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早就在等着,朱元璋給他們一個答案。
最近關於沐英出海的去處和原因,他們有他們的猜測。
其中最爲離譜,也最爲符合中國人想象的劇情,自然是朱元璋效仿始皇帝,去東海尋找海外仙山。
如果這個猜測是真的,那麼朱元璋封侯沐英,是不是代表他尋回了傳說中的長生不死藥?
“兩年前,朕得高人指點,言明海外有仙島。
朕本苦惱於百姓休養生息之事,李先生你應該明白!
壓在我大明百姓身上的擔子。
前元十幾年,這天下早就被打得千瘡百孔,我大明初立,尚要征伐四方,保衛國土。
這些軍費,人力,都要壓在百姓身上的負擔。
朕一直焦慮,無法給百姓一個好一點的生活!
如今天下雖然已經安定,百姓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
可朕依然不滿意,想要加速其中的進程。
所以這位高人給了朕一副地圖,讓朕去尋海王仙島。
朕半信半疑,卻抱着試試的態度讓沐英他們去看看~!
現在你們也看到了,沐英帶着神物迴歸……”
朱元璋說完,李善長他們登時漲紅了臉,就這……?
還好現在是在御書房裡大家說着,要是放在奉天殿上,老朱怕不是要被御史們噴死。
雖然神仙之說,大家都信。
可所謂的神物,到底是什麼?
就那些種子,就可以將他們糊弄過去?
“陛下,這是否太過草率?”
李善長站出來,直言反對朱元璋。
“封侯封爵,終歸是要給天下人一個說得過去的說法!
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陛下要封賞誰,也是陛下的自有!
然朝廷行事,自然要有朝廷的規矩。
封侯封爵,也是一個道理!
陛下若以此來公告天下,這不是荒唐至極?
若是陛下今日以此封賞沐英,那改日其他人從外海抓點動物來給陛下獻祥瑞,陛下是不是也要給個爵位?
臣請陛下指明,那位高人是誰?
臣倒是想見見他,看他有什麼說法?”
李善長一番說辭,已經算是寸步不讓。
其他官員,也點頭同意。
同時,大家也很好奇朱元璋背後那位高人是誰?
老朱過去這些年來,背後隱約有位高人指點。
皇帝每次發動改革的背後,都隱約有個神秘的身影。
讓人覺得不爽的是,此人大概率爲一個道士。
如今朱元璋被指點帶沐英前往海外仙山的做法,就十分符合那些老雜毛的做派。
就只是這件事,李善長他們就要認真反對。
不管對方是神仙也好,妖道也罷。
輕易干涉神器這事,對於任何讀書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如果能借題發揮一番,他們肯定不會吝嗇自己的口水。
朱元璋似乎隱約感覺到百官對沐英封侯的抗拒。
老朱默然,倒是他疏忽了。
他信任張異,也對張異描述的美洲深信不疑。
可這並不等於李善長他們會吃張異那一套,所謂神物,他如何說服其他人?
“李先生!”
朱標見朱元璋被李善長穩住,主動出來給父皇轉移注意力:
“沐英大哥他們所帶回來的東西,乃是改變我大明國運之物!
能十倍於水稻產量的作物,難道不足封侯?”
產量十倍的作物?
朱標這句話,着實讓人大吃一驚。
百官面面相覷,如果沐英真的帶回這種作物,那確實可以封一個鎮海侯……
只是這可能嗎?
兩年前,龍虎山上那個小傢伙搞出一個藥王稻,已經是仙家賜下種物。
大明這些年的糧食畝產,確實有極大的提升。
一個生活在華夏,土生土長的人,藥王稻已經是他們能想象的邊界了。
比水稻還要高十倍產量的糧食,讓人如何能信?
“太子這話,可有證據?”
李善長反問一句,朱標也不說話了。
哪來的證據?
哪怕他對張異有信心,那些東西拿回來,起碼也要明年開春才能種下。
等到收割,那已經是洪武五年年尾的事。
見朱標沉默,李善長乘勝追擊:
“太子殿下,如果沒有真憑實據,那可是堵不住天下悠悠衆口……”
朱元璋的臉色已經沉下去了。
他本以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卻沒想到會引發百官,尤其是李善長帶頭反對?
嚴格來說,沐英雖然是他的義子,但政治光譜肯定也是淮西這邊的人。
平時這孩子跟李善長處得也不錯,屬於很被欣賞的晚輩。
卻不曾想,李善長會在這件事上從中作梗。
“臣以爲,如果此事爲真,那就等事情驗證之後再封侯不遲,反正也就是明年的事,臣等見證了沐英帶回來的神物,自然心服口服……”
他的說法倒不能說是錯,只是這幾乎等於落了皇帝的面子。
朱元璋冷哼:
“如果朕非要封沐英呢?”
御書房裡的氛圍,一瞬間變得冰冷無比。
在場的官員,噤若寒蟬。
只有李善長神色未變,道:
“陛下,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這句話,讓御書房裡的溫度,再次冷下去幾分。
諾大的房間,針落可聞。
李善長佝僂着身體,顯得恭敬無比。
但是,壓力撲面而來,哪怕是朱標不是被百官逼宮的人,他也能感受到朱元璋承受的壓力!’
父皇會怎麼做?
朱標有些擔心的看着朱元璋,他太瞭解父皇了。
老朱此時不說話,但他的怒火已經到了極點。
出海美洲,帶回神物。
這是朱元璋這兩年最爲期待的事,他在出海之前,也承諾過沐英迴歸之後的待遇。
如今沐英迴歸了,朱元璋想要封賞功臣,都被人反對?
這讓他如何下得了臺?
君王言而無信,以後誰還敢給他賣命?
朱標以爲皇帝要大發雷霆的時候,朱元璋卻淡淡說了一句:
“朕,知道了!”
李善長微微鬆了一口氣,他逼宮朱元璋,他自己也承受着極大的壓力。
沒有人比他更瞭解眼前這位陛下,但有些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在其位,他就必須爲他身後的人,謀個說法。
“朕會考慮,李相,你們先出去吧!”
從李先生到李相,是朱元璋唯一能表達他不滿方式。
衆人面面相覷,李善長率先告退!
等百官走後,朱元璋才舒了一口氣:
“劉伯溫走了,果然咱們的李先生,威風見漲!”
他自嘲的笑聲,帶着濃濃的怒意。
朱標默然,今年劉基告老之後,李善長在朝中沒了人制約,確實有些不一樣了。
他心想着,父皇會不會後悔他去年的決定?
大明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一共三十六人。
真正意義上的文官封爵,只有二人。
明明是朝中振奮相對的兩個人,一個封了公爵,一個連侯爵都沒封上。
朱元璋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也寒了劉伯溫的心吧?
如果劉伯溫封侯,他大概也不會說什麼?
畢竟李善長在朱元璋的班底裡邊,確實無可替代。
可一個伯爵。
別說劉伯溫自己想不到,恐怕連他的對手李善長,也預料不到。
父皇逼走了劉伯溫,卻換來如今的局面,他該如何應對?
朱標想到李善長那句不患寡患不均,也明白了朱元璋妥協之處。
如今大明的公侯,大多數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劉公二十八侯,並不足以將所有人都圈進來。
還有許多與爵位失之交臂的人,心裡未必沒有想法。
大明的爵爺,大多數以軍功封爵。
文官哪怕如李善長,很大程度上也是掌管後勤立下的軍功。
劉基可以算是比較純粹的文官。
從封爵的邏輯來看,皇帝並不鼓勵文官封爵。
這是他擡高武將的地位,去對抗相權的做法。
既然朱元璋行了這套規矩,那他自己也要受規矩制約。
沐英的功勞,不是軍功,
如果封侯,會讓許多人產生想法。
別的不說,汪廣洋能不能想?
他當過朱元璋的謀士,也立下過不少功勞。
如果沐英能封侯,他爲什麼不能?
這就是李善長的邏輯,也是朱元璋哪怕暴怒,卻也不得不暫時妥協的原因。
規矩是他立下的,她要不要親手打破自己的規矩?
“你想通了?”
朱元璋轉頭問朱標,朱標點頭。
“皇帝從來不是這麼好當的,哪怕如朕,有些時候也要受到掣肘。
李善長雖然有私心,可他說的道理,朕不能不顧!
天下最麻煩的是,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家裡如此,在外邊也是如此!”
朱標聞言,想起自己的弟弟們。
皇子奪嫡,算不算是不均的表現?
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中一閃而過,他也沒有糾結。
他只是問:
“那父皇準備如何處置?
其實兒臣覺得,既然暫時不能讓大哥封侯,不如等明年那些種物下地之後再說。
兒臣相信張家弟弟的判斷,這些種物成熟收割之後,肯定能讓天下人閉嘴……”
朱標的提議很理性,也最爲符合現實。
不管朱元璋立下的規矩如何,能找到畝產十倍以上的糧食作物。
放在任何朝代,都值得封侯。
只是這件事,並不符合朱元璋的想法。
如果他真的順着李善長的提議去做,他順不了自己心中那口氣。
“朕若等到明年,豈不是遂了那些人的心意,其實他們的心理朕明白。
他們跟着朕,辛辛苦苦打了這麼多年,才得了如今的爵位。
沐英才多大?
別人在打仗的時候,沐英還在流浪呢……
他們無非就是見不得沐英封侯,至少不要這麼早封侯!
可是朕若真的等了明年,豈不是弱了他李善長?”
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與其說是針對李善長,其實更多是對於相權的警戒。
李善長也曾經是朱元璋引爲心腹的人,如今的矛盾卻是越來越多。
所謂人在其位,謀其政。
李善長和朱元璋,註定被屁股底下的座位,推着走向不同的方向。
朱標明白,朱元璋對李善長開始有意見了。
可是如果不能用美洲的功績封侯,沐英等人該如何封爵?
朱標還沒想清楚,朱元璋將一些奏疏交給朱標。
朱標一看,愣住了。
這些奏疏大多和日本相關。
關於日本的記憶,在朱標腦海中逐漸浮現。
兩年前,日本殺大明使節,並扣押使臣的事情他還歷歷在目。
後來日本雖然放回大明使臣楊載,可依然不願意稱臣。
朱元璋雖然也知道日本分成南北朝的情況,但他對於海盜的事情,頗爲惱火。
洪武二年的那場伏擊,沿海的海盜事件減少了不少。
可隨着時間推移,最近海防的壓力又逐漸增大。
如果老朱是純粹的閉關鎖國也就罷了。
但要啓動遷都的事情,最爲重要的就是糧道要通暢。
華北平原種植藥王稻,只能緩解北方的一部分壓力。
對於一個帝國的都城而言,這遠遠不夠。
糧道,只有兩條。
元朝人選擇海運,朱元璋當然更傾向於運河。
可大明如今的國力,壓根不可能修的起張異說的京杭大運河,所以海運依然是要承擔起遷之後糧食轉運的重任。
既然要重視海上的糧道,倭寇問題就必須解決。
現在茫茫大海中解決倭寇的問題,終究是下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日本的君王配合,打擊日本浪人出海。
這兩年時間,朱元璋也不是沒有去信過去。
可人家壓根不理自己。
皇帝其實也在忍,大明的國力,並不足以支持另一場戰爭。
尤其是在水軍並不太強的情況下。
“父皇,是準備對日本發動戰爭了?”
朱標擔心朱元璋意氣用事。
大明水軍出動最好的時機,是洪武七年。
那時候,第一批玄武軍的新軍船成建制地下水,到時候大事可爲。
用三四年時間,蕩清周圍的麻煩,然後再進攻日本。
拿下日本,並不僅僅是出氣,也是給大明未來遠航提供一個重要的先行基地。
“還不到時候!不過玄武軍可以拖出來練練兵了……”
朱元璋讓他放開最後一本奏疏。
裡邊是琉球國王的使臣朝見的時候介紹琉球的情況,其中之一,就是琉球同樣遭受海盜的侵擾……
“大義的名分有了,日本咱們可以緩兩年再動,但他們伸出去的手足,先砍斷再說!”
朱元璋拿出那張世界地圖,指着海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