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戰將中,排名第十的是太史慈。
…… ……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
弓馬熟練,箭法精良。
原爲劉繇(yáo)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爲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
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
《三國演義》裡說道,“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言訖而亡,年四十歲。
…… ……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學,後擔任本郡奏曹史。
當時本郡與本州之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掌刑賞之官吏)知道這起案子,較有利。
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後不利,於是求取可爲使者的人。
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爲使,乃日夜兼程抄近路,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纔開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問州吏說,“您也是前來欲求通章的嗎?”
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裡?”
州吏道,“在車上。”
太史慈便說,“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
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給他看。
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於懷,取過州章,便提刀截而毀之。
州吏大驚高呼,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的跟前,跟他說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凶禍福恐怕都會相等無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你卻逍遙無事。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
州吏疑惑地問,“你爲本郡而毀壞我的奏章,已經成功,怎麼也要逃亡?”
太史慈說,“我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視察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以致損毀公章。如今即使見還,恐怕亦會因此見受譴責刑罰,因此希望一起逃走。”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於當日和太史慈一起逃走了。
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後,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
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復查察此案,於是州家受其短。
太史慈由於這件事知名於世,但他亦成爲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爲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於遼東。
早在擔任奏曹史前,太史慈就娶東萊牟氏爲妻,並生有一子,取名太史亨。
避患於遼東之時,又結識一個王姓富家,王家有一女,正在待嫁妙齡,太史慈又長得俊朗,王家就招之爲婿,王氏又爲太史慈生育一女。
…… ……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北海相孔融知道太史慈爲郡太守劫州章一事,十分稱奇,於是數次遣人動問太史慈的母親,並奉送贈禮作爲致意。
太史慈在遼東避了兩年,想總是這麼蟄居也不是事,必得回到北海做事,就跟王氏說,“我母年事已高,我要回去探視,年餘就能返回,你且在這裡等着我。”
王氏無不應承。
太史慈又告知岳父,把妻女託付給王家,就往北海走。
…… ……
適逢孔融爲對付黃巾暴寇,出屯於都昌,卻被黃巾賊管亥所圍困。
太史慈從遼東返家,母親對他說,“雖然你和孔北海未嘗相見,但自從你出行後,北海對我贍恤殷勤,比起故人舊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如今爲賊所圍困,你應該赴身相助。”
於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後,便獨自徑往都昌而行。
…… ……
當時賊圍尚未太密,於是太史慈乘夜伺隙,衝入重圍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
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賊圍**。孔融乃欲告急於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願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
孔融便道,“現今賊圍甚密,衆人皆說難以突圍,你雖有壯志,但這始終是太艱難的事罷?”
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纔遣我來相助府君之急。這是因爲我應有可取之處,此來必能有益於府君。如今衆人說不可突圍,若果我也說不可,這樣豈是府君所以愛顧之情誼和家母所以遣我之本意呢?情勢已急,希望府君不要懷疑。”
孔融這才同意其事。
於是太史慈嚴裝飽食,待天明之後,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引著兩騎馬自隨身後,各撐著一個箭靶,開門直出城。
外圍下的賊衆皆十分驚駭,兵馬互出防備。
但太史慈只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出而習射,習射完畢,便入門回城。
第二天還是如第一天一樣,派人插好箭靶,他開始練箭,就像沒人圍城一樣。
外圍的兵士或有站起戒備,或有躺臥不顧,於是太史慈習射完畢,再入門回城。
第三天,還是如同前兩天一樣,自顧插靶練箭,不把圍城的人放在眼裡。
外圍的兵士再沒有站起戒備得了。一派你幹你的,與我們不相干的派頭。
於是,太史慈轉馬僵,抽了馬幾鞭,快馬直突重圍,顧馳而去。待得羣賊覺知,太史慈已越重圍,回顧取弓箭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因此無人敢去追趕。
不久,太史慈抵達平原,便向劉備遊說,“我乃東萊之人,與孔北海無骨肉之親,亦非鄉黨之友,只是因爲慕名同志而相知,兼有分災共患之情義。方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久聞使君向有仁義之名,更能救人急難,因此北海正盼待貴助,更使慈甘冒刀刃之險,突出重圍,從萬死之中託言於使君,惟望使君存知此事。”
劉備乃斂容答道,“孔北海也知世間有劉備嗎!”
劉備和孔融有嫌隙,但還是派遣精兵三千人隨太史慈返都昌。
賊衆聞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圍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