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

bookmark

“李閣老早啊。”

“元輔早。”

“今天外面送進來的奏章看過了沒?”

“呵呵,沒看,不過估計大多數內容都是一樣的。”

葉向高和李三才,目前大明內閣僅有的兩名閣老,今天早上上班的時候,彼此都是對視一笑。

閣老,說起來是大明朝的文臣巔峰,但他們也是全天下文官甚至讀書人的總代表。這肩上揹負的,可不下萬鈞之重。萬曆讓內閣給朱由棟本次出征商議一個頭銜,這種事情,不管葉向高和李三才個人怎麼想,站在文官總代表的立場,他們都是不能答應的。

但是呢,兩個閣老又不想在這個事情上跟皇帝硬頂,於是便公事公辦的把這事兒轉給了兵部,然後這消息自然就傳開了。

大明的文武兩班,頓時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對於武人們來說,土木堡之變後,文武力量對比就已經完全失衡。等到武宗皇帝駕崩,江彬被剮了之後,武將們完全沒法對抗文臣了。武人們的人事權、財權、戰略制定權甚至行軍路線的制定,全部都落到了文臣的手裡。如果在21世紀,有新聞報道說一個省軍區司令員對一個地級市市長奴顏婢膝,毫無疑問,這是假新聞,絕對不會有人相信不說,造謠者也很快就會被依法懲處。但是這種事情,在當前的大明,那就不是假新聞而是常態!

總兵都被欺負得這樣慘了,普通將士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說。但無論如何,文臣們把武將壓迫得過分了,皇帝還是要站出來幫一把的。這就讓目前大明的軍將們雖然對文官們極爲不滿,但對皇室還是抱有期望的。

這一次出征,如果真的是皇太孫來做統帥的話,那毫無疑問,諸如武將們在戰場上被文臣們瞎指揮呀,士兵們的軍餉口糧被文臣們貪墨呀這些事情,即使不能完全杜絕,但無論如何都會比文臣單獨領兵好得多!

而且太孫殿下是什麼人?蒼龍現世這事情都過去十幾年了,且不去說他。就說太孫現在養着的橫海衛吧,各路軍鎮衛所都是有子弟在那裡面任職的,對裡面的情況可是門清!這橫海衛的待遇、裝備,以及爲了保障訓練大把撒錢的任性,哪個做武人的不眼熱?

要是這次太孫來做統帥,看着我們穿着生鏽的武具,破損的盔甲,板結的棉衣,肯定不會坐視不管的!

所以,武人們聽到這個消息,無一不是歡欣鼓舞。

當然,武人們高興了,文臣們肯定就不爽了。

天可憐見,武宗皇帝之後,我們花了將近九十年的時間,總算是把皇室和武人們隔離開來了。嘉靖爺一天到晚只想着修道長生,對兵事完全沒興趣。隆慶爺身體一直都不好,也沒法參合軍事。現任皇帝是個左右腿長短不一的殘疾人,現任太子的身體早就虧空到了極致……就這麼發展下去不好麼?怎麼就蹦出來一個如此能折騰的皇太孫?!

想想當年武宗朝的時候吧,那時候的文臣真的慘啊!

所以,這次絕對不能讓太孫擔任本次出征的統帥!大家趕緊的上本吧!

說到上本,還是比較麻煩的:文臣們再混賬,總不能公開說皇室和武人不能靠的太近吧?所以,大家也只好反覆的把土木堡之變拿出來說事。總之就是,兵兇戰危,太孫殿下萬金之體,不可輕擲險地云云。

這樣的奏本就內容來說,並沒有什麼力度:大明朝雖然有種種不堪,但‘剛明’這兩個字可不是假的。皇帝被抓了換個皇帝繼續打都可以,皇太孫若真是戰死了,換個皇太孫就是了。文臣們此時上本,真正的目的是給內閣的兩個閣老施加壓力:你們作爲文臣總代表,可得在這個時候頂住了!

“元輔啊,下官怎麼覺得,皇上這樣做,完全就是多此一舉呢?”

“是啊,李閣老,太孫不是我等文臣,皇上要讓太孫出征,直接下一道中旨就行,根本不用問我們內閣副署嘛。”

“看來,皇上此舉,必有深意啊。”

“嗯……”兩個老奸巨猾的老官僚相視一笑後,均在此事的票擬上寫了一個:不可。

這當然是朱由棟和萬曆皇帝意料之中的事情。

“小爺,通政司那邊傳來消息,說是兩位閣老封還了萬歲爺的旨意。”

“嗯。”微微一笑後,朱由棟道:“袁先生,那我們就按照原定計劃行事?”

“好,在下馬上吩咐下去。”

橫海衛的軍官,除了方山學校裡的部分學生,其他大部分都是來自各個軍鎮和衛所裡的將官子弟。

在朱由棟和袁可立的計劃裡,第一步,是要徵得萬曆的同意,讓他出任這場戰事名義上的統帥(至於這個名義上的統帥到了前線會不會搶權進而變成實質性的統帥,那是另外的事情)。

wωω ▪ttκan ▪℃ O

第二步,不要萬曆皇帝發中旨,而是按照普通流程走內閣。看看文官們的反應:還好,反對的聲音極多。但不吭聲的官員還是有的,這些,以後就是將來可以爭取的對象。

第三步,由橫海衛的各級軍官聯絡原先出身的各軍鎮衛所:太孫殿下擔任統帥,對我們武人來說好處大大的有啊。這時候文臣們集體反對,你們是不是該站出來聲援一下呢?不會被文臣欺負了這麼多年,連幫忙上本吼一聲的勇氣都沒有了吧?

所謂中旨,就是指皇帝直接下發,沒有內閣副署,也沒有給事中認可的旨意。這種旨意在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時候,具備絕對的、至高的法律效應:皇帝口含天憲,說啥就是啥。

但是到了後期,皇權被文臣們抑制,這樣的旨意就慢慢的被大家約定俗成,屬於無效聖旨了。

當然,這種無效並不是絕對的。比如說皇帝要給你發獎金,這種中旨就是可以的,大家也認。但是要給你任命官職,要賑濟災民啥的,這種中旨大家就不認。而中旨旨意裡提到的文臣們也不敢接招:那是要被彈劾致死的。

但是,朱由棟不是文臣,他是皇孫,是可以接中旨的。文臣們還拿他沒有辦法。

可是爲什麼朱由棟不要這麼走非要繞個大圈呢?

當然是要藉此機會瞭解一下,現在的武將們,還有多少比較有血性,願意在這個時候公開表明立場向皇室靠攏。

1611年10月,現任遼東總兵杜鬆第一個上本,說我遼東聽聞皇上準備派出皇太孫出征後,數百萬遼東軍民無一不歡欣鼓舞,百姓踊躍從軍,士兵人人感奮,將官個個主動請戰。臣多謝皇上如此體恤將士,多謝太孫殿下不辭辛勞前來遼東坐鎮。

緊接着,遼東鎮內其他高級將領如李如柏、馬林,薊鎮總兵王國棟,大同總兵麻貴以及宣府、延綏、太原、榆林、寧夏等其他九邊重鎮總兵,還有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總兵,紛紛上本。言下之意便是,聽聞太孫要出鎮遼東,代表皇室征伐建州。臣等以下,所有將士莫不感奮!

總之就是一句話:現在消息傳開了,大家都打了雞血。要是你們這些文官們非要這樣亂搞,搞得太孫殿下來不了,這士氣一下子掉了下去,我們可不負責任啊。

朱由棟對這樣的局面非常滿意:大明這會兒的武人,其一,還算有血氣,有血氣,自然就敢把以前的怨氣給發泄出來。其二,還算是比較團結,而只要能團結,那這一仗就有的打!

而武人們這樣的集體上本,着實是讓享受了九十餘年安逸的文官們措手不及的。在金陵日報的輿論引導下,部分文臣也開始反省:我們以前是不是對武人太過分了?

當然,這種反省是極爲有限的。不過能夠讓文臣們心生忌憚,這就已經足夠了。

而這個時候反應過來了的葉向高和李三才趕緊開始滅火:你們這些傢伙不要鬧了。你們才鬧了這麼一下,武將們都有聯合成一體的傾向了。要是再這麼鬧下去,惹惱了皇帝,到時候直接一道中旨,你們還是攔不住。非但如此,這武將們集體鬧事的時間越長,將來這些傢伙作爲一個整體,其集體意識的覺醒就越快!

所以,這一次就認了吧。哎,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才這麼幾年啊,殿下已經成長到我們完全無法控制的地步了。

1611年11月初,萬曆皇帝再次下旨要求內閣議定皇太孫此次出征的頭銜。經過反覆磋商和各種妥協後,13日,經過內閣兩位閣老副署的聖旨終於下發:

詔曰:東虜建酋,本我屬夷。酋首努爾哈赤者,吾皇憐其孤弱,遂許以建州統領之位。數十載來,建酋承仰鼻息,苟延殘喘至今者,若非吾皇仁德,當已身死族滅矣。豈知世間竟有如此狼心狗肺、靦顏人世之徒。僞作忠順,陰蓄實力,一朝暴起,害我官軍,滅我藩屬,如此厚顏無恥,大逆不道之建酋,必當滅之而後快。今拜皇太孫朱由棟爲徵虜大將軍,賜金令箭、尚方寶劍。拜楊鎬爲遼東經略,賜銀令箭、尚方寶劍。統領四十萬大軍,迅疾出關,滅此跳梁者而朝食!

第三十九章 賺錢必須高尚第七十四章 要走就走遠點第六十九章 東北號角連營(四)第一三八章 貧弱的琉球國第四一五章 要用大勢壓人第三四四章 東海上的決戰(一)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七三四章 曹變蛟的夜襲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三零九章 崇明沙攻防戰(一)第七章 皇帝真不好當第七四一章 失去南美之痛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四十三章 打臉就要打痛(四)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一四零章 衛所不堪一用第三五七章 唐王府的狗血第三二五章 濱海廠的木匠第三七四章 阻擊與被阻擊第一五九章 大金今日豎旗第四九零章 追擊與反追擊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島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七三一章 貴在調動敵人第二七零章 萬曆四十四年第二八三章 東南兩路有警(二)第二九八章 日本欲寇朝鮮(二)第六四一章 皇長子的婚事第一三二章 有客自遠方來第二五七章 大阪的夏之陣(三)第三零六章 敵人不會聽話第七四四章 今日定下國本第三零八章 萬曆四十五年(二)第四二五章 皇帝還是萬歲第七六九章 士氣和命中率第四四零章 理學搖搖欲墜第三五七章 唐王府的狗血第三二九章 朱由棟結婚了第二八三章 東南兩路有警(二)第六六四章 準備發行紙幣第四八九章 雙方都要調整第八零二章 告歐洲人民書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五五四章 歐奧間的分歧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二一七章 對法戰前準備(二)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一八二章 連場圍爐夜話第四五零章 歐洲恢復和平第七四三章 大明發行紙幣第四三一章 準備遠征蒙古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四九六章 鐵甲艦的戰鬥第六八七章 請隨意做夢吧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二七二章 丙辰會試黑幕(一)第七六零章 朱由檢的狂怒第三三七章 破軍星的後手第三一九章 海軍事海軍了(三)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六五零章 一錘子的買賣第一三一章 金陵日報完勝(二)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聯盟第四七二章 晉商開始轉型第九十五章 國家根基已朽(七)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一九零章 行百者半九十(一)第四九七章 鐵甲艦的戰鬥(二)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三零五章 開臺王的策略第三三四章 逃亡者的用處第四六一章 進入鐵甲時代第六八六章 菲利普分蛋糕第二一四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六五零章 一錘子的買賣第六七八章 駐印軍的瓦解第二六六章 後續成套方案第七一六章 某已等候多時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五零三章 軍事命名規則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六五五章 親王號的首戰第一四三章 四方英才匯聚第六四六章 西班牙的應對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九十七章 槍桿子出政權第四二零章 雙子們的佈局第十四章 穿越的老套路(二)第六五五章 親王號的首戰第五一一章 魯道夫在美洲第四三零章 商界開始改變第一七九章 大金國沒有了(一)第八十五章 丁未的進士們第三九零章 海外的新制度(二)第二零九章 玉衡搖光結盟(一)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第六三一章 三方各自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