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三章 天朝上國

可能範梵志也沒有想到身爲國王的自己竟然會有這麼一天,他勉強掙扎着還想起來,不過漢軍將士手裡的力氣一點兒都不小,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陛下,此爲番邦僞王範梵志。”李詢在旁邊說道。

“範梵志,朕且問你,挑起邊釁、殘害我大漢同胞之事,可有冤枉你?”李藎忱抽出自己的佩劍,劍尖直指着範梵志的腦袋。

範梵志冷哼一聲:“成王敗寇,還有什麼好說的。”

“殺了他,殺了他!”周圍的大漢百姓們已經高呼出來。

李藎忱徑直說道:“傳朕旨意,以大漢之律法審判林邑戰俘,有司即可開始審理!”

刑部尚書沈君高登時拱手:“臣遵旨!”

範梵志放棄了抵抗,這樣的結局他早就已經料到,不過當到來的時候,哪怕是最強硬的人,心中也難免會感到一些膽怯,幾名士卒拖着已經軟癱在那裡的他重新走向囚車。

而李藎忱看着範梵志的背影,眯了眯眼。

李藎忱在之前並不是沒有俘虜過皇帝,甚至陳叔寶和宇文贇這一對難兄難弟現在都在李藎忱的手中——據說兩個人現在已經在作曲上找到了一些共鳴的地方,每天還經常會一起唱和。

但是李藎忱留着陳叔寶和宇文贇的性命,主要還是指望着依靠這兩個人的身份鞏固人心。

畢竟南方和北方對立這麼長時間,南方的家族對於南方的皇帝以及北方的家族對於北方的皇帝也都形成了一定的忠誠度,如果李藎忱殺掉了這兩個皇帝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會引起一些死忠家族的不滿乃至於報復,所以倒不如就這麼像是養豬一樣養着。

反正他們兩個也已經無慾無求——大漢羽林騎和白袍幾乎盯着他們的一舉一動,也容不得他們有什麼其餘的小心思了。

但是範梵志不一樣,他雖然也是一國國王,但是卻不是華夏之主,而是番邦的國王,對於林邑,李藎忱要做的也不是收復而是佔領,既然這樣,那就沒有什麼人心上的事情好講究了,大漢會用刀來獲取人心的。

尤其是範梵志在邊境上沒有少惹事情,名聲早就已經臭了,如果李藎忱不把他怎麼樣的話,反倒是有可能會引起大漢朝野的不滿,所以還不如拉出來殺雞儆猴,正好也可以用範梵志的腦袋來警告一下那些大漢邊境上蠢蠢欲動的小力量,比如吐谷渾和南疆雨林之中的一些部落。

不管是從什麼角度考慮,李藎忱都不打算留着範梵志的腦袋了。

“吾皇萬歲,萬萬歲!”無數的百姓和將士們同時高呼。

黑暗受到了正義的審判,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他們激動的麼?

“天朝上國啊。”站在李藎忱身後的顧野王,喃喃說道。

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天朝上國啊!

在大漢最強盛的時候,萬國來朝,那是怎樣激動人心的場面,曾幾何時,萬國的使者雖然還沒有到來,但是想要挑戰大漢權威的跳樑小醜,已經被斬於馬下,萬國來朝的日子還會遠麼?

“天朝上國······”文官們感慨萬千。

看着高呼的百姓,看着一眼看不到盡頭的囚車,他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這四個字到底有着怎樣令人沉醉的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拼命向前。

李藎忱聽着身後的喃喃細語,一時間默然。

天朝上國,歷史上這四個字是華夏的榮耀,也是華夏最終在明清末年衰敗的原因之一,天朝上國讓一代代的華夏兒女浴血廝殺、開疆拓土,最終換來了周圍列國的臣服,而同樣也是天朝上國的身份,最終讓華夏沉淪在夢幻一般的世界之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從此開始了百年的屈辱和艱難的復興。

對於現在的大漢人來說,“天朝上國”是一個夢想,他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夢想有實現的可能。而對於來自後世的李藎忱來說,這是一個更加複雜的概念,國家和民族的興亡榮辱,都濃縮在了這四個字當中,這是驕傲,也是諷刺。

但是這更讓李藎忱堅定信心。

爲“天朝上國”這四個字感到擔憂並沒有什麼用,最重要的是自己怎麼才能帶着這個王朝和民族一步步向前走,最終一直站立在世界的頂峰,這不僅僅是從技術上,還要從思想上,對華夏民族的子孫後代們進行教誨。

在李藎忱看來,華夏之所以會在經歷了“天朝上國”的巔峰之後有遭到挫折,主要還是因爲華夏的統治者和百姓們在思想上不夠開放,當自視甚高並且不願意和外界進行交流的時候,外界的發展自然也就無從得知,偏偏就是那幾百年,是世界翻天覆地的幾百年。

而相比之下,盛唐時期雖然也是華夏曆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但是那個時期的人們主動積極的對外交流,吸納來自天下各處的優秀文化,如果不是因爲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大唐內憂外患、由盛而衰,恐怕這個巔峰還要持續很長時間。

包容、開放,這纔是一個真正的“天朝上國”應該有的思想,而不是自視甚高。

當顧野王等人爲華夏再一次展現出來“天朝上國”的風貌而激動的時候,李藎忱作爲華夏現在不折不扣的領頭羊,也必須要未雨綢繆,早做一些準備,大漢是要崛起,但是也要走一條穩定的、正確的道路,一個王朝崛起的太快、把自己的地位擡升的擡高,反而會反過來忽視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最終導致內患的爆發。

一個強大的力量,往往不是被外界的敵人擊敗的,兩漢全盛的時候,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無人能敵,結果最後因爲自己內部爆發的黃巾之亂而分崩離析;大唐全盛的時候,“天可汗”的稱呼已經足以證明大唐對於整個北方和西域的統治力,可是最後還是敗壞在了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手中,安祿山不管怎麼說也都是大唐自己的官員啊。

穩紮穩打,一步都不能有錯啊。

不過至少現在,李藎忱可以盡情的和自己的子民們一起享受勝利的快樂。

第八百九十九章 “路”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四四三章 疲勞駕駛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葉滿庭鶯亂啼第一三五九章 變得真快第二零六九章 未竟全功第二三六八章 征途第一八八三章 我就知道姊夫你最好了第九十一章 陳叔陵第四百二十七章 重見顧野王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七百六十七章 隨風雲而動第一千二十六章 戰採石第五百六十八章 衝中軍第一九二四章 爾是何等官職第一四五五章 總有人要證明第一五一二章 登陸地點第二三四七章 “執手相看淚眼”第四百零八章 清晨第二一六二章 不求萬世基業第一七七四章 求生欲極強第一五二六章 小姑娘長大了第一千一十一章 血色建康府第二三二一章 孩子名字都想好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帳第七百一十五章 紅裳第一八二零章 無事獻殷勤第一五三八章 戰,在細雨中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個聰明人第九百五十二章 家事即國事第九百六十五章 該來的總會來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贓不是收編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四百八十二章 生與死第六百八十九章 宮門外第二百八十章 名勝第一二零五章 隔牆有耳第一百八十八章 無人第二三四六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第一二一一章 新元大朝第四百七十四章 夜襲第二二六七章 周邊局勢第一七六九章 將將之才第二零四五章 豐碑第一三九八章 雷公下凡第二零三六章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第二一八零章 披掛上陣,恍惚少年第一千四十章 血已經夠多第二百六十章 戰旗第一二五三章 擴大範圍第三百七十一章 劍指何處第一千七十六章 違令者斬第一五五七章 柺杖第一一六五章 總要改變什麼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滿鴻溝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靜制動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四百八十三章 斷後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鎮定第一一八一章 北人侍衛第二二零二章 破敵先鋒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九百八十二章 事不可爲第七百一十二章 拉鉤第二零三六章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第一三二六章 白鹿原上第五百一十二章 更爲艱難第三百零六章 霧中峽谷第一九七二章 甲騎,不可不防第一八零六章 洛陽皇宮第二二九六章 來自歷史的教訓第一四二九章 今日於郎,今日漢將第二零二六章 韓果常善,難兄難弟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一九三六章 海運的發展第二二五零章 未晚第一二九五章 叔父要小心此人第五十章 冷潭第八百九十三章 街亭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郡第一八五六章 這不是應該的麼?第一四零二章 短兵相接洛川城第一一九二章 化冰第一一六五章 總要改變什麼第二百四十四章 皆動第五百五十五章 月華如水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一七八八章 制度的優越性第六百八十一章 入城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一五三七章 佯攻變主攻第四百四十五章 家底第三十九章 逃避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三百六十七章 亂分寸第一二三五章 臉譜化的歷史第一七三六章 殺人先誅心第二零一三章 沒有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