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得濟無事,更加重視太史慈,說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
事情過後,太史慈還啓其母,其母也說,“我很慶幸你得以報答孔北海啊!”
太史慈就把自己在遼東又娶一房女子,而且生的一個女兒的事,當母親說了。母親說,“應當把她們母女接到東萊住。”
太史慈說,“我七尺男兒,能爲了小家而不顧大家嗎?”
他母親一聽,也是這麼個理,就說,“你只管走你的,我讓你老舅到遼東把她們母女接回來。”
太史慈的母親,就讓自己的弟弟到遼東,把王氏母女接到北海。
…… ……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揚州刺史劉繇(yáo)與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後,未與之相見,於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
太史慈還沒有到,孫策已攻至東阿。
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爲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
因此只令太史慈偵視軍情。
…… ……
太史慈到達神亭的時候,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
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
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與孫策對戰。
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繫於頸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其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
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
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爲山越所附。
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軍士活捉了太史慈。
太史慈被推到大帳裡,見孫策。
孫策一看是太史慈,慌忙走下來爲他解開綁繩,握着太史慈的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你老哥當時把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
太史慈說,“不可知也。”
孫策大笑,說道,“今後之路,我當與您共闖。”
即拜太史慈爲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
後來劉繇死於豫章,其部下士衆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衆,要是有可能,就收編過來。
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
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捨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
更替其餞行送別至昌門,臨行前把着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能夠回來?”
太史慈答道,“不過六十日。”
果然如期而返,並帶回劉繇舊部一萬多人。
…… ……
關於太史慈降孫策一節,《吳歷》有另一段文字記載:太史慈於神亭戰敗,爲孫策所執。孫策素聞其名,即時解縛請見,詢問進取之術。
太史慈答:“破軍之將,不足與論事。”
孫策說:“昔日韓信能定計於廣武,今策亦能向仁者詢求解惑之法,你又怎麼要推辭呢?”
太史慈便道:“揚州軍近日新破,士卒皆離心分散,難復再合聚。慈願出去宣示恩惠,以安其心並集其衆,但只恐不合尊意而已。”
孫策竟跪而答道:“這實是策本心所望。明日中,希望君能及時來還。”
諸將皆十分懷疑太史慈,獨孫策堅說;“太史子義是青州名士,向以信義爲先,他終不會欺騙我。”
明日,孫策大請諸將,預先設下酒食,將一根竹竿矗立在營中視察日影。
至日中,太史慈果然依約而回,孫策大喜,常與慈參論軍事。
二人自此形成莫逆,常常秉燭徹夜而談。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太史慈把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嫁給了孫策。就是這個女人給孫策生了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了顧邵;顧紹亡故後,又改嫁給陸遜。
…… ……
雖然裴世期認爲太史慈並非於神亭爲孫策所擒,因而懷疑《吳歷》中所記實爲謬誤,然而取其文字,敘述孫策知人、子義守信,未爲不美。
《江表傳》又記載:孫策問太史慈道,“聞知卿昔日爲郡太守劫州章,赴助於孔文舉(融),請援於劉玄德(備),都是有烈義的行爲,真是天下間的智士,但所託卻未得其人。射鉤斬袪,古人不嫌(管仲原是齊公子糾的屬下,曾引弓射中公子小白〈齊桓公〉的鉤帶,然而小白日後仍以管仲爲相;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曾出走奔翟,晉獻公遣寺人披追之,更斬下重耳的衣袖,然而重耳仍能容赦寺人披)。孤是卿的知己,卿千萬別憂慮會不如意啊。”
又說,“龍要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龍適與雷電俱在樹木之側,雷電去,龍隨而上,故謂從樹木之中昇天也。’《論衡校釋》)。”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
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爲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
劉磐自此絕跡不復爲寇。
也就在這個時候太史慈王氏的那個女兒夭亡。
太史慈把家遷到建昌,又納一小妾,未生育。
…… ……
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
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裡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着樓棼(城樓上的柱子)。
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貫穿賊人手腕,把他反到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齊聲稱好。
…… ……
曹操聞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但,太史慈不爲其所動。
後來孫權統事,以太史慈能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
太史慈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歲。
孫權知道太子慈去世,十分悼惜。
太子慈的兒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復,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