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芝艾

bookmark

襄陽,臨近誓師北伐,益州別駕從事李恢代表益州官吏來參加婚禮及北伐誓師典禮,也帶來一條噩耗。

朱提郡守、安遠將軍、庲降都督,坐鎮南中五六年的鄧方病卒於任上。

“鄧孔山在,則南中穩。”

糜竺與劉備散步,糜竺拄邛竹杖,神色憂慮:“陛下,右軍及巴郡兵若調動,恐南中生變。”

他們正在襄陽西郊檢查北伐誓師典禮的場地,和土壇修築進度。

“靜觀其變。”

劉備雙手負背,踱步而行:“唯可惜陸伯言,丞相極爲器重此人,此人不願屈就。”

他說着發笑:“本想放彭羕出獄,命他來做陳國相。反倒讓陸伯言搶先一步,那就再關彭羕數月。”

爲彭羕求情的人很多,糜竺原本勸過一次,來襄陽後又勸了一次。

見劉備肯鬆口,糜竺也就不說什麼了,遂問:“陛下,可是要引南中叛賊出山?”

劉備微微搖頭:“並無此意,能撫則撫,待丞相做足應對,再施展手段。倒是李德昂毛遂自薦,有意接替鄧孔山。”

李恢是建寧郡大族出身,劉璋時期擔任建寧郡的督郵,督郵負責巡檢吏治、風紀。

他的姑父……爨習擔任建寧郡建伶縣的縣令,違反亂紀,牽連到李恢。

爨,音篡,記住這個對小學生如同噩夢的姓氏。

當時建寧郡守董和考慮到李恢、爨習是南中豪族,並未牽連李恢,推薦他到益州州部任職。

李恢離開建寧郡北上時聽說劉備從葭萌關反攻益州,認爲劉備必勝,遂冒充建寧郡守董和的使者拜見劉備。

劉備留李恢在軍中效力,攻拔雒城後進圍成都,恰好馬超遣使來降,劉備派李恢前去聯合馬超。

原本劉璋還有堅守成都的心思,所賴不過是張魯的援軍。

當馬超率軍出現在劉備陣營後,劉璋誤以爲張魯、劉備已經聯合,絕望之下開城投降。

李恢這些年在益州州部從書佐連續高升,已成爲別駕,僅次於益州治中。

他在南中地區有足夠的影響力,也有能力,接替鄧方擔任庲降都督不成問題。

可庲降都督只負責撫慰、招徠蠻夷,教授他們農耕技藝……並無統兵權限。

否則鄧方沒必要掛一個統兵的安遠將軍職務,所以一個庲降都督,外加一個支持都督職務的郡守,都可以給李恢,再給一個普通的將軍號、編制也不算大事。

現在漢軍威勢冉冉升起,家大業大,尋常的將軍號不算什麼,不影響大局。

可明眼人都知道,庲降都督一職有些過時,跟不上漢軍體制發展。

立一個南府,派遣一位鎮南將軍,或者徵南將軍,就能從根本上瓦解南中問題。

問題又來了,如果鄧方還活着,由鄧方擔任鎮南將軍,逐步改制,編訓南府兵,南中豪強即便不高興,也勉強能容忍。

現在鄧方病卒,能派誰過去編訓南府兵?

趙雲是衛將軍,出鎮南中從頭做起,也能立穩根腳。可趙雲威名赫赫,估計消息傳到南中,南中豪強立馬就會炸鍋。

如果讓李恢主持南府兵編訓工作……就問一句憑什麼?

讓一個南中大族出身的人當庲降都督,已經是特事特辦的大手筆;若再支持對方在南中地區編訓南府兵,可能會編出一個蠻王李恢,或黔王李恢,又或者滇王李恢。

所以,南中地區還是無解,拖着就好。

劉備惆悵啊,北伐誓師在即,鎮守南中的重將鄧方病卒,怎麼看都不是好兆頭。

夏曆元年八月三十一日,田信已在丹陽邑多呆了兩天。

掐算時間,關姬有孕已滿十月,隨時可能臨盆,不願離去,也不敢離去。

只是這日是甲午日,北府軍會在鎮遠城進行第三輪選士,這種場合田信必須出席,還要主持新晉軍吏授階儀式。

這是軍人的榮耀所在,如今只恨分身乏術。

“天下、大業、榮辱……”

怎及的上老婆孩子熱炕頭?

清晨,田信與關姬告別後走出居館,門前百餘騎士候命。

沒人會勸慰田信,這種事情大家都在經歷,從孩童開始見證父母分別,從戎後是自己跟親屬離別。

隨着田信翻身上馬,蒙多亢奮長嘶傳入居館,館內關姬正在喝小米粥,也只是稍稍停頓。

母親、嫂子都來陪伴她,她表現的很堅強。

田信帶着牽掛返回鎮遠城執行軍中選士考覈,遙遠……也不算遠的潁川典農都尉部。

散騎常侍裴潛自襄陽返回後,就被曹丕任命爲潁川典農中郎將。

因淝水之敗,魏軍不得已進行更深層次的戰爭動員,尤其是義陽郡、潁川郡、汝南郡,已經到了適齡男子或徵入營伍,或徵爲徭役的恐怖地步。

鄉野之間,已見不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

有組織的強制動員,這三郡勞力多集結在宛口修建防禦工事,如同長城一樣的工事;又或者依照汝水、穎水、鴻溝水系修築邸閣,邸閣即糧倉。

潁川典農都尉部的屯田客們更是動員的主力所在,盡數編入輔軍。

識字的典農學士要麼在各部擔任基層小吏,要麼編入營伍充任軍吏。

щщщ• ttκΛ n• ¢ ○

鄧艾因結巴不受上司喜愛,被一腳踹到輔軍,擔任了屯將的書吏。

此刻的鄧艾就在澧水東岸監工,這裡正修築土樓。

這種土樓只有三層,每座土樓駐屯一什軍士;三五座土樓爲一個防禦單元,相互架設複道,從空中相連。

土樓充當外圍觀測據點,樓內第一層無梯,不怕漢軍精銳小分隊襲殺。

去年田信依靠荊豫馳道修築的甬道是東北、西南走向,現在張遼督修的長城則是西北、東南走向,交匯點都是原來田信選定的大營所在。

甬道,可以視爲簡化版、原始版本的長城。

兩者的功效,如出一轍。

鄧艾登土樓,隱約可見宛口城牆以北各處塵土瀰漫的工地,那裡也在修築這樣的禦敵、屯兵的土樓。

僅僅一道城牆,是擋不住漢軍的。

宛口周邊經過近乎一年的加固、增修,已經要塞化。

哪怕漢軍主力軍團突破這裡,向後方推進……這道這片要塞羣也能擋住、斬斷對方的糧道。

漢軍一日不掃平要塞羣,那就無法順利從中原強擄、遷移百姓返回南陽。

以堅固、成片的要塞羣消耗漢軍銳氣,避免與漢軍野戰。

這不僅是張遼的佈置,也是魏國公卿的共識。

鄧艾又遠眺南方,己方遊騎往返探查,時刻不敢大意。

“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

默默誦讀這句田信送給鄧芝的短詩,芝蘭芳草,鄧範鄧艾……草字頭啊草字頭。

宗族分散,遠離故土,母親也已不在,至今上進無門,連個媳婦都無。

鄧艾抿了抿乾燥口脣,一副老實巴交的模樣,繼續分析張遼長城防線的……漏洞。

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牌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二百三十三章 司馬文匡第五百八十二章 進擊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六百六十六章 出京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七百二十二章 婚事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華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五百二十二章 執宰之難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三十六章 烏頭第二百八十一章 責任第六百五十一章 童子第六百四十二章 收尾第一百五十一章 剪刀第六十三章 欲相持一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六百章 缺糧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六百八十二章 尋覓戰機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三百六十二章 智囊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八百二十一章 餓虎出籠第一百零九章 主動第六百三十六章 四共主張第五百零三章 鹿門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三百四十章 易手第四百一十五章 垂簾第五百二十四章 瞞報第七百四十八章 錢窩第八十三章 武昌第二百九十五章 獲麟兒陳公信施背水計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五百零九章 分別第二百七十九章 破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三百七十八章 糧不足第五百五十七章 藍田青龍現第七百七十三章 勇氣所在第二百九十四章 議分兵趙公超欲除國賊第八百零三章 要害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三百六十二章 智囊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七百零一章 險惡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爲難第十六章 後顧無憂第四百八十三章 忠孝第五百六十三章 應對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公無私第七百一十七章 仁者見仁第一章 建安二十四年春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練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四百八十九章 禁錮上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四百三十六章 鑄幣第六百九十六章 推演第一百一十九章 趨利第二百三十七章 夏侯仲賢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第五百三十五章 驚詫第六十八章 陣不成二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四百一十八章 賀齊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五百七十四章 白色手套第六十九章 陣不成三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二十四章 彩第二百章 遺憾第八百一十五章 變故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五百七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百一十八章 火起第八百五十七章 事項第一百三十三章 請戰第三百零八章 追尾的狗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