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副軍

劉備走後,關姬端着木盤來到演武場。

她鵝蛋臉上洋溢羞澀笑容,又大着膽子將木盤擺到關羽面前,取出上面一物雙手遞出:“父親,此孝先送來的納涼之物,他稱之爲摺扇。”

關羽伸手接住,抹開摺扇見扇面題有短詩一首,隨意誦讀朗朗上口:“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他低頭再看末尾,寫着‘田孝先駐屯堵陽,作於四月十三日夜’。

拿起摺扇扇了扇,又換了換手勢,掌握正確的手勢後又合攏,又抖開,卻是一嘆:“本想將他調來參與東征,如今看來留在南陽爲好。”

關姬不解,這時候關興也湊上來,關姬將屬於關興的摺扇遞過去:“父親,這是爲何?孝先思念故土,是人之常情。”

“正是人之常情,纔不能使他回江陵。”

關羽將手中摺扇抖開,垂目盯着短詩:“此詩直抒胸臆,就連爲父也不禁質疑東征一事。子龍懷有公心,就明言反對東征,這才留在益州。”

“唉,此番東征,若攻下豫章之地,必教孫權寢食難安,其傾力來奪,我軍該留守多少兵馬?”

“若是一戰大破江東兵於柴桑,分兵平江東各郡,又得花費多少兵力、時日?魏人自不會坐視我軍掃平江東,若不能一戰滅江東,孫權必糾集兵馬反覆爭奪豫章、江夏之地。如此一來,我軍焉有餘力北伐中原?”

“若不能北伐,魏人休養三年,兵多而糧足,堅壁清野,我軍勞師遠征,又如何能勝?”

東征,最好的戰果無非打服江東,逼迫孫權上供罷了;再次一點也就奪回江夏、武昌,恢復荊州最初版圖。

“孝先聰慧,自然明白今年實乃魏人最爲虛弱之時,此天授良機。卻因孫權作祟,荊州將士又貪江東兵弱,可想而知他一腔苦悶。”

關羽合攏摺扇,又是一嘆:“此詩若流傳出來,必惹軍中吏士騷動。此扇收藏,不可示人。”

說着他瞥到關興的摺扇,見寫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於是伸手拿到面前細細觀賞,面露笑容,連說:“好,好啊,孝先容人之量見漲。”

他瞥一眼關興,對望來的女兒解釋說:“破徐公明後,孝先取米千石釀酒犒賞吏士,惹得城中官吏說笑。我看這是好事,這是孝先愛護、憐惜士卒之舉。就怕他身處高位,親近權貴而不恤吏民。”

斂去笑容,關羽正色對關姬說:“入田氏門楣後,萬不可貪愛奢靡之物,當時時勸他廉潔愛民。”

“是,女兒明白。”

關姬鄭重應下,反問:“父親,既然東征隱患重重,漢王爲何執意?”

“漢王東征目的有三,一是嘗試能否迫降江東,二是懲戒孫權出一口惡氣,這氣是漢王的氣,也是爲父的氣。至於第三,則是拿江東練兵,以此振奮荊益二州吏士。”

關羽說着笑哼一聲:“多是目光短淺之輩,逢此用人之際,也只得應和。若是得寸進尺,哼哼。”

糜芳不能白死,自己再生氣都忍住了,劉備都捨不得殺,卻因爲知道一些事情被逼死。

以糜芳的性格,見到劉備後肯定有什麼說什麼,不會有隱瞞。

糜芳嘴裡吐出來的肯定是一個大名單,影響局面極大。

糜芳不願說,見到劉備又怕忍不住說,這纔是糜芳取死的原因。

這麼多年患難與共的交情,手裡又握着部分證據,多少能猜到糜芳的死因。

荊州人連個像樣的替死鬼都沒一個,推出一個像樣的替死鬼給糜芳殉葬,給糜竺一個說法,事情大概也就能揭過去。

可荊州人始終不認賬,彷彿沒發生過一樣。

現在又到了稱帝的關鍵時刻,人人都能排資論輩坐下分果果吃,哪個又願意犧牲自己站出來扛雷?

其實深究糜芳嘴裡的那個名單,計較當時的形勢,孫權是盟友,給盟友賣一點武器裝備也不算大罪,又不是給敵國賣。

可聯繫到孫權背盟來襲,這就從發點小財的小罪變成了大罪,大的足以抄家。

糜芳被自己知道的名單逼死,關羽很生氣,劉備更生氣。

不能給糜芳討一個說法,那就沒法給北方老人一個交代。

可一個能把糜芳逼死的名單,糜芳寧死也不肯說的名單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糜家得罪不起這些人,或許糜芳用自己的命發出一聲吶喊,他覺得不公平。

憑什麼以糜家的功勳苦勞,還要看荊州人的臉色?還要看益州人的臉色?

糜芳若活着,怎麼都好解決。

可用那種慘烈的方式取死,劉備心情自然是複雜的,既憤怒糜芳的無能,身爲郡守竟然管不住部屬;也憤怒荊州人的膽大妄爲,拖到現在更憤怒荊州人的有恃無恐。

一樣米養百樣人,荊州能出諸葛亮、馬良、習禎這樣的清廉大才本就不容易,又怎麼能苛求所有荊州士人都能廉潔奉公?

偏偏江陵又是長江流域最爲重要的貿易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抓權,真的很考驗人性。

別的地方物產稀薄人口寡少,就是想貪腐也無從下手。

江陵不一樣,這裡有太多讓人喜歡的東西。

劉備在等待,等荊州人推出一個祭品,等到的卻是各種勸進表。

不把糜芳的事情解決,東征都能拖,更別說走個過程的稱帝。

堵陽,田信見到鄧賢,觀看孟達的請戰文書後,當即搖頭:“孟府君官居上庸郡守,拜揚武將軍,資歷更深,官秩高我一級。又無漢王詔令,我如何能許可孟府君參戰?”

鄧賢哀求:“君侯,值此各軍奮武之際,我軍屈居山陵之中,上下吏士皆有憤憤之意。懇請君侯發公文,使我軍能助戰南陽,爲漢王效力。”

稍稍停頓,鄧賢又說:“今曹丕篡漢,更是我軍建功立業之時。我舅與君侯同屬鄉黨,還請君侯以鄉黨情誼爲重。”

田信爲難,說:“我借左將軍之兵,乃我左軍副將之故。又能借龍驤軍騎營,蓋因姻親使然。此皆關侯允許之事,算不得違令。而上庸郡隸屬於益州,建武軍不在左軍編制,非我能借調。若是建武軍在前軍編制,我也能請龍驤將軍發令調遣。”

鄧賢苦笑:“難道君侯就無一點良策?”

田信斂容微微搖頭:“難,一言難盡。算起來,建武軍確實如此尷尬,不屬於五軍,乃隸屬於副軍將軍麾下。”

劉封這個副軍將軍,本意就是和劉備的正軍做區分。

劉封率軍入益州參戰,甚至後續兩次漢中戰役裡,他都作爲劉備替補而存在。

如果劉備膝蓋中一箭撲倒在戰場上,那就沒劉禪什麼事兒,大家會擁立年長、勇猛、剛毅的劉封繼續跟敵人死磕到底。

可劉備始終健康無恙,兩次漢中之戰又都大勝,羣臣勸進進位漢中王時,關羽已進軍襄樊取得襄陽大捷,打的曹仁縮在樊城不敢出來,曹操才讓于禁帶最後的三萬大軍來救場。

這種兩線開花的時候,劉封的副軍將軍就尷尬了,說到底始終是副軍,不是副君,也不是儲君。

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第二百一十五章 階第五百九十八章 合適的人選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命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一百五十六章 參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白色手套第六百二十二章 出繼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八百六十章 不想去第八百二十一章 餓虎出籠第七百七十章 瑞獸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四十三章 關姬第二百一十七章 河圖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立字據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七百三十一章 挑撥第一百二十三章 副軍第七百八十一章 轉移支付第七百五十五章 情真意切第五十八章 戰江陵一第八十四章 蛹第三百七十三章 南中第七百六十七章 再聚襄樊第八百五十三章 兩位孔明第六百八十七章 碰瓷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七百五十八章 捷徑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歸路第七百七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二十三章 待發第七百四十八章 錢窩第八百五十章 天命不在牛第二百零七章 捨不得第八百四十三章 動員第八十三章 武昌第七百八十四章 請辭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壩第六百六十四章 寶藏青年第八百八十八章,終第三百七十七章 瓷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爺第八十五章 心結第一百七十五章 辰時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二百一十章 變法第八百四十三章 動員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五百六十四章 等待第六百零九章 錢與要害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四十七章 驚醒第二百七十九章 破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三百五十一章 悔恨第一百零四章 毒計第八十八章 郡制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第八百二十八章 投降第五百七十九章 進退之際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九十一章 易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羽與貂蟬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七百八十二章 是非立場第六百零二章 番號第一百一十章 交匯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一百六十二章 奪第三百二十三章 杜夫人格言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三百七十一章 性格有缺第八百二十二章 毒計第二百零六章 板甲第八百三十六章 家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參戰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一百六十五章 調整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一百九十六章 思退路第一百九十四章 山民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七百三十九章 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