封信很短,不過三五十字。張昭說了自己從陳宅拿了多少錢、花了多少、怎麼花的都會記錄在賬本上,只不過目前還沒有成果。

他又拆開第二封,只是看了一眼,陳佑就忍不住一挑眉。

這封信更短,就一句話:府尹修築汴京外城。

這府尹自然是開封府尹、寧王趙元興。

剛一上任就要做這麼大的工程,眼光有,膽識有,只是不知道能力怎樣。

不過,之前都以爲寧王沒機會進窺大位,現在看起來,他似乎是想試一試啊!

這個消息自己都收到了,趙元昌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不曉得他作何想法。

第三封是陳行文的,寫得倒很多,都是家裡哪個鋪子盈利了,哪個鋪子虧損了之類的事情。陳佑粗略看了看便放到一旁。

在火盆中將張昭的兩封信燒掉之後,又用火鉗將紙灰搗碎,這才坐回桌前辦公。

次日,趙元昌留李繼勳率奉聖、廣塞以及水軍一營留守豐都,自領大軍退到臨江縣。

九月八日,蜀國使者抵達豐都,緊接着被李繼勳派人護送到臨江縣。

於是,身爲幕府官的陳佑趙普等人被趙元昌召集起來一同見這蜀國使者。

接見蜀國使者的地方乃是忠州州衙正堂,兩排持械軍士自正堂門口一直排到州衙正門。

過不多時,就聽外面傳來一陣呼喊聲:“蜀國使者請見!”

陳佑扭頭看向門口。

好一會兒,才見一個身着紫色公服,頭戴三樑進賢冠,一手持節一手持書的中年文士目不斜視地緩緩走入正堂。

他身後還跟着一個穿着紅色公服,戴二樑進賢冠的壯碩漢子。

只見他走到堂中站定,節杖交予身後的緋衣漢子,雙手高舉手中文書拜倒在地:“蜀國翰林學士承旨劉皓,奉大蜀皇帝陛下敕命出使周國!”

聽他這麼說,陳佑便知道他手裡拿着的就是國書了。

只不過,趙元昌一個親王,就這麼接了國使的國書,這樣不好吧?

正想着,卻聽趙元昌道:“使者請起。只是這國書,還是到了汴京再遞的比較好。”

那劉皓聽了這話,原本面無表情的臉上閃過一絲失望,雖然很快掩去,但一直仔細觀察他的陳佑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這一幕,陳佑頓時心中瞭然,這傢伙這麼做是不懷好意啊!

既然趙元昌都這麼說了,劉皓也只得從地上爬起來,將國書交給身後漢子,朝趙元昌行禮道:“劉皓參見周國秦王殿下。”

“劉承旨免禮,不知承旨此來何事?”

聽到趙元昌這麼問,劉皓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好叫殿下知曉,在下此來,是爲了重修兩國之好。”

陳佑轉頭看向趙元昌,見他似乎不欲說話,便知這是自己說話的時候了。

沉吟一陣,當即轉向劉皓道:“劉承旨。”

聽到他的喊聲,劉皓扭頭看他:“不知這位如何稱呼?”

“某乃陳佑,忝爲秦王司馬。”

“陳司馬。”因爲陳佑品級比劉皓低,所以他只是拱手行禮。

陳佑回禮後問道:“未知承旨所言‘重修兩國之好’,是何意啊?”

這就是明知故問了,你都侵略人家的國土了,除了求和還能幹啥。

只是,外交就是要臉皮厚,劉皓當即回答道:“乃是欲同貴國聯手進攻沈國。”

隻字不提周國攻蜀之事,不過倒說了直接目標:聯周攻沈。

陳佑估摸着,蜀國自己還有一大堆事情,估計只是想把涪州、黔州的沈軍趕走或者擊潰。

同時,這話裡的意思就是要求和。本來就是嘛,兩國都要聯手對敵了,還不恢復和平嗎?

只是聽了他這話之後,陳佑啞然失笑:“承旨莫不是在說笑?我周國同沈國乃是友好鄰邦,互不侵犯,作甚要同你蜀國一同攻沈?”

這話一出,別說劉皓了,就是趙元昌、趙普等自己人,都忍不住嘴角抽搐。

不說江陵那邊大戰沒有小戰不斷,就是在這裡,十多天前李繼勳還同沈國打了一場。更別說大家還一直在籌劃着怎麼把沈軍打回去了!

結果到了他口中,就成了“友好鄰邦、互不侵犯”。

這句話把劉皓噎了好一會兒,才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道:“前段時間我蜀軍斥候還見周軍同沈軍交戰,司馬竟然尚未聽聞,莫不是無人通報?”

這話可以理解爲陳佑官卑職微,有消息都不告訴他;也可以理解爲,你們周軍太弱了,被沈軍全殲以至於傳不出消息來。

不過這對陳佑來說都是小意思了,以前沒少被人指着鼻子罵過。那些利益受損的商販農工,罵起人來可比劉皓這個讀書人狠多了。

故而陳佑只是故作驚疑道:“還有此事?前段時間我去沈國,倒是沒人說過啊!”

說着,他朝劉皓拱手道:“要不承旨先下去歇息,等我到沈軍處問清楚了再與承旨分說?”

這話一出,趙元昌立刻接住話頭,強忍着笑意神情嚴肅道:“司馬所言甚是,此等大事我等還未曾聽聞,必須查清楚了!”

然後,又和顏悅色地看向劉皓:“不若劉承旨先行歇息?此等大事不查清楚了,我實在是沒心思談論其它。”

聽到這話,劉皓臉色就像吃了蒼蠅一樣難看,沒想到自己把自己坑進去了。

只是趙元昌都這麼說了,他也只好僵着臉躬身道:“但憑殿下吩咐。”

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一)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五百八十一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八)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四百八十八章 苦陳之民欲揭竿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六百九十六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二)第九十八章仿若漢末漢中反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三百四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樞院爲立足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實實解煩憂(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聲是利器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一百二十一章當有同志共前行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三)第四百八十七章 舊人只聽新人笑第一百四十二章 守蜀地躺着中槍第七十章積勞成疾爲哪般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二)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三十七章 項上人頭吾必取(二)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二百五十四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四)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三十二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第五百十九章 處處算計無盡時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別樣心第一百九十七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二)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七)第四百一十七章 關內之地亂將起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三百六十八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四)第二十三章小意應對新同僚第六百五十四章 梳理國政教天子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二十四章虛職酬功忠爲首第五百五十五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八)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四百四十八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二)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議定幽燕相公換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八)第五百二十五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五)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十七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五)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風至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一百一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一章一夜天地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